포라메디카닷넷

한약의 모든 것

메인상단(header advertising area)

토천궁(土川芎) Chuanxiong Rhizoma

천궁(川芎) Ligustici Chuanxiong seu Officinalis Rhizoma

강의요약. 천궁 또는 중국천궁의 뿌리줄기를 ‘궁궁(芎藭)’ 또는 ‘천궁(川芎)’이라 하여 약용한다. 《동의보감》 처방을 기준으로 인삼, 감초, 백출, 당귀, 반하 등과 마찬가지로 500회 이상 사용1되었듯 응용빈도가 아주 높으며, 대표적인 ‘혈중지기약(血中之氣藥也)2’ 또는 ‘기중지혈약(氣中之血藥)3’으로 표현되는 본초이기도 하다.

  2-3세기의 ‘풍(風)이 뇌(腦)에 들어가 머리가 아픈 것, 찬 기운으로 저려서 힘줄이 매여 (움직이기) 어려운 것, 쇠붙이에 다친 것, 부인의 달거리가 없어져 불임이 된 것을 다스린다.4’는 기록과, 5-6세기에 ‘뇌(腦) 안의 찬 기운이 동(動)한 것을 없애서 얼굴에 여기저기 발진(發疹)이 생기는 것, 눈물이 흐르며 콧물이 나며 급작스레 취한 것처럼 된 것을 다스린다. 모든 찬 기운으로 가슴과 배가 단단하며 아픈 것과 나쁜 기운을 쐬어 갑자기 붓고 아픈 것, 옆구리가 결리며 아픈 것에 안에 있는 찬 기운을 따뜻하게 한다.5’는 기록에 약간의 내용이 추가되어 11-13세기에도 여전히 반복6된다. 다소 모호한 면이 있지만 그 후7에도 이를 크게 벗어나지 않으므로 오래 전부터 비교적 응용 질환이 고정되어 있었다고 볼 수 있다.

  《동의보감》은 이 중 모호한 면을 최대한 배제하여 인용8하였는데 그 의미를 다음과 같이 정리할 수 있다.

  가장 먼저 ‘모든 풍병(風病) 및 기병(氣病), 노손(勞損), 혈병(血病)에 묵은 피를 깨트리며 새로운 피를 기르고 출혈을 멎게 한다. 풍한(風寒)이 뇌(腦)에 들어가 머리가 아프고 눈물이 나는 것을 없애고 가슴과 배의 냉통(冷痛)을 낫게 한다.’고 언급하였는데, 이는 천궁의 효능을 활혈거어(活血祛瘀)와 거풍지통(祛風止痛)으로 규정한 것과 다를 바 없다.

  활혈(活血)의 목적으로 응용된 대표적인 예는 사물탕(四物湯)이며, 이 조합이 팔진탕(八珍湯), 십전대보탕(十全大補湯), 태산반석산(泰山磐石散) 등에서 유지되고 있음을 볼 수 있다. 더불어 투농산(透膿散)이나 탁리소독음(托裏消毒飮), 내보황기탕(內補黃芪湯) 등의 피부질환에 사용하는 처방에서의 황기(黃芪)와 천궁(川芎)의 배합은 영위(榮衛)의 고른 소통을 유도했다는 점에서 넓은 의미의 활혈(活血)이라 할 수 있다.

  거어(祛瘀)의 목적으로 응용된 예는 혈부축어탕(血府逐瘀湯)이나 온경탕(溫經湯), 생화탕(生化湯), 당귀작약산(當歸芍藥散), 교애탕(膠艾湯) 등에서 찾을 수 있는데, 주로 당귀(當歸)와 작약(芍藥)이 배합되어 쓰였다. 특히, 출산에 임박하여 순산을 유도할 때 쓰는 불수산(佛手散)이 당귀와 천궁으로만 이루어진 처방이라는 점에서 시사하는 바가 크다.

  거풍(祛風)의 목적으로 응용된 예는 오적산(五積散)이나 소속명탕(小續命湯), 독활기생탕(獨活奇生湯) 등에서 볼 수 있는데, 풍한증(風寒證)일 경우 주로 육계(肉桂)와 상수(相須) 배합하여 쓰였다9.
  지통(止痛)에 있어서는, ‘ … 혈허두통(血虛頭痛)을 다스리는데 뛰어나며 … 소양경의 심한 두통을 다스린다. … 모든 두통에 모름지기 천궁을 사용한다.’고 하여 주요한 응용질환이 ‘두통’임을 강조한 데10서 그 응용한 예를 쉽게 찾을 수 있다. 구미강활탕(九味羌活湯)이나 패독산(敗毒散), 재조산(再造散), 천궁다조산(川芎茶調散), 방풍통성산(防風通聖散) 등의 처방에서 강활(羌活)이나 방풍(防風) 등의 발산약과 배합하여 각종 두통에 사용한 예가 그것이다.

  한편, ‘… 기맥(氣脈)을 위로 행하게 하여 울(鬱)을 흩뜨린다…’라고 하여 ‘산울(散鬱)’의 효능을 언급하였는데, 다른 서적에서는 이를 ‘개울(開鬱)11’이라고 표현하기도 하였다. 이의 응용은 월국환(越菊丸)이나 시호소간산(柴胡疎肝散) 등에서 찾아 볼 수 있으며, 주로 혈울(血鬱)에 시호(柴胡)나 향부자(香附子)와 배합하여 사용하였다.

  그 작용에 대해서는 ‘피가 넓게 퍼지도록 돕는다(能助血流行).12’고 설명하였으며, 이러한 작용의 결과로 활혈거풍지통(活血祛風止痛)의 효능을 보인다고 유추할 수 있다. 이 효능 중에서도 다수의 의가가 개울(開鬱)을 주요한 효능으로 손꼽은 바13와 같이 그 근간이 되는 작용을 활혈행기(活血行氣)로 간주할 수 있다14. 한편으로 이는 혈관확장 및 혈류량증가라는 약리작용으로도 뒷받침된다. 더불어 거어(祛瘀)에 있어서 여성의 자궁질환에의 응용이 많은 것 또한 자궁평활근의 수축 증대라는 약리작용과 연관이 깊다 하겠다.

【본초명《출전》】 川芎《本經》

【생약명】

① 토천궁(土川芎) 당천궁(唐川芎) : Ligustici Chuanxiong Rhizoma [= Chuanxiong Rhizoma]

② 일천궁(日川芎) : Ligustici Officinalis Rhizoma [= Cnidii Rhizoma] 

【이명】 芎藭《本經》 香果《吳普本草》 胡藭《別錄》 京芎《本草圖經》

【약성가】

川芎性溫止頭疼 養新生血開鬱升

【기원】

 미나리과(Apiaceae ; Umbelliferae ; 傘形科)에 속한 여러해살이풀인 천궁(芎藭 in Taiwan) Ligusticum officinale (Makino) Kitag. 15 또는 川芎16 L.chuanxiong S.H.Qiu & al. 17의 根莖으로, 平原에서 재배한 것은 小滿후 4~5일, 山地에서 재배한 것은 가을에 채취하여 莖葉과 鬚根을 제거하고 洗淨한 다음 曬乾 또는 烘乾한다.

⊂ KP  ( cf. ChP, THP : L. chuanxiong 만 인정   /   JP : L. officinale 만 인정  /   DPRKP : L. officinaleL. jeholense 만을 인정 )

※ 기원 및 성상에 대한 상세한 내용은 여기 참조

   ┌ 唐川芎 : 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iong의 根莖18

   ├ 土川芎 : 唐川芎을 한반도에서 오랫동안 재배하여 변이가 일어난 것19

   └ 日川芎 : 천궁 L. officinale (Makino) Kitag.의 根莖

  속씨식물군 (Angiosperms ; 被子植物)
   진정쌍떡잎식물군(Eudicots ; 眞雙子叶植物)
     핵심진정쌍떡잎식물군(Core eudicots ; 核心眞雙子叶植物)
       국화군(Asterids ; 菊類植物)
         진정국화군 II(euasterids II ; 眞菊二類植物) – 초롱꽃군(Campanulids ; 桔梗類植物)
           미나리목(Apiales ; 傘形目)
             미나리과(Apiaceae ; Umbelliferae ; 傘形科)

 

당천궁(川芎) Ligusticum sinense ‘Chuanxiong’

[ 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S.H.Qiu & al. ]20

천궁(芎藭) Ligusticum officinale (Makino) Kitag.

[ 천궁(芎藭) Ligusticum officinale (Makino) Kitag. ]

【성상】 ※ 기원 및 성상에 대한 상세한 내용은 여기 참조

당천궁(唐川芎) Chuanxiong Rhizoma

[ 당천궁(唐川芎) Ligustici Chuanxiong Rhizoma ]

토천궁(土川芎) Chuanxiong Rhizoma

[ 토천궁(土川芎) Ligustici Chuanxiong Rhizoma ]

① 唐川芎 및 土川芎 : 日川芎과 유사하나 전체적으로 ‘기름기’가 아주 많다. 湯炮한 것은 회색의 粗粒性 단면을 보인다. 간혹, 곰팡이가 난 것을 다시 湯炮하거나 水浸하여 ‘去油한 土川芎/唐川芎’으로 유통시키므로 주의가 필요하다. 일반적으로 土川芎은 日川芎에 비해 생산량이 적고 번식이 까다로워 가격이 높다.

일천궁(日川芎) Ligustici Officinalis Rhizoma

[ 일천궁(日川芎)  Ligustici Officinalis Rhizoma ] 

② 日川芎 : 불규칙한 結節狀의 주먹모양의 덩어리로 지름이 2~7㎝이다. 표면은 黃褐色으로 거친 주름이 평행으로 突起되어 輪節을 이루고 있으며, 頂端에는 움푹 들어간 類圓形의 莖痕이 있고, 下側과 輪節위에는 여러 개의 작은 혹 모양의 根痕이 있다. 質은 堅實하여 절단하기 어렵고, 단면은 黃白色 또는 灰黃色으로 黃褐色의 油室이 흩어져 있으며, 形成層은 波狀의 環紋을 나타낸다.

【산지】

土川芎과 日川芎은 우리 나라 各地에서 재배하고 있으며,  唐川芎 은 四川省이 주산지로 貴州, 雲南, 陜西, 湖北省에서도 생산된다.

【성분】 ※ 천궁(川芎)의 성분에 대한 자세한 내용은 여기를 참조.

① Ligustici Chuanxiong Rhizoma : ferulic acid, cnidium-lacton과 類似한 精油成分과 油狀의 alkaloid을 함유하고 있다. Lactone 성분으로 chuanxiongzine, perlolyrine, ligustilide, wallichilide 등이 있다. Phenolic acid에는 senkyunone, 4-hydroxybenzoic acid, vanillic acid, caffeic acid, protocatechuic acid, ferulic acid, chrysophanic acid, sedanonic acid, chunxiongol 등이 있다. 그리고 L-isoleucyl-L-valine anhydride, L-valyl-L-valinc achydride, perlolyrine,, β-sitosterol, linoleic acid, dilinoyl palmitoyl glyceride 및 sucrose 등이 함유되어 있다.

② Ligustici Officinalis Rhizoma : cnidilide, ligustilide, neocnidilide, butylphthalide, sedanoic acid 등을 主體로 하는 精油 1~2%를 함유한다.

【작용】

∙중추신경계통 진정, 강심, 혈관확장, 혈압강하, 허혈성 심근손상 억제작용이 있다.
∙연수의 호흡중추와 혈관운동중추 등을 흥분시켜(chuanxiongzine), 혈관확장과 혈류량의 증가를 일으킨다.
∙자궁의 평활근의 수축을 증대시킨다.
∙이질균 대장균 등에 억제작용을 나타낸다.
∙뇌·신장 혈류량 증가, 혈소판 응집 억제, 이뇨, 신장보호·면역촉진(chuanxiongzine), 항종양, 항방사선 작용을 한다.

 

[ 주영승 명예교수(우석대학교 한의과대학)의 본초학 강의, 천궁(川芎)편 ]

【성미】 性溫 味辛     【귀경】 肝膽心包經

【효능】 活血行氣 祛風止痛

【주치】 月經不調 經閉痛經 癓瘕腹痛 胸脇刺痛 跌撲腫痛 頭痛 風濕痺痛

【해설】 《本草正義》 功用專在氣分 上升頭頂 旁達肌膚 一往直前 走而不守

   1. 活血行氣 : 辛溫香竄 走而不守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貫通皮毛 通行四肢

① 血中之氣藥(陰中之陽藥) : 血滯 또는 挾瘀로 인한 諸症에 응용

② 婦女의 寒凝氣滯나 血行不暢으로 인한 經閉腹痛 癓瘕 腰痛 등에 常用

③ 肝鬱氣滯로 인한 胸脇脹痛에 응용

④ 氣血瘀阻로 인한 제반 증상에 引經의 목적으로 다용

   2. 祛風止痛 : 氣滯 or 血瘀 or 風寒濕邪 → 不通則痛 → 疼痛

① 諸頭痛 須用 川芎

② 氣血凝滯로 인한 疼痛을 치료하는 主藥

③ 風寒 風熱 氣虛 血虛 血瘀頭痛 등에 적당한 藥物을 配合하여 응용

④ 風濕痺痛가 오래 되어 挾瘀한 證에 常用

   3. 비교적 완만한 活血祛瘀藥 : 출산에 임박하여 복용시키는 佛手散에 대량 사용한 예

【포제】

湯炮하여 去油21한 후 사용하거나 切片한 川芎을 黃酒와 고루 섞어서 文火로 褐黃色이 되도록 炒하여 사용한다(川芎片 500g 당 黃酒 60g).

【용량】

4~12g.

【금기】

陰虛火旺者와 上盛下虛 및 氣弱者는 服用을 忌한다.

【배합례】22

구미강활탕 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發汗祛濕 兼淸裡熱. 外感風寒表濕證. 惡寒發熱 肢體痠痛 口苦而渴 舌苔白薄 脈浮緊)
: 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藥也 然非無以爲主也 乃撥亂反正之主 故大無不通 小無不入關節痛非此不治也 防風治一身盡痛乃軍卒中卑下之職 一聽軍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 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 能除濕 下安太陰 使邪氣不納傳之於足太陰脾 細辛治足少陰腎苦頭痛 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 香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 生地黃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 甘草能緩裡急調和諸藥. 以上九味. 雖爲一方然亦不可執 執中無權 猶執一也. 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 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 增損用之 其效如神 即此是口傳心授. 㕮咀水煎服 若急汗熱服 以羹粥投之. 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 脈浮而不解者 先急而後緩 脈沉而不解者 先緩而後急 (九味羌活湯)不獨解利傷寒 治雜病有神. 中風行經者 加附子 中風秘澀者 加大黃. 中風並三氣合而成痹等證. 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 寒熱溫涼 四時六氣 加減補瀉用之 煉蜜作丸尤妙.

인삼패독산 人參敗毒散 = 패독산 敗毒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傷寒時氣 頭痛項強 壯熱惡寒 身體煩疼 及寒壅咳嗽 鼻塞聲重 風痰頭痛 嘔噦寒熱 並皆治之.
: 柴胡去苗 甘草 桔梗 人參去蘆 芎藭 茯苓去皮 枳殼去瓤 麩炒 前胡去苗 洗 羌活去苗 獨活去苗. 上十味 各三十兩 爲粗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入生薑薄荷各少許 同煎七分 去滓 不拘時候 寒多則熱服 熱多則溫服.

재조산 再造散《傷寒六書》 再造散 治患頭疼發熱 項脊強 惡寒無汗 用發汗藥二三劑 汗不出者. 庸醫不識此證 不論時令 遂以麻黃重藥 及火劫取汗 誤人死者 多矣. 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 故有此證 名曰無陽證.
: 黃耆 人參 桂枝 甘草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薑. 夏月 加黃芩石膏 冬月 不必加. 水二鍾 棗二枚 煎至一鍾. 槌法 再加炒芍藥一撮 煎三沸 溫服.

사청환 瀉靑丸《小兒藥證直訣》 治肝熱搐搦 脈洪實.
: 當歸去蘆頭切焙秤 龍腦焙秤 川芎 山梔子仁 川大黃濕紙裹煨 羌活 防風去蘆頭切焙秤. 上件等分爲末 煉蜜和丸 雞頭大 每服半丸至一丸 煎竹葉湯同沙糖溫水化下.

방풍통성산 防風通聖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東醫寶鑑》 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積熱 或瘡疹黑陷將死 或傷寒疫厲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 肺風瘡 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甚 爲腹滿澁痛 煩渴 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傷熱毒[宣明])
: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硝朴硝是者 以上各半兩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朮 梔子 各一分. 上爲末 每服二錢 水一大盞 生薑三片 煎至六分 溫服. 涎嗽 加半夏半兩 薑製.

오적산 五積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治五癆七傷 凡被傷頭痛 傷風發寒 姜煎二錢 仍入蔥白 食後熱服.
: 蒼朮 桔梗各二十兩 枳殼 陳皮各六兩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 各三兩 厚朴 乾薑各四兩 麻黃去根節六兩. 上除枳殼桂兩件外 余細銼 用慢火炒 令色變攤冷 入枳殼桂令勻 每服三錢. 水一盞 姜三片 煎至半盞熱服.

사물탕 四物湯 = 지수탕 地髓湯 = 대천궁탕 大川芎湯《授理傷續斷秘方》 凡傷重腸內有瘀血者用此(調益營衛 滋養氣血. 血虛 面色萎黃 眩暈失眠 唇淡 舌淡脈弱 婦女營血虛滯 月經不調 痛經 閉經 崩漏 妊娠胎動不安 產後惡露不下 以及各科疾病屬於血虛或血行不暢者.)
: 白芍藥 川當歸 熟地黃 川芎 上等分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空心熱服. 一方只用當歸大黃二味.

팔진산 八珍散 = 팔물탕 八物湯 = 팔진탕 八珍湯《瑞竹堂經驗方》 治月水不調 臍腹㽲痛 全不思食 臟腑怯弱 泄瀉 小腹堅痛 時作寒熱 此藥調暢榮衛 滋養氣血 能補虛損.
: 當歸去蘆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人參去蘆 甘草 茯苓去皮 白朮以上各一兩. 上爲㕮咀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一枚 煎至七分 去滓 不拘時候 通口服.

십전산 十全散 = 십전대보탕 十全大補湯《傳信適用方》 補諸虛不足 養榮衛 三焦五臟六腑沖和淸快.
: 人參去蘆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黃耆 大芎 乾熟地黃 當歸去蘆尾去皮 甘草炒 各等分. 上㕮咀 每服三錢三片二個 擘破 水一盞半 煎八分 不拘時候 去滓溫服.

태산반석산 泰山磐石散 = 太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 治婦人氣血兩虛 身體素弱 或肥而不實 或瘦而血熱 或脾胃少食 四肢倦息 素有墜胎之患. 此方平和 兼補氣血. 脾胃覺有熱者 倍加黃芩 少用砂仁, 覺胃弱者 多加砂仁 少用黃芩. 更宜戒欲惱 遠酒酸辛熱之味 永保無墮.
: 人參 黃耆各二錢 白朮 炙甘草五分 當歸一錢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八分 續斷一錢 糯米一操 黃芩一錢 砂仁五分. 上水鍾半 煎七分 食遠服. 但覺有孕 三五日常用一服 四月之後方無慮也.

야광환 夜光丸 = 석곡야광환 石斛夜光丸《瑞竹堂經驗方》 治腎虛血弱 風毒上攻 眼目視物昏花不明 久而漸變內障. 常服降心火 益腎水 明目除昏. 夜可讀細字.
: 天門冬去心焙 麥門冬去心焙 生地黃懷州道地 熟地黃懷州道地 新羅參去蘆 白茯苓去黑皮 乾山藥以上各一兩 枸杞子揀淨 牛膝酒浸別搗 金釵石斛酒浸焙乾另搗 草決明 杏仁去皮尖炒 甘菊揀淨 菟絲子酒浸焙乾另搗 羚羊角鎊各七錢半 肉蓯蓉酒浸焙乾另搗 五味子 防風去蘆 甘草炙赤色銼 沙苑蒺藜 黃連去須 枳殼去瓤麩炒 川芎 生烏犀 靑葙子各半兩. 上件二十五味 除另搗外 同爲極細末 煉蜜爲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 五十丸 空心 溫酒送下 鹽湯亦可.

산조인탕 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治虛勞虛煩 不得眠 (肝虛有熱로 인한 失眠)
: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窮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酸棗仁得六升 納諸藥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월국환 越鞠丸《丹溪心法》 解諸郁. 又名芎朮丸.
: 蒼朮 香附 撫芎 神麯 梔子各等分. 上爲末 水丸如綠豆大.

시호소간산 柴胡疏肝散《證治準繩/類方》 引出《醫學統旨》 (방제학교재 疏肝解鬱 行氣止痛. 治肝氣鬱滯證. 脇肋疼痛 胸悶喜太息 情志抑鬱 易怒噯氣 脘腹脹滿 脈弦.)
: 柴胡 陳皮醋炒者二錢 川芎 芍藥 枳殼麩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半. 上作一服 水二盅 煎八分 食前服.

혈부축어탕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頭痛 胸疼 胸不任物 胸任重物 天亮出汗 食自胸右下 心裡熱 瞀悶 急躁 夜睡夢多 呃逆 飲水即嗆 不眠 小兒夜啼 心跳心忙 夜不安 俗言肝氣病 乾嘔 晚發一陣熱.
: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桃仁四錢 紅花三錢 枳殼二錢 赤芍二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半 川芎一錢半 牛膝三錢. 水煎服.

보양환오탕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此方治半身不遂 口服歪斜 語言蹇澀 口角流涎 大便乾燥 小便頻數 遺尿不禁
: 黃耆四兩生 歸尾二錢 赤芍一錢半 地龍一錢去土 川芎一錢 桃仁一錢 紅花一錢.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 依本方加防風一錢 服四五劑後去之. 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 畏懼黃耆 只得遷就人情 用一二兩 以後漸加至四兩. 至微效時 日服兩劑 豈不是八兩. 兩劑服五六日 每日仍服一劑. 如已病三兩個月 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 加附子四五錢. 如用散風藥過多 加黨參四五錢. 若未服 則不必加. 此法雖良善之方 然病久氣太虧 肩膀脫落二三指縫 胳膊曲而搬不直 腳孤拐骨向外倒 啞不能言一字 皆不能愈之症 雖不能愈 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若服此方愈後 藥不可斷 或隔三五日吃一副 或七八日吃一副 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症. 方內黃耆 不論何處所產 藥力總是一樣 皆可用.

온경탕 溫經湯《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問曰 婦人年五十所 病下血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裏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乾燥 何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知之? 曾經半產 瘀血在少腹不去 故唇口乾燥也 溫經湯主之.
: 吳茱萸三兩 當歸二兩 芎藭二兩 芍藥二兩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阿膠二兩 牡丹皮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二兩. 右十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日三服 每服一升 溫飲之.

생화탕 生化湯《傅靑主女科》 産後惡露不行, 小腹(冷)疼痛 등에 응용
: 當歸八錢 川芎三錢 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 黑薑五分 炙草五分. 用黃酒 童便各半 煎服.

당귀작약산 當歸芍藥散 = 당귀작약탕 當歸芍藥湯 · 당귀복령산 當歸茯苓散《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婦人懷妊 腹中疠痛(養血調肝 健脾利濕. 治婦人妊娠或經期 肝脾兩虛 腹中拘急 綿綿作痛 頭暈心悸 或下肢浮腫 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者)
: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藭三兩. 右六味 杵爲散 取方寸匙 溫酒和 日三服.

(20) 교애탕 膠艾湯 = 궁귀교애탕 芎歸膠艾湯 · 당귀산 當歸散 · 교애사물탕 膠艾四物湯 · 아교근애탕 阿膠蘄艾湯 · 애엽지황탕 艾葉地黃湯)《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產後續下血都不絕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者 此爲胞阻 (保血安胎 補血調經 安胎止痛. 治婦人沖任虛損 崩中漏下 月水過多 淋瀝不止 或半產後下血不絕 或妊娠下血 腹中疼痛者 或勞傷胞絡 胞阻漏血 腰痛悶亂 或因損動 胎上搶心 奔動短氣 及因產乳 沖任氣虛 不能約制 經血淋瀝不斷 延引日月 漸成羸瘦.)
: 地黃六兩 芎藭二兩 阿膠二兩 艾葉三兩 當歸三兩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 右七味 以水五升 淸酒三升 煮六味 取三升 去滓 納膠烊消 溫服一升 日三服

(21) 소속명탕 小續命湯《小品方》 治卒中風欲死 身體緩急 口目不正 舌強不能語 奄奄惚惚 精神悶亂 諸風服之皆驗 不令人虛方.
: 甘草一兩 麻黃一兩 防風一兩半 防己一兩 人參一兩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 附子一枚 大者 炮 芎藭一兩 芍藥一兩 生薑五兩. 上十一物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甚良. 不瘥更服三四劑必佳. 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 有人腳弱服此方 至六七劑得瘥. 有風疹家 天陰節變輒合之 可以防喑癔也.

cf. 《備急千金要方》 에는 위 구성 중 防風이 없고 杏仁이 있는 것과 白朮이 있는 것 2개가 있음. 《동의보감》은 위 처방에 杏仁을 넣은 것을 수재하였음.

(22) 천궁다조산 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丈夫婦人諸風上攻 頭目昏重 偏正頭疼 鼻塞聲重, 傷風壯熱 肢體煩疼 肌肉蠕動 膈熱痰盛, 婦人血風攻注 太陽穴疼 但是感風氣 悉皆治之.
: 薄荷葉不見火 八兩 川芎 荊芥去梗 各四兩 香附子炒 八兩 [別本作細辛去蘆一兩] 防風去蘆 一兩半 白芷 羌活 甘草 各二兩. 上件爲細末. 每服二錢 食後 茶淸調下. 常服淸頭目.

(23) 대진교탕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 內無便溺之阻格. 知血弱不能養筋. 故手足不能運動. 舌強不能言語. 宜養血而筋自榮  大秦艽湯 主之.
: 秦艽三兩 甘草二兩 川芎二兩 當歸二兩 白芍藥二兩 細辛半兩 川羌活 防風 黃芩各一兩 石膏二兩 吳白芷一兩 白朮一兩 生地黃一兩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一兩 川獨活二兩. 上十六味剉 每服一兩 水煎去渣 溫服無時. 如遇天陰 加生薑煎七八片. 如心下痞 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24) 독활기생탕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治痹證日久 肝腎兩虧 氣血不足 腰膝疼痛 肢節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 畏寒喜溫 心悸氣短 舌淡苔白 脈象細弱
: 獨活3兩 寄生2兩 杜仲2兩 牛膝2兩 細辛2兩 秦艽2兩 茯苓2兩 桂心2兩 防風2兩 芎窮2兩 人參2兩 甘草2兩 當歸2兩 芍藥2兩 乾地黃2兩. 上㕮咀 以水1鬥 煮取3升 分3服 溫身勿冷. 服湯 取蒴藋葉火燎 厚安席上 熱眠上 冷複燎之. 冬月取根 春取莖 熬 臥之佳.

(25) 투농산 透膿散《外科正宗》 透膿散內用黃芪 山甲芎歸總得宜加上角針頭自破 何妨膿毒隔千皮 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宜. 服之即破.
: 黃芪四錢 穿山甲炒末一錢 當歸二錢 皂角針一錢五分 川芎三錢. 水二鐘 煎一半 隨病前後服 臨入酒一杯亦好.

cf. 투농산 透膿散《醫學心悟》 癰毒內已成膿 不穿破者 服卽破
: 黃芪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硏 各一錢 金銀花 當歸 各五分. 酒水各半煎服.

(26) 탁리소독음 托裡消毒散《外科正宗》 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 宜服此藥以托之 未成者可消 已成者即潰 腐肉易去 新肉易生 此時不可用內消泄氣寒涼等藥 致傷脾胃爲要.
: 人參 川芎 白芍 黃耆 當歸 白朮 茯苓 金銀花各一錢 白芷 甘草 皂角針 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 煎八分 食遠服 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參.

cf. 탁리소독음 托裡消毒飲《萬病回春》 治一切癰疽六七日未消者. 服此藥 瘡未成即消 已成即潰 能壯氣血 固脾胃 使毒瓦斯不能內攻 使毒膿易潰 肌肉易生. 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藥 恐毒未盡反潰爛難愈.
: 金銀花三錢 黃芪蜜水炒 天花粉各二錢 防風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芷 厚朴薑汁炒 桔梗 穿山甲炒成珠 皂角刺炒各一錢 陳皮三錢. 上銼一劑 酒水各一盞煎服. 瘡在上 食後服, 在下 空心服. 後用水煎服.

(27) 내보황기탕 內補黃芪湯《外科發揮》 內補黃耆湯 治潰瘍作痛 倦怠少食 無睡自汗 口乾或發熱 久不愈.
: 黃耆鹽水拌炒 麥門冬去心 熟地黃酒拌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炒 三分 白芍藥 遠志去心炒 川芎 官桂 當歸酒拌各五分. 作一劑 水二鍾三片一枚. 煎八分 食遠服.

 


일러두기

· 기원의 학명은 정명을 기준으로 기술하였으며, 생약명도 이에 맞추어 기재하였습니다.
· 국내외 공정서에 지표성분의 규정이 있을 경우에만 해당 성분을 다른 색깔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상세 기준은 공정서 또는 당 사이트의 한약성분정보 참조).
· 누락된 부분이 있을 수 있습니다. 상세한 해설은 위의 교재를 참조하시길 바랍니다.
·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에 수재된 처방은 번호를 붉은 색으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 배합례의 처방에는 전문한의약품이 다수 포함되어 있으므로 무자격자가 임의로 사용할 수 없습니다.

  이상은 아래의 교재 해당 부분을 편집자의 의도에 맞추어 수정하여 요약 기술하고, 현지답사에서 확보한 사진 자료 및 해당 본초가 사용된 방제, 강의 요약 등을 추가한 것입니다. 본초학각론 강의자료(우석대, 부산대, 원광대)의 오류를 교정하고 보충하기 위해 여기에 게시합니다.

1: 전국한의과대학본초학공동교재편찬위원회. 本草學. 서울:영림사. 2020:440-1
2: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우석. 2013:937-41.
3: 신민교. 정화임상본초학. 서울:영림사. 2010:547-9.


 




각주

  1.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 우석. 2013:1521.
  2. 《本草綱目》 芎藭 (音窮穹. 《本經》上品) 【釋名】胡藭(《別錄》)‧川芎(《綱目》)‧香果(《別錄》)‧山鞠窮(《綱目》). 時珍曰 : 芎本作營 名義未詳. 或云 : 人頭穹窿窮高 天之象也. 此藥上行 專治頭腦諸疾 故有芎藭之名. 以胡戎者爲佳 故曰胡芎. 古人因其根節狀如馬銜 謂之馬銜芎藭. 後世因其狀如雀腦 謂之雀腦芎. 其出關中者 呼爲京芎 亦曰西芎, 出蜀中者 爲川芎, 出天台者 爲臺芎, 出江南者 爲撫芎 皆因地而名也. 《左傳》 : 楚人謂蕭人曰 : 有麥曲乎? 有山鞠窮乎? 河魚腹疾奈何? 二物皆御濕 故以諭之. 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窮 故以命名. 《金光明經》謂之闍莫迦.
    【集解】 《別錄》曰 : 芎藭葉名蘼蕪 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 三月‧四月 採根 曝乾. 普曰 : 芎藭 或生胡無桃山陰 或泰山. 葉細香 靑黑紋 赤如藁本 冬夏叢生 五月花赤 七月實黑 附端兩葉. 三月採根 有節如馬銜. 弘景曰 : 武功‧斜谷西嶺 俱近長安. 今出歷陽 處處亦有 人家多種之. 葉似蛇床而香 節大莖細 狀如馬銜 謂之馬銜芎藭. 蜀中亦有而細. 恭曰 : 今出秦州 其歷陽出者不復用. 其人間種者 形塊大 重實多脂. 山中採者 瘦細. 味苦‧辛. 以九月‧十月採之爲佳 若三月‧四月虛惡非時也. 頌曰 : 關陝‧川蜀‧江東山中多有之 而以蜀川者爲勝. 四五月生葉 似水芹‧胡荽‧蛇床輩 作叢而莖細. 其葉倍香 江東‧蜀人採葉作飲. 七八月開碎白花 如蛇床子花. 根堅瘦 黃黑色. 關中出者形塊重實 作雀腦狀者爲雀腦芎 最有力. 時珍曰 : 蜀地少寒 人多栽蒔 深秋莖葉亦不萎也. 淸明後宿根生苗 分其枝橫埋之 則節節生根. 八月根下始結芎藭 乃可掘取 蒸曝貨之. 《救荒本草》云 : 葉似芹而微細窄 有丫叉 又似白芷 葉亦細 又似胡荽葉而微壯 一種似蛇床葉而亦粗. 嫩葉可炸食. 宗奭曰 : 凡用 以川中大塊 里色白 不油 嚼之微辛甘者佳. 他種不入藥 止可爲末 煎湯沐浴而已.
    根 【氣味】 辛 溫 無毒. 普曰 : 神農‧黃帝‧岐伯‧雷公 : 辛 無毒. 扁鵲 : 酸 無毒, 李當之 : 生溫 熟寒. 元素曰 : 性溫 味辛苦 氣厚味薄 浮而升 陽也. 少陽本經引經藥 入手‧足厥陰氣分. 之才曰 : 白芷爲之使 畏黃連 伏雌黃. 得細辛 療金瘡止痛, 得牡蠣 療頭風吐逆.
    【主治】 中風入腦頭痛 寒痹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無子(《本經》). 除腦中冷動 面上遊風去來 目淚出 多涕唾 忽忽如醉 諸寒冷氣 心腹堅痛 中惡猝急腫痛 脅風痛 溫中內寒(《別錄》). 腰腳軟弱 半身不遂 胞衣不下(甄權). 一切風 一切氣 一切勞損 一切血. 補五勞 壯筋骨 調眾脈 破癥結宿血 養新血 吐血鼻血溺血 腦癰發背 瘰癧癭贅 痔瘻瘡疥 長肉排膿 消瘀血(大明). 搜肝氣 補肝血 潤肝燥 補風虛(好古). 燥濕 止瀉痢 行氣開鬱(時珍). 蜜和大丸 夜服 治風痰殊效(蘇頌). 齒根出血 含之多瘥(弘景).
    【發明】 宗奭曰 : 今人用此最多 頭面風不可缺也 然須以他藥佐之. 元素曰 : 川芎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故淸神及四物湯皆用之. 能散肝經之風 治少陽厥陰經頭痛 及血虛頭痛之聖藥也. 其用有四 : 爲少陽引經 一也, 諸經頭痛 二也, 助淸陽之氣 三也, 去濕氣在頭 四也. 杲曰 : 頭痛必用川芎. 如不愈 加各引經藥 : 太陽羌活 陽明白芷 少陽柴胡 太陰蒼朮 厥陰吳茱萸 少陰細辛 是也. 震亨曰 : 郁在中焦 須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 氣升則鬱自降. 故撫芎總解諸郁 直達三焦 爲通陰陽氣血之使. 時珍曰 : 芎藭 血中氣藥也. 肝苦急 以辛補之 故血虛者宜之. 辛以散之 故氣鬱者宜之. 《左傳》言 : 麥曲鞠窮御濕 治河魚腹疾. 予治濕瀉每加二味 其應如響也. 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 乃陰虧氣鬱 藥中加芎爲佐 氣行血調 其病立止. 此皆醫學妙旨 圓機之士 始可語之. 宗奭曰 : 沈括《筆談》云 : 一族子舊服芎藭 醫鄭叔熊見之云 : 芎藭不可久服 多令人暴死. 後族子果無疾而卒. 又朝士張子通之妻 病腦風 服芎藭甚久 一旦暴亡. 皆目見者. 此皆單服既久 則走散眞氣. 若使他藥佐使 又不久服 中病便已 則焉能至此哉? 虞搏曰 : 骨蒸多汗 及氣弱之人 不可久服. 其性辛散 令眞氣走泄 而陰愈虛也. 時珍曰 : 五味入胃 各歸其本臟. 久服則增氣偏勝 必有偏絕 故有暴夭之患. 若藥具五味 備四氣 君臣佐使配合得宜 豈有此害哉? 如芎藭 肝經藥也. 若單服既久 則辛喜歸肺 肺氣偏勝 金來賊木 肝必受邪 久則偏絕 豈不夭亡? 故醫者貴在格物也.
    【附方】舊七 新一十三.
    生犀丸 : 宋眞宗賜高相國 去痰淸目 進飲食. 生犀丸 : 用川芎十兩 緊小者 粟米泔浸二日換 切片子 曬乾爲末 分作兩料. 每料入麝‧腦各一分 生犀半兩 重湯煮 蜜和丸小彈子大. 茶‧酒嚼下一丸. 痰 加硃砂半兩, 膈壅 加牛黃一分 水飛鐵粉一分. 頭目昏眩 加細辛一分. 口眼喎斜 加炮天南星一分. (《御藥院方》)
    氣虛頭痛 : 眞川芎藭爲末 臘茶調服二錢 甚捷. 曾有婦人產後頭痛 一服即愈. (《集簡方》)氣厥頭痛 : 婦人氣盛頭痛 及產後頭痛. 川芎藭‧天台烏藥等分 爲末. 每服二錢 蔥茶調下. 《御藥院方》 : 加白朮 水煎服.
    風熱頭痛 : 川芎一錢 茶葉二錢 水一鍾 煎五分 食前熱服. (《簡便方》)
    頭風化痰 : 川芎洗切 曬乾爲末 煉蜜丸如小彈子大. 不拘時嚼一丸 茶淸下. (《經驗後方》)
    偏頭風痛 : 京芎細銼 浸酒日飲之. (《斗門方》)
    風熱上衝 : 頭目運眩 或胸中不利. 川芎‧槐子各一兩. 爲末. 每服三錢 用茶淸調下. 胸中不利 以水煎服. (張潔古《保命集》)

    首風旋運及偏正頭疼 多汗惡風 胸膈痰飲. 川芎藭一斤 天麻四兩 爲末 煉蜜丸如彈子大. 每嚼一丸 茶淸下. (劉河間《宣明方》)
    失血眩暈 : 方見當歸下. 一切心痛 : 大芎一個 爲末 燒酒服之. 一個住一年 兩個住二年. (《孫氏集效方》)

    經閉驗胎 : 經水三個月不行. 驗胎法 : 川芎生爲末 空心煎艾湯服一匙. 腹內微動者是有胎不動者非也. (《靈苑方》)
    損動胎氣 : 因跌撲舉重 損胎不安 或子死腹中者. 芎藭爲末 酒服方寸匕 須臾一二服. 立出. (《續十全方》)

    崩中下血 晝夜不止. 《千金方》 : 用芎藭一兩淸酒一大盞 煎取五分 徐徐進之. 《聖惠》 : 加生地黃汁二合 同煎. 酒癖脅脹 時復嘔吐 腹有水聲. 川芎藭‧三稜(炮)各一兩 爲末. 每服二錢 蔥白湯下. (《聖濟總錄》)

    小兒腦熱好閉目 或太陽痛 或目赤腫. 川芎藭‧薄荷‧朴硝各二錢 爲末 以少許吹鼻中. (《全幼心鑑》)
    齒敗口臭 : 水煎芎藭 含之. (《廣濟方》)
    牙齒疼痛 : 大川芎藭一個 入舊糟內藏一月 取焙 入細辛同研末 揩牙. (《本事方》)
    諸瘡腫痛 : 撫芎煅研 入輕粉 麻油調塗. (《普濟方》)
    產後乳懸 : 婦人產後 兩乳忽長 細小如腸 垂過小肚 痛不可忍 危亡須臾 名曰乳懸. 將芎藭‧當歸各一斤. 以半斤銼散 於瓦石器內 用水濃煎 不拘多少頻服, 仍以一斤半銼塊 於病人桌下燒煙 令將口鼻吸菸. 用盡未愈 再作一料. 仍以蓖麻子一粒 貼其頂心. (夏子益《奇疾方》)

  3. 《本草正》 川芎. 味辛‧微甘 氣溫. 升也 陽也. 其性善散 又走肝經 氣中之血藥也. 反藜蘆 畏硝石‧滑石‧黃連者 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 芎歸俱屬血藥 而芎之散動尤甚於歸 故能散風寒 治頭痛 破瘀蓄 通血脈 解結氣 逐疼痛 排膿消腫 逐血通經. 同細辛煎服 治金瘡作痛, 同陳艾煎服 驗胎孕有無(三‧四月後 服此微動者 胎也). 以其氣升 故兼理崩漏 眩運, 以其甘少 故散則有餘 補則不足. 惟風寒之頭痛極宜用之 若三陽火壅於上而痛者 得升反甚, 今人不明升降 而但知川芎治頭痛 謬亦甚矣!多服‧久服 令人走散眞氣 能致暴亡 用者識之.
  4. 《神農本草經》 味辛 溫. 主中風入腦 頭痛 寒痹 筋攣緩急 金創 婦人血閉無子. 生川谷.
  5. 《名醫別錄》 芎藭. 無毒. 主除腦中冷動 面上遊風去來 目淚出 多涕唾 忽忽如醉. 諸寒冷氣 心腹堅痛 中惡 卒急腫痛 脅風痛 溫中內寒. 一名胡窮 一名香果. 其葉名蘼蕪. 生武功‧斜谷‧西嶺. 三月‧四月採根 曝乾. (白芷爲之使 惡黃連)
  6. 《證類本草》 芎藭. 味辛 溫 無毒. 主中風入腦 頭痛 寒痹 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 無子 除腦中冷動 面上遊風去來 目淚出 多涕唾 忽忽如醉 諸寒冷氣 心腹堅痛 中惡卒急腫痛 脅風痛 溫中內寒. 一名胡窮 一名香果. 其葉名蘼蕪. 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 三月‧四月採根 曝乾. (得細辛療金瘡止痛 得牡蠣療頭風吐逆. 白芷爲之使). 陶隱居云 : 今唯出歷陽 節大莖細 狀如馬銜 謂之馬銜芎藭. 蜀中亦有而細 人患齒根血出者 含之多瘥. 苗名蘼蕪 亦入藥 別在下說. 俗方多用 道家時須爾. 胡居土云 : 武功去長安二百里 正長安西 與扶風狄道相近, 斜谷是長安西嶺下 去長安一百八十里 山連接七百里. 唐本注云 : 今出秦州 其人間種者 形塊大 重實 多脂潤. 山中採者瘦細. 味苦‧辛. 以九月‧十月採爲佳. 今云三月‧四月 虛惡非時也. 陶不見秦地芎藭 故云唯出歷陽 歷陽出者 今不復用.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 : 苗似芹‧胡荽‧蛇床輩 叢生 花白 今出秦州者爲善 九月採根乃佳. 吳氏云 : 芎藭 神農‧黃帝‧岐伯‧雷公 : 辛 無毒. 扁鵲 : 酸 無毒. 季氏 : 生溫 熟寒. 或生胡無桃山陰 或泰山 葉香細 靑黑文赤如藁本. 冬夏叢生 五月華赤 七月實黑 莖端兩葉 三月採 根有節 似馬銜狀. 藥性論云 : 芎藭 臣. 能治腰腳軟弱 半身不遂 主胞衣不出 治腹內冷痛. 日華子云 : 畏黃連. 治一切風 一切氣 一切勞損 一切血 補五勞 壯筋骨 調眾脈 破癥結宿血 養新血 長肉 鼻洪 吐血及溺血 痔瘻 腦癰 發背 瘰癧 癭贅 瘡疥及排膿 消瘀血. 圖經曰 : 芎藭 生武功山谷‧斜谷西嶺. 蘼蕪 芎藭苗也. 生雍州川澤及冤句 今關陝‧蜀川‧江東山中多有之 而以蜀川者爲勝. 其苗四‧五月間生 葉似芹‧胡荽‧蛇床輩 作叢而莖細. 《淮南子》所謂夫亂人者 若芎藭之與藁本 蛇床之與蘼蕪是也. 其葉倍香. 或蒔於園庭 則芬馨滿徑. 江東‧蜀川人採其葉作飲香 云可以已泄瀉. 七‧八月開白花 根堅瘦 黃黑色 三月‧四月採 曝乾. 一云九月‧十月採爲佳 三月‧四月非時也. 關中出者 俗呼爲京芎 並通用 唯貴形塊重實 作雀腦狀者 謂之雀腦芎 此最有力也. 蘼蕪一名蘄(古芹字)(古方切) 古方單用芎藭 含咀以主口齒疾 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 欲寢服之 治風痰殊佳. 聖惠方 : 治婦人崩中下血 晝夜不止. 以芎藭一兩銼 酒一大盞 煎至五分去滓 入生地黃汁二合 煎三兩沸 食前分二服. 千金方 : 治崩中 晝夜不止. 芎藭八兩 淸酒五升 煎取二升半 分三服. 不耐者 徐徐進之. 經驗後方 : 治頭風 化痰. 川芎不計分量 用淨水洗浸 薄切片子. 日乾或焙 杵爲末 煉蜜爲丸如小彈子大. 不拘時 茶‧酒嚼下一丸. 斗門方 : 治偏頭疼. 用京芎細銼 酒浸 服之佳. 靈苑方 : 治婦人經絡 住經三個月. 驗胎法 : 川芎生爲末 空心濃煎艾湯下一匙頭. 腹內微動者 是有胎也. 續十全方 : 治胎忽因倒地 忽舉動擎重促損 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 以芎藭爲末 酒服方寸匕 須臾一‧二服 立出. 又方 : 風齒敗口臭 但含芎藭. 御藥院方眞宗賜高公相國 去痰淸目 進飲食. 生犀丸 : 川芎十兩緊小者 粟米泔浸三日換 切片子 日乾 爲末作兩料. 每料入麝‧腦各一分 生犀半兩 重湯煮 蜜杵爲丸小彈子大. 茶‧酒嚼下一丸. 痰 加硃砂半兩. 膈雍 加牛黃一分 水飛鐵粉一分. 頭目昏眩 加細辛一分. 口眼喎斜 加炮天南星一分. 春秋注云麥曲鞠窮 所以御濕. 簡文帝勸醫文麥曲芎藭 才止河魚之腹.

    《湯液本草》 川芎. 氣溫 味辛 純陽 無毒. 入手足厥陰經 少陽經本經藥. 《象》云 : 補血 治血虛頭痛之聖藥 妊婦胎不動數月 加當歸 二味各二錢 水二盞 煎至一半 服. 神效. 《珍》云 : 散肝經之風 貫芎治少陽經苦頭痛. 《心》云 : 治少陽頭痛及治風通用. 《本草》云 : 主中風入腦頭痛 寒痹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無子 除腦中冷痛 面上遊風去來 目淚出 多涕唾 忽忽如醉 諸寒冷氣 心腹堅痛 中惡 卒急腫痛 脅風痛 溫中除內寒. 《日華子》云 : 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 破癥結宿血 養新血. 易老云 :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故淸神‧四物湯所皆用也. 入手足厥陰經. 《衍義》云 : 頭面風不可缺也 然須以他藥佐之 若單服久服 則走散眞氣 即使他藥佐之 亦不可久服 中病即便已. 東垣云 : 頭痛甚者 加蔓荊子, 頂與腦痛 加川芎, 若頭痛者 加藁本, 諸經若頭痛 加細辛. 若有熱者 不能治. 別有靑空之劑 爲緣諸經頭痛 須用四味. 《本草》又云 : 白芷爲之使 畏黃連.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 芎藭. 味辛 溫 無毒. 主中風入腦頭痛 寒痹 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無子. 除腦中冷動 面上遊風去來 目淚出 多涕唾 忽忽如醉 諸寒冷氣 心腹堅痛 中惡 猝急腫痛 脅風痛 溫中內寒. 《藥性論》云 : 臣. 能治腰腳軟弱 半身不遂 主胞衣不出 治腹內冷痛. 日華子云 : 治一切風 一切氣 一切勞損 一切血. 補五勞 壯筋骨 調眾脈 破癥結宿血 養新血 長肉 鼻洪 吐血及溺血 痔瘻 腦癰發背 瘰癧癭贅 瘡疥 及排膿消瘀血. 得細辛 療金瘡止痛. 得牡蠣 療風頭吐逆. 白芷爲之使. 畏 : 黃連.

    《本草發揮》 芎藭. 味辛 生溫熟寒 無毒. 主中風入腦 頭痛 面上遊風. 治一切風 一切氣 一切血. 破宿血 養新血 長肉. 諸瘡瘍及排膿. 潔古云 : 補血 治血虛頭疼之聖藥也. 治妊婦數月胎動 加當歸 二味各二錢 水二錢 煎至一錢 服之神效. 《主治秘訣》云 : 性溫 味辛苦. 氣味厚薄 浮而升 陽也. 其用有四 手少陽引經一也 諸經所痛二也 助淸陽之氣三也 去濕氣在頭四也. 東垣云 : 頭痛須用川芎. 如不愈 加各引經藥 : 太陽羌活 陽明白芷 少陽柴胡 太陰蒼朮 厥陰吳茱萸 少陰細辛 如頂巔痛 去川芎 用加藁本. 又云 : 芎藭味辛 溫 純陽. 主中風入腦 頭面風. 海藏云 : 易老言川芎上行頭角 下行血海 故淸神 四物皆所用也. 入手足厥陰. 《衍義》云 : 頭面風不可缺也 然須以他藥佐之. 治單服既久 則走散眞氣. 既以他藥佐之 又不可久服 中病便已可也. 東垣曰 : 頭痛甚者 加蔓荊子, 頂與腦痛 加川芎, 頭頂痛者 加藁本, 諸經頭痛者 加細辛. 治有熱者不能治 別有淸空之劑能緣諸經頭痛 並用此四物. 丹溪云 : 芎久服能致暴亡 以其辛溫也. 辛甘發散之過歟? 《局方》以沉‧檀‧腦‧麝等諸香作湯 較之芎辛散之禍 孰爲輕重? 請試思之.

  7. 《神農本草經疏》 芎藭. 味辛 溫 無毒. 主中風入腦頭痛 寒痹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無子 除腦中冷動(動宜作痛) 面上遊風去來 目淚出 多涕唾 忽忽如醉 諸寒冷氣 心腹堅痛 中惡卒急腫痛 脅風痛 溫中內寒. [疏] 芎藭稟天之溫氣 地之辛味. 辛甘發散爲陽 是則氣味俱陽而無毒. 陽主上升 辛溫主散 入足厥陰經 血中氣藥. 扁鵲言酸 以其入肝也. 故主中風入腦頭痛 寒痹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無子. 《別錄》 : 除腦中冷動 面上遊風去來 目淚出 多涕唾 忽忽如醉 諸寒冷氣 心腹堅痛 中惡卒急腫痛 脅風痛 溫中內寒. 以上諸病 皆病在血分 正以其性走竄 而絕無陰凝黏滯之性 故入血藥上行 而不可多用耳. [主治參互] 同地黃‧當歸‧芍藥 爲四物湯. 通主入血分補益. 同荊芥‧白芷‧當歸‧地黃‧芍藥‧朮‧甘草 治破傷風, 冬月加桂枝. 同當歸‧地黃‧乾漆‧延胡索‧五靈脂‧芍藥‧牡蠣粉‧京三稜 治血瘕. 同白芷‧茜根‧黃耆‧金銀花‧生地黃 能排膿消瘀血. 同甘菊花‧當歸‧地黃‧天門冬‧白芍藥‧炙甘草 專主血虛頭痛, 火盛者 加童便服. 同當歸尾‧桂心‧牛膝 治子死腹中. 同續斷‧懷熟地‧白膠‧杜仲‧山茱萸‧五味子‧人參‧黃耆‧酸棗仁 治血崩久不止. [簡誤] 芎藭性陽 味辛. 凡病人上盛下虛 虛火炎上 嘔吐 咳嗽 自汗 易汗 盜汗 咽乾口燥 發熱作渴煩躁 法並忌之

    《本草通玄》 川芎. 味辛性溫 肝家藥也. 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血 血虛及腦風頭痛 面上遊風 目淚多涕 昏昏如醉. 除濕止瀉 行氣開鬱 去瘀生新 調經種子 排膿長肉. 蘇頌云 : 蜜丸 夜服 治風痰殊效. 弘景雲 : 止齒中出血. 東垣云 : 頭痛必用川芎. 再加引經藥 : 太陽羌活 陽明白芷 少陽柴胡 太陰蒼朮 厥陰吳茱萸 少陰細辛. 寇氏云 : 川芎不可久服 令人暴亡 單服既久 則辛喜歸肺 肺氣偏勝 金來剋木 肝必受邪 久則偏絕 是以暴夭. 若藥具五味 備四氣 君臣佐使配合得宜 寧有此患哉? 小者 名撫芎 專主開鬱.

    《本草乘雅半偈》 芎藭 (本經中品) 【氣味】辛溫 無毒. 【主治】主中風入腦頭痛 寒痹 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無子. 【核】曰 : 芎藭. 蘼蕪根也. 川中者勝 胡戎者曰胡芎, 關中者曰京芎, 蜀中者曰川芎, 天台者曰臺芎, 江南者曰撫芎 皆以地得名也. 淸明後宿根生苗 即分其枝 橫埋土中 節節作根生苗也. 八月後根下始結芎藭 葉似芹 微窄有叉 又似白芷而細 亦似胡荽而壯 一種葉似蛇床而稍粗 莖葉俱香 莖細節大 纖柔靑整 繁蕪蘼弱也. 種蒔者根形塊大 實而多脂, 山生者細瘦辛苦. 五月採苗 十月採根 非時則虛惡 不堪入藥矣. 凡用其根 取川中大塊 色白不油 嚼之辛苦 形如雀腦者隹. 白芷爲之使. 畏黃連. 伏雌黃. 得細辛 療金瘡止痛. 得牡蠣 療頭風吐逆. 【參】曰 : 芎藭 諧聲. 穹 高也, 極也, 窮 究竟也 言主治作用也. 故主風中頭腦 或腦痛 或頭腦俱痛者 此風氣通於肝 亦即春氣者病在頭也, 力能直達肝用 從踵徹巔 正鼓而邪自罷矣. 風與寒合 斯成筋痹 或攣 或緩 或急者 此屬不直 直之使通也. 並治金瘡者 仍轉動搖以成執持. 血閉即血痹 逐而通之 使巳亥相合以結胞胎 寅申交會而成種子 皆究竟高遠之義. (風氣通於肝 物各從其類 春氣者病在頭 魚涉負冰之候乎) (巳亥相合 厥陰始結胞胎 寅申交會 少陽乃作乳字)

  8. 《東醫寶鑑》 芎藭 궁궁이 性溫味辛無毒 治一切風 一切氣 一切勞損 一切血 破宿血 養新血 止吐衄血及尿血便血 除風寒入腦頭痛目淚出 療心腹脇冷痛. 處處種蒔 三月九月採根暴乾 惟貴形塊重實作雀腦狀者 謂之雀腦芎 此最有力[本草]. 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本經藥也 治血虛頭痛之聖藥 散肝經之風邪. 貫芎治少陽經苦頭痛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治頭面風不可缺也 頂痛腦痛 須用川芎[湯液]. 蕪芎 卽苗頭小塊也 氣脉上行 故能散鬱 與雀腦芎同功. 芎藭 若單服久服 則走散眞氣 或致暴死 須以他藥佐之 骨蒸多汗者 尤不可久服[本草]. 大塊色白不油者 佳[本草]
  9. 祛風의 의미를 風寒에 의해 발생한(특히 寒) 관절 및 근육동통(寒痹筋攣)에 대한 치료까지 포함하여 천궁의 치료 범위를 생각해 볼 수 있다.

    《本草經解》 寒傷血 血澀則麻木而痹 血不養筋 筋急而攣 肝藏血而主筋. 川芎入肝而辛溫 則血活而筋舒 痹者愈而攣者痊也.

    《神農本草經讀》 血少不能熱膚 故生寒而爲痹. 血少不能養筋 故筋結而爲攣. ··· 芎藭辛溫 通經而又能補血 所以治血閉無子也.

  10. 《雷公炮製藥性解》 川芎. 味辛甘 性溫無毒 入肝經 上行頭角 引淸陽之氣而止痛, 下行血海 養新生之血以調經. 久服令人暴亡. 白芷爲使 畏黃連 小者名撫芎 主開鬱. 按 : 川芎入肝經 能補血矣 何云暴亡? 以其氣升陽 其味辛散 善提淸氣 於上部有功 然宜中病即已. 若久用 則虛逆且耗 故有此患 凡氣升痰喘火劇中滿等證 不宜用之.

    《本草崇原》 芎藭. 氣味辛溫 無毒. 主治中風入腦頭痛 寒痹 筋攣緩急 金瘡 婦人血閉無子 (芎窮今關陝‧川蜀‧江南‧兩浙皆有 而以川產者爲勝 故名芎藭. 淸明後宿根生葉 似水芹而香 七八月開碎白花 結黑子. 芎藭之外 次則廣芎 外有南芎 只可煎湯沐浴 不堪入藥. 芎藭之葉 名蘼蕪 可以煮食 《本經》列於上品) 芎窮氣味辛溫 根葉皆香 生於西川 稟陽明秋金之氣化. 名芎藭者 乾爲天 爲金 芎 芎窿也. 藭 窮高也. 皆天之象也. 主治中風入腦頭痛者 芎藭稟金氣而治風 性上行而治頭腦也. 寒痹筋攣緩急者 寒氣凝結則痹 痹則筋攣緩急 馳縱曰緩 拘掣曰急. 芎藭辛散溫行 不但上徹頭腦而治風 且從內達外而散寒 故寒痹筋攣 緩急可治也. 治金瘡者 金瘡從皮膚而傷肌肉 芎藭稟陽明金氣 能從肌肉而達皮膚也. 治婦人血閉無子者 婦人無子 因於血閉 芎藭稟金氣而平木 肝血疏通 故有子也. 沈括《筆談》云 : 川芎不可久服‧單服 令人暴死. 夫川芎乃《本經》中品之藥 所以治病者也 有病則服 無病不宜服. 服之而病愈 又不宜多服. 若佐補藥而使之開導 久服可也. 有頭腦中風寒痹筋攣之證 單用可也. 遂以暴死加之 謂不可久服‧單服 執矣. 醫執是說 而不能圓通會悟 其猶正牆而立也與.

  11. 《本草通玄》 川芎 … 小者 名撫芎 專主開鬱 … (전문은 위 주석의 《本草通玄》 참조)

    《本草徵要》 芎藭. 味辛 性溫 無毒. 入肝經. 白芷爲使. 畏黃連. 主頭痛面風 淚出多涕. 寒痹筋攣 去瘀生新. 調經種子 長肉排膿. 小者名撫芎 止利且開鬱. 辛甘發散爲陽 故多功於頭面 血和則去舊生新 經調而攣痹自解 長肉排膿者 以其爲血中氣藥也. 撫芎之止利開鬱 亦上升辛散之力.

    芎藭性陽味辛 凡虛火上炎 嘔吐咳逆者 忌之. 衍義云: 久服令人暴亡 爲其辛喜歸肺 肺氣偏勝 金來賊木 肝必受侮 久則偏絕耳.

    《本草擇要綱目》 川芎 【氣味】 辛溫無毒. 浮而升陽也. 少陽本經引經之藥. 又入手足厥陰氣分.

    【主治】 中風入腦頭痛 面上遊風. 治一切面 一切氣 一切血 破宿血 養新血 長肉諸瘡瘍及排膿. 凡郁在中焦 須開提以升其氣 解諸鬱而通陰陽者 非川芎不爲功. 凡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 乃陰虧氣鬱也. 若助淸陽之氣而能令氣行血調者 非川芎而誰濟. 但單服過久 則辛喜歸肺 肺氣偏勝 恐金來賊木 故有暴亡之患. 若配合得宜 定無此害.

    《本草詳節》 川芎 (附 : 馬銜‧京芎‧臺芎‧撫芎) 味辛 氣溫. 氣厚味薄 浮而升 陽也. 名馬銜者 生廬州 可含止齒血, 京芎 生陝西 可療偏頭疼, 台州芎 散風去濕, 撫州芎 開鬱寬胸. 若入藥 惟生川蜀名雀腦者爲憂. 乃三焦‧膽引經藥 入心胞‧肝經氣分. 白芷爲使 畏黃連 得細辛止金瘡痛 得牡蠣療頭風吐逆. 凡使 水洗 略炒. 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血 及腦風頭痛 面上遊風 目淚 多涕唾 忽忽如醉 除濕止瀉 行氣開鬱 去瘀生新 調經種子 排膿長肉. 按 : 川芎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故淸神及四物湯皆用之. 能散肝經之風 治少陽‧厥陰頭痛 及血虛頭痛之聖藥也, 如不愈 各加引經藥 太陽羌活 陽明白芷 少陽柴胡 太陰蒼朮 厥陰吳茱萸 少陰細辛. 治濕瀉加川芎‧麥芽 其應如響. 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 乃陰虧氣鬱 加川芎佐諸藥 氣行血調 其痛立止. 癰疽諸瘡腫痛多用之者 以其入心散火邪也. 心腹堅痛‧諸寒冷氣‧疝氣多用之者 亦以其入心 助行氣血而邪自散也 古人謂爲血中氣藥 信哉. 骨蒸‧多汗及氣弱之人 不可久服 令眞氣走散 而陰愈虛. 又郁在中焦 須撫芎開提淸陽之氣 氣升則鬱自降 故撫芎總解諸郁 直達三焦 爲通陰陽氣血之使 此撫芎所以異於川也.

  12. 《本草約言》 川芎. 味辛 氣溫 無毒 陽也 可升可降 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 本經藥. 助淸陽而開鬱氣 活滯血而養新血. 散肝經風邪外侵 止少陽首痛如裂.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血中之氣藥也. 不可多服 多服則走眞氣. 川芎一味 辛散能助血流行 血中之氣藥也. 上行頭目 助淸陽 久服致氣暴亡 以其味辛性溫也. 以他藥佐使則可服 中病則已 亦不可多服. 多服久服俱令人卒暴死. 過於走散故也. 非惟味辛性溫者必上升而散 川芎味辛性溫 但能升散 而不能下守 胡能下行血海以養新血? 四物湯用之者 特取其辛溫而行血藥之滯爾. 滯行而新血亦得以養 非眞用此辛溫走散之劑以養下元之血也. 其能止頭痛者 正以其餘者能散 不足者能引淸血歸肝而下行也. 古人所謂血中之氣藥 信哉. 惟其血中氣藥 故癰疽藥中多用之者 以其入心而能散耳. 蓋心帥氣而行血 芎入心則助心帥氣而行血 氣血行則心火散 邪氣不留而癰疽亦解矣. 畏黃連 白芷爲之使. 根生堅大而重者 名芎藭. 以川蜀者爲勝 故今通謂川芎. 爲風藥血藥之君 走經絡之痛. 小者名撫芎. 貫芎是莖間上升之氣所結 故能散頭面之風及開鬱. 婦人經住驗胎法 : 研爲末 空心濃煎艾湯下一匙 腹內微動是有胎也.

    《藥鑑》 川芎. 氣溫 味辛 無毒 氣厚味薄 升也 陽也. 血藥中用之 能助血流行 奈過於走散 不可久服多服 中病即已 過則令人暴卒死. 能止頭疼者 正以有餘 能散不足 而引淸血下行也. 古人所謂血中之氣藥者 以能辛散 又能引血上行也. 癰疽藥中多用之者 以其入心而能散故耳 蓋心帥氣而行血 川芎入心 則助心帥氣而行血 氣血行 則心火散 邪氣不留 而癰疽亦散矣. 東垣謂下行血海者 非也. 何者? 血貴寧靜 不貴疏動 川芎味辛性溫 但能辛散 而不能下守 胡能下行以養新血哉 即四物湯中用之 特取辛溫以行地黃之滯耳. 痘家血不活者 用杏仁汁制之 加少許 以行肌表之血 何也? 蓋芎之辛 但能行血 單用恐成內燥之患 必須杏仁汁制 外借之以行表 內借之以潤燥. 若痘黑陷爛 則勿用.

  13. 《本草求眞》 川芎藭 (芳草)散肝氣祛肝風. 芎藭(專入肝 兼入心包膽). 辛溫升浮 爲肝膽心包血分中氣藥 故凡肝因風鬱 而見腹痛脅痛血痢寒痹筋攣目淚 及癰疽一切等症. 治皆能痊 (癰從六腑生 疽自五臟成 皆屬血氣阻滯所致) 緣人一身血氣周流 無有阻滯 則百病不生. 若使寒濕內搏 則血滯而不行 (爲不及. 其毒爲陰), 熱濕內搏 則血急而妄沸 (爲太過 其毒爲陽), 氣鬱於血 則當行氣以散血. 血鬱於氣 則當活血以通氣 行氣必用芎歸 以血得歸則補 而血可活. 且血之氣 又更得芎而助也. 況川芎上行頭目 (元素曰: 川芎其用有四 爲少陽引經 一也, 諸經頭痛 二也, 助淸陽之氣 三也, 去濕氣在頭 四也)下行血海. 其辛最能散邪 血因風鬱 得芎入而血自活 血活而風自滅. 又何有毒有痹有痛有郁 而致病變多端哉? 是以四物用之以散肝經之風. 頭痛必用以除其鬱 (杲曰 : 頭痛必用川芎 如不愈 加各引經藥 太陽羌活 陽明白芷 少陽柴胡 太陰蒼朮 厥陰吳茱萸 少陰細辛是也). 然氣味辛竄 能泄眞氣 單服久服 令人暴亡 (時珍曰 : 芎藭肝經藥也. 若單服既久 則辛喜歸肺 肺氣偏勝 金來賊木 肝必受邪 久則偏絕 豈不夭亡. 驗胎法云 婦人過經三月 用芎數錢爲末 空心熱湯調一匙服 腹中微動者是胎 不動者是經閉). 蜀產大塊 里白不油 辛甘者良. 江南產者爲撫芎 秦產爲西芎. 白芷爲使 畏黃連硝石滑石 惡黃耆山茱萸.

    《本草分經》 (和)川芎. 辛溫升浮 入心包肝 爲膽之引經 乃血中氣藥 升陽開鬱 潤肝燥補肝虛 上行頭目下行血海 和血行氣搜風 散瘀調經療瘡 治一切風木爲病. ….. 芎藭 川產者佳 故稱川芎.

    《本草害利》 芎藭 〔害〕其性辛散 走泄眞氣.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凡病氣升痰喘 虛火上炎‧嘔吐‧咳逆‧自汗 易汗‧盜汗 咽乾口燥 骨蒸發熱 作渴煩躁 及氣弱人均不宜用. 單服久服 令人暴亡 亦泄其眞氣使然也. 畏黃連‧硝石 惡黃耆‧山茱萸. 〔利〕辛溫升浮 入心胞‧肝‧膽‧三焦. 潤肝燥 補肝虛 乃血中氣藥. 升淸陽而開諸郁 爲搜風散瘀止痛調經. 小者名撫芎 止痢開鬱 爲上升辛散之力也. 白芷爲使 伏雌黃. 〔修治〕八月根下始結 乃可掘取曝乾. 凡用以川中大塊 里色白不油 嚼之微辛甘者佳 酒炒. 其苗作菜頗香 俗呼香芹菜. 余西北道上曾食之.

  14. 《本草正義》 ··· 旁行肢節 貫通脈絡 透達腠理 開泄肌膚 ··· 諸般心胃腹痛之由於寒冷氣滯者 芎之溫和行氣 本有特長. ··· 功用專在氣分 善於疏通 上升頭頂 旁達肌膚 一往直前 走而不守.
  15. = Cnidium officinale Makino
  16. 일천궁의 기원식물인 ‘천궁’과 구별하기 위해 국내에서는 ‘중국천궁’이라고 표기하는 경우가 많다. 
  17. = Ligusticum striatum DC.
  18. 예전에는 ‘중국에서 수입한 천궁’과 ‘당천궁’을 동일시하였다. 그러나 현재는 중국에서 일천궁을 대량 재배하여 한국이나 일본에 수출하므로 이러한 구분이 무의미하게 되었다. 아래 사진과 여기를 참조하여 구분토록 한다.
  19. ‘신토불이’처럼 국내에서 생산된다는 뜻에서 일천궁을 토천궁으로 부르는 경우가 많다. 즉, ‘토천궁’을 주문해도 실제로는 ‘국산 일천궁’이 납품되는 일이 많으므로 주의를 요한다.
  20. 당천궁은 노두로 번식시킨지 너무 오래되어 개화하지 않는다고 한다. 사진에서 꽃과 지하부는 국내에서 재배하는 토천궁이다. 자세한 내용은 여기를 참조.
  21. 당천궁과 토천궁은 기름기가 많아 거유 과정이 필요하나, 기름기가 적은 일천궁은 이 과정이 필요없다.
  22.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한의방제학)의 목차에서 천궁이 포함된 처방만 선별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