포라메디카닷넷

한약의 모든 것

메인상단(header advertising area)

견우자(牽牛子) Ipomoeae Semen

견우자(牽牛子) Ipomoeae Semen

강의요약. 메꽃과(Convolvulaceae)에 딸린 나팔꽃 또는 둥근잎나팔꽃의 잘 익은 씨를 견우자(牽牛子)라 한다.
  5세기 즈음 ‘기(氣)를 내리고 다리까지 가득 찬 수종(水腫)을 물리치며 풍독(風毒)을 없애고 소변이 잘 나가게 한다.’는 기록12이 등장한 이래로 심한 부종뿐만 아니라, 각기, 장내 적체, 낙태, 변비 등34으로 그 응용 범위가 늘어났다.
  한편, 金元~淸代에는 그 작용에 대해 ‘기분의 습열(이 삼초에 메여 맺힌 것)을 없앤다.’는 의견56789101112131415이 다수 제기되었다. 그 후의 응용1617은 대체로 ‘대소변 불통을 동반한 부종’에서 크게 벗어나지 않는다. 이를 보아 견우자는 단순한 장내 적체로 인한 변비보다는 인체의 수습 운행이 적체된 상태1819를 겸했을 때에 더욱 적합한 약물임을 미뤄 짐작할 수 있다.
  그럼에도 불구하고 견우자와 현호색의 배합으로 개발된 천연물신약 중에서는 그 효능효과를 ‘기능성소화불량’으로 표시하고 그에 따른 변비의 치료제로 쓰이는 것20이 있다(전문의약품으로 한의사는 처방할 수 없음). 그러나 이와 같은 약품을 처방함에 있어 ‘이제(16세기)는 습이 있건 없건 가리지 않고 단지 배탈이 나서, 또는 대변을 보게 하려고, 또는 열증이 있다고, 또는 소화제로 만들어 꾸준히 복용하는 등 사용하지 않음이 없으니 어찌 잘못 아니겠는가? 견우자가 모든 신약(辛藥)에 비해서도 기(氣)를 쏟게 함이 더욱 심함을 알지 못한 것이다. 장문의(張文懿)가 일찍이 ⌜견우자를 즐겨 탐할 수 없다. 사람의 원기(元氣)를 잃게 한다.⌟고 하였다.’고 하는 등의 무수한 경고212223242526가 얼마나 잘 지켜지고 있는지는 의문이다.

【본초명《출전》】 牽牛子《名醫別錄》

【생약명】 

Ipomoeae Semen27

【이명】 黑牽牛《仁齋直指方》 白牽牛《仁齋直指方》 草金鈴《雷公炮炙論》 黑丑《本草綱目》 白丑《本草綱目》28

【약성가】 牽牛苦寒利水腫 蠱脹痃癖散滯壅

【기원】

메꽃과(Convolvulaceae ; 旋花科)에 속한 덩굴성 한해살이풀인 나팔꽃(裂葉牽牛) Ipomoea nil (L.) Roth 29 또는 둥근잎나팔꽃(圓葉牽牛) I. purpurea (L.) Roth 30의 성숙한 種子로, 7~10월에 果實이 성숙하였을 때 채취하여 曬乾한다.

⊂ KP, ChP, THP, JP, DPRKP

속씨식물군 (Angiosperms ; 被子植物群)
진정쌍떡잎식물군 (Eudicots ; 眞雙子葉植物植物)
  핵심진정쌍떡잎식물군(Core eudicots ; 核心眞雙子叶植物)
    국화군 (Asterids ; 菊花類植物)
      꿀풀군 (Lamiids ; 唇形類)
        가지목(Solanales ; 茄目)
          메꽃과(Convolvulaceae ; 旋花科)

나팔꽃(裂葉牽牛) Ipomoea nil (L.) Roth = Pharbitis nil (L.) Choisy

[ 나팔꽃(裂葉牽牛) Ipomoea nil (L.) Roth ]

둥근잎나팔꽃(圓葉牽牛) Ipomoea purpurea (L.) Roth = Pharbitis purpurea (L.) Voigt

[ 둥근잎나팔꽃(圓葉牽牛) Ipomoea purpurea (L.) Roth ]

【성상】

견우자(牽牛子) Ipomoeae Semen

[ 견우자(牽牛子) Ipomoeae Semen ]

橘瓣狀과 같고 길이 4~8㎜, 너비 3~5㎜이다. 표면은 灰黑色(黑丑)~淡黃白色(白丑)으로 背面에는 한 개의 얕은 縱溝가 있으며, 腹面의 稜線에 가까운 곳에 약간 움푹한 하나의 種臍가 있다. 質은 단단하고, 횡단면은 淡黃色~黃綠色의 쭈그러진 子葉이 있으며 油性을 약간 띤다. 약간 냄새가 있고 맛은 기름과 비슷하며 조금 자극성이다.

【산지】

우리 나라 각지에서 관상용으로 재배한다.

【성분】 ※  견우자(牽牛子)의 성분에 대한 자세한 내용은 여기를 참조.

Resin glycoside로 pharbitin(3%)이 함유되어 있고, glycosidic acid로  pharbitic acid A~D가 함유되어 있다. 유기산으로는 tiglic acid, nilic acid, gallic acid 등이 함유되어 있고, alkaloid로는 chanoclavine, elymoclavine, penniclavine, argoclavine 등이 함유되어 있다.

【작용】

∙Pharbitin은 장내에서 담즙 및 장액과 반응하여 pharbitidin이 되며, 이는 장관을 자극하여 유동을 촉진하고 사하작용을 일으킨다.
∙이뇨, 자궁·대장·소장 수축, 기억장애 개선 작용을 한다.
∙蛔蟲·條蟲에 대한 살충작용이 있다.

 

【성미】 性寒 味苦 有毒          【귀경】 肺腎大腸經

【효능】 瀉水通便 消痰滌飮 殺蟲攻積

【주치】 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 痰飮積聚 氣逆咳喘 蟲積腹痛 蛔蟲 絛蟲病

【해설】

1. 瀉水通便 消痰滌飮 : 苦寒性降하여 少用하면 大便을 통하게 하고, 多用하면 瀉下作用이 강하여 水瀉를 유발31 + 부가적으로 利尿 효능

  → 消食痞滿 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 痰飮積聚 氣逆咳喘 등에 응용

2. 殺蟲攻積 : 蟲積腹痛 蛔蟲 絛蟲病 등에 응용

3. 黑白二種 : 통상적으로 黑丑의 약효가 速하고 白丑의 약효는 緩하다고  하였으나 효능이 비슷하므로 따로 구별한 필요는 없다.

4. 腸內에서 pharbitin이 膽汁과 腸液이 섞이면서 분해된 것이 腸管에 강렬한 자극 → 腸蠕動이 증가하고 腸粘膜을 充血시켜 분비를 증가 → 瀉下作用

5. 오늘날 밝혀진 藥理作用에 의하면 물이나 알콜의 浸劑는 생쥐에 대하여 瀉下作用을 하지만 煎煮한 후에는 그 작용이 없어지는 것으로 보고되었고, 사람에 대하여 독성이 있지만 그다지 강한 것은 아닌 것으로 보고되었다.

【포제】

洗淨한 후 曬乾用하거나, 微炒하여 搗碎用한다.

【용량】

4~12g.

【금기】

通瀉시키는 효능이 강력하여 體壯實邪者가 아니면 輕用하는 것은 마땅하지 않으며 孕婦는 복용을 금하여야 한다. 氣虛者가 脾胃虛弱으로 痞滿이 된 症에는 복용을 忌한다. 대극과에 속하는 약물, 특히 巴豆 또는 巴豆霜과 같이 사용해서는 안 된다.32

【배합례】

小茴香을 配合하여 停飮腫滿에 응용
우공산 禹功散《儒門事親》 治諸水飲病, 面浮氣促, 咳嗽, 水便不利, 足重《本草滙言》 
 : 黑牽牛頭末33四兩 茴香一兩,炒 或加木香一兩. 上爲細末 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 臨臥服.

주거환 舟車丸《仁齋直指方論》 濕腹脹腳腫甚者 舟車丸下之
 :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靑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五錢. 上爲細末 水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白沸湯下 隨時加減.

③ 大黃을 配合하여 大便秘結에 응용
우황산 牛黃散《普濟方》(出濟生拔萃) 治上焦熱 臟腑秘結.
 : 大黃一兩 白牽牛頭末五錢. 上爲細末 有厥冷用酒下三錢. 無厥冷而手足煩者 蜜湯下.

목향빈랑환 木香檳榔丸《儒門事親》 (治濕熱氣滯痞痛《東醫寶鑑》)
 : 木香 檳榔 靑皮 陳皮 廣朮 黃連麩炒 以上各一兩 黃柏 大黃各三兩 香附子 牽牛各四兩. 上爲細末 水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食後 生薑湯送下.

⑤ 葶藶子 杏仁 등을 配合하여 痰壅氣滯로 인한 咳逆喘滿에 응용
견우자환 牽牛子丸《太平聖惠方》 治肺臟氣實 胸膈壅滯 大腸不利.
 : 牽牛子一分,生用 馬牙硝一兩,煉令汁盡 雞肶胵34半兩,生用陰乾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黃紫色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 搗羅爲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 不計時候 以溫酒下三十丸.

정력환 葶藶丸《太平聖惠方》 治肺臟氣實 心胸壅悶 咳嗽喘促 大腸氣滯.
 : 甜葶藶三分,隔紙炒令紫色 杏仁三七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牽牛子一兩,微炒 漢防己一兩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 搗羅爲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 不計時候 煎桑根白皮湯下二十丸.

⑥ 이성산 二聖散 = 이기산 二氣散《普濟方》 治水氣蠱脹滿.
 : 白牽牛 黑牽牛各三兩. 上爲末 用大麥面四兩 同一處爲燒餅 臨臥用茶一盞下 降氣爲效.

⑦ 檳榔을 配合하여 蟲積腹痛에 응용
 무우산 無憂散《普濟方》 治男子女人小兒 諸般蟲積 已未成癥瘕痞疳 及膀胱陰囊腎腫 婦人血蟲 如懷鬼胎 月水不通 並一切危急之證 悉皆治之
 : 白牽牛取頭末,二兩,半淨 白蕪荑用末,二兩 檳榔去皮用末,二兩 黑牽牛炒去菸頭末,一兩 大黃半兩,生末 雷丸去皮用末,半兩. 上爲末和勻一處 每服四錢 用蔥白七根熬湯 五更服 次早大便中. 方見藥力之效. 小兒或一錢二錢 大小加減.

⑧ 모티리톤정 (전문의약품35 https://nedrug.mfds.go.kr) 기능성 소화불량증
 玄胡索·牽牛子(5:1) 50% 에탄올 연조엑스(9.5∼11.5→1)
 총량: 이 약 1정 (162 mg) 중, 성분명: 현호색·견우자(5:1) 50% 에탄올 연조엑스(9.5~11.5→1), 분량: 30, 단위: 밀리그램, 비고: Corydaline으로서 0.156~0.468mg, Chlorogenic acid로서 0.111~0.333 mg

 


일러두기

· 기원의 학명은 정명을 기준으로 기술하였으며, 생약명도 이에 맞추어 기재하였습니다.
· 국내외 공정서에 지표성분의 규정이 있을 경우에만 해당 성분을 다른 색깔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상세 기준은 공정서 또는 당 사이트의 한약성분정보 참조).
· 누락된 부분이 있을 수 있습니다. 상세한 해설은 위의 교재를 참조하시길 바랍니다.
·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에 수재된 처방은 번호를 붉은 색으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 배합례의 처방에는 전문한의약품이 다수 포함되어 있으므로 무자격자가 임의로 사용할 수 없습니다.

이상은 아래의 교재 해당 부분을 편집자의 의도에 맞추어 수정하여 요약 기술하고, 현지답사에서 확보한 사진 자료 및 해당 본초가 사용된 방제, 강의 요약 등을 추가한 것입니다. 본초학각론 강의자료(우석대, 부산대, 원광대)의 오류를 교정하고 보충하기 위해 여기에 게시합니다.

1: 전국한의과대학본초학공동교재편찬위원회. 本草學. 서울:영림사. 2020:291-2.
2: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우석. 2013:601-3.
3: 신민교. 정화임상본초학. 서울:영림사. 2010:820-2.


 




각주

  1. 《名醫別錄》 牽牛子. 味苦 寒 有毒. 主下氣 治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2. 《本草經集注》 牽牛子. 味苦 寒 有毒. 主下氣 治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作藤生 花狀如扁豆 黃色. 子作小房 實黑色 形如球子核. 比來服之 以治腳滿氣急 得小便利 無不瘥. 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易藥 故以名之. 又有一種草 葉上有三白點 世因以名三白草 其根以治腳下氣 亦甚有驗.
  3. 《證類本草》 牽牛子. 味苦 寒 有毒. 主下氣 療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陶隱居云 : 作藤生 花狀如藊豆 黃色. 子作小房 實黑色 形如球子核. 比來服之 以療腳滿氣急 得小便利 無不瘥. 此藥始出田野 人牽牛易藥 故以名之. 又有一種草 葉上有三白點 俗因以名三白草. 其根以療腳下氣 亦甚有驗. 唐本注云 : 此花似旋葍花 作碧色 又不黃 不似扁豆. 其三白草 有三黑點 非白也 古人秘之 隱黑爲白爾. 陶不見 但聞而傳之 謂實白點. (今注)此藥蔓生 花如鼓子花而稍大 作碧色 子有黃殼作小房 實黑 稍類蕎麥. 比來服之 以療腳腫滿 氣急 利水道 無不瘥者.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 : 苗蔓生 花碧色 子若蕎麥 三稜黑色. 九月以後收子. 所在有之. 藥性論云 : 牽牛子 使 味甘 有小毒. 能治痃癖氣塊 利大小便 除水氣虛腫 落胎. 日華子云 : 味苦‧㿌 得靑木香‧乾薑良. 取腰痛 下冷膿 瀉蠱毒藥 並一切氣壅滯. 圖經曰 : 牽牛子 舊不著所出州土 今處處有之. 二月種子 三月生苗 作藤蔓繞籬牆 高者或三‧二丈. 其葉靑 有三尖角. 七月生花 微紅帶碧色 似鼓子花而大. 八月結實 外有白皮 里作球 每球內有子四‧五枚 如蕎麥大 有三稜 有黑白二種 九月後收之. 又名金鈴. 段成式《酉陽雜俎》云 : 盆甑草即牽牛子也. 秋節後斷之 狀如盆甑 其中子似龜 蔓如山芋 即此也. 雷公云 : 草金零 牽牛子是也. 凡使 其藥秋末即有實 冬收之. 凡用曬乾 卻入水中淘 浮者去之 取沉者曬乾 拌酒蒸 從巳至未 曬乾 臨用舂去黑皮用. 食療云 : 多食稍冷 和山茱萸服之 去水病. 聖惠方 : 治水氣遍身浮腫 氣促坐臥不得. 用牽牛子二兩 微炒搗細末 烏牛尿浸一宿 平旦入蔥白一握 煎十餘沸去滓. 空心分爲二服 水從小便中下. 肘後方 : 治風毒腳氣 若脛已滿 捻之沒指者. 取牽牛子搗 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五丸 生薑湯下 取令小便利亦可止. 斗門方 : 治風氣所攻 臟腑積滯. 用牽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後 長流水上洗半日 卻用生絹袋盛 掛於當風處令好乾. 每日鹽湯下三十粒. 極能搜風 亦善消虛腫. 久服令人體淸爽. 王氏博濟 : 治三焦氣不順 胸膈壅寒 頭昏目眩 涕唾痰涎 精神不爽. 利膈丸 : 牽牛子四兩 半生半熟 不蚛皂莢塗酥炙二兩 爲末 生薑自然汁煮糊 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荊芥湯下. 又方 : 治產前滑胎. 牽牛子一兩 赤土少許 研令細. 每覺轉痛頻 煎白榆皮湯調下一錢匕. 又方 : 治男子‧婦人五般積氣成聚. 黑牽牛一斤 生搗末八兩. 余滓於新瓦上炒令香熟 放冷再搗取四兩熟末十二兩拌令勻 煉蜜和丸如桐子大. 患積氣至重者三‧五十丸 煎陳橘皮‧生薑湯下 臨臥空心服之. 如二更至三更已來藥行時效應未動 再與三十丸投之 轉下積聚之物. 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氣 甚妙. 小兒十五以下至七歲以上 服五丸至七丸 年及五十以上不請服. 簡要濟眾 : 治大便澀不通. 牽牛子半生半熟 搗爲散. 每服二錢 煎薑湯調下. 如未通再服 改以熱茶調下 量虛實 無時候 加減服.
  4. 《本草綱目》 牽牛子(《別錄》下品)
    【釋名】黑醜(《綱目》)‧草金鈴(《炮炙論》)‧盆甑草(《綱目》)‧狗耳草(《救荒》). 弘景曰 : 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謝藥 故以名之. 時珍曰 : 近人隱其名爲黑醜 白者爲白醜 蓋以醜屬牛也. 金鈴象子形 盆甑‧狗耳象葉形. 段成式《酉陽雜俎》云 : 盆甑草蔓如薯蕷 結實後斷之 狀如盆甑是矣.
    【集解】弘景曰 : 牽牛作藤生花 狀如扁豆 黃色. 子作小房 實黑色 形如梂子核. 恭曰 : 此花似旋花 作碧色 不黃 亦不似扁豆. 頌曰 : 處處有之. 二月種子 三月生苗 作藤蔓繞籬牆 高者或二‧三丈. 其葉靑 有三尖角. 七月生花 微紅帶碧色 似鼓子花而大. 八月結實 外有白皮裹作球. 每球內有子四‧五枚 大如蕎麥 有三稜 有黑白二種 九月後收之. 宗奭曰 : 花朵如鼓子花 但碧色 日出開 日西萎. 其核如木猴梨子而色黑 謂子似蕎麥非也. 時珍曰 : 牽牛有黑‧白二種 : 黑者處處野生尤多. 其蔓有白毛 斷之有白汁. 葉有三尖 如楓葉. 花不作瓣 如旋花而大. 其實有蒂裹之 生靑枯白. 其核與棠梂子核一樣 但色深黑爾. 白者人多種之. 其蔓微紅 無毛有柔刺 斷之有濃汁 葉團有斜尖 並如山藥莖葉. 其花小於黑牽牛花 淺碧帶紅色. 其實蒂長寸許 生靑枯白. 其核白色 稍粗. 人亦採嫩實蜜煎爲果食 呼爲天茄 因其蒂似茄也.

    【修治】斅曰 : 凡採得子 曬乾 水淘去浮者 再曬 拌酒蒸 從巳至未 曬乾收之. 臨用舂去黑皮. 時珍曰 : 今多隻碾取頭末 去皮麩不用. 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氣味】苦 寒 有毒. 權曰 : 甘 有小毒. 詵曰 : 多食稍冷. 杲曰 : 辛熱雄烈 泄人元氣. 大明曰 : 味薟. 得靑木香‧乾薑良.
    【主治】下氣 療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別錄》). 治痃癖氣塊 利大小便 除虛腫 落胎(甄權). 取腰痛 下冷膿 瀉蠱毒藥 並一切氣壅滯(大明). 和山茱萸服 去水病(孟詵). 除氣分濕熱 三焦壅結(李杲). 逐痰消飲 通大腸氣秘風秘 殺蟲 達命門(時珍).
    【發明】宗奭曰 : 牽牛丸服 治大腸風秘壅結. 不可久服 亦行脾腎氣故也. 好古曰 : 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 以大黃引則入血. 利大腸 下水積. 色白者 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 破血中之氣. 震亨曰 : 牽牛屬火善走 黑者屬水 白者屬金. 若非病形與證俱實 不脹滿‧不大便秘者 不可輕用. 驅逐致虛 先哲深戒. 杲曰 : 牽牛非神農藥也. 《名醫續注》云 : 味苦寒 能除濕氣 利小便 治下注腳氣. 此說氣味主治俱誤矣 何也? 凡用牽牛 少則動大便 多則泄下如水 乃瀉氣之藥. 其味辛辣 久嚼猛烈雄壯 所謂苦寒安在哉? 夫濕者水之別稱 有形者也. 若肺先受濕 濕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則宜用之. 蓋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 火能平金而泄肺 濕去則氣得周流. 所謂五臟有邪 更相平也. 今不問有濕無濕 但傷食或有熱證 俱用牽牛克化之藥 豈不誤哉? 況牽牛止能泄氣中之濕熱 不能除血中之濕熱. 濕從下受之 下焦主血 血中之濕 宜苦寒之味 反以辛藥泄之 傷人元氣. 且牽牛辛烈 比之諸辛藥 泄氣尤甚 其傷人必矣. 《經》云 : 辛泄氣 辛走氣 辛泄肺 氣病者無多食辛. 況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是胃氣不行 心火乘之. 腸胃受火邪 名曰熱中. 脾胃主血 當血中泄火. 以黃芩之苦寒泄火 當歸身之辛溫和血 生地黃之苦寒涼血益血 少加紅花之辛溫以泄血絡 桃仁之辛溫除燥潤腸. 仍不可專用 須於補中益氣泄陰火之藥內加而用之. 何則? 上焦元氣已自虛弱 若反用牽牛大辛熱 氣味俱陽之藥 以泄水泄元氣‧利其小便‧竭其津液 是謂重虛 重則必死 輕則夭人. 故張文懿云 : 牽牛不可耽嗜 脫人元氣. 見人有酒食病痞者 多服牽牛丸散 取快一時. 藥過仍痞 隨服隨效 效後復痞. 以致久服脫人元氣 猶不知悔也. 張仲景治七種濕熱 小便不利 無一藥犯牽牛者. 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乎? 爲濕病之根在下焦 是血分中氣病. 不可用辛辣之藥 泄上焦太陰之氣. 是血病瀉氣 使氣血俱損也. 《經》云 : 毋盛盛 毋虛虛 毋絕人長命 此之謂也 用者戒之. 白牽牛亦同.
    時珍曰 : 牽牛自宋以後 北人常用取快. 及劉守眞‧張子和出 又倡爲通用下藥. 李明之目擊其事 故著此說極力闢之. 然東漢時此藥未入本草 故仲景不知. 假使知之 必有用法 不應捐棄. 況仲景未用之藥亦多矣. 執此而論 蓋矯枉過中矣. 牽牛治水氣在肺 喘滿腫脹 下焦郁遏 腰背脹腫 及大腸風秘氣秘 卓有殊功. 但病在血分 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 則不可取快一時 及常服暗傷元氣也. 一宗室夫人 年幾六十. 平生苦腸結病 旬日一行 甚於生產. 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 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 如此三十餘年矣. 時珍診其人體肥膏粱而多憂鬱 日吐酸痰碗許乃寬 又多火病. 此乃三焦之氣壅滯 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爲痰飲 不能下滋腸腑 非血燥比也. 潤劑留滯 硝黃徒入血分 不能通氣 俱爲痰阻 故無效也. 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 即便通利. 自是但覺腸結 一服就順 亦不妨食 且復精爽. 蓋牽牛能走氣分 通三焦. 氣順則痰逐飲消 上下通快矣. 外甥柳喬 素多酒色. 病下極脹痛 二便不通 不能坐臥 立哭呻吟者七晝夜. 醫用通利藥不效. 遣人叩予. 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 壅脹隧路 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 後阻大便 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 入牽牛加倍 水煎服. 一服而減 三服而平. 牽牛能達右腎命門 走精隧. 人所不知 惟東垣李明之知之. 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眞丹 用牽牛以鹽水炒黑 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紙‧官桂諸藥 深得補瀉兼施之妙. 方見《醫學發明》. 又東垣治脾濕太過 通身浮腫 喘不得臥 腹如鼓 海金沙散 亦以牽牛爲君. 則東垣未盡棄牽牛不用 但貴施之得道耳.
    【附方】舊八 新三十三.
    搜風通滯 風氣所攻 臟腑積滯 : 用牽牛子以童尿浸一宿 長流水上洗半日 生絹袋盛 掛當風處令乾. 每日鹽湯下三十粒. 極能搜風 亦消虛腫. 久服令人體淸瘦. (《斗門方》)
    三焦壅塞 胸膈不快 頭昏目眩 涕唾痰涎 精神不爽 : 利膈丸 : 用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炒) 不蛀皂莢(酥炙)二兩 爲末 生薑自然汁煮糊 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荊芥湯下. (王袞《博濟方》)
    一切積氣 宿食不消 : 黑牽牛(頭爲末)四兩 用蘿蔔剜空 安末蓋定 紙封蒸熟取出 入白豆蔻末一錢 搗丸梧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 白湯下. 名順氣丸. (《普濟方》)
    男婦五積 五般積氣成聚 : 用黑牽牛一斤 生搗末八兩 余滓以新瓦炒香 再搗取四兩 煉蜜丸梧子大. 至重者三‧五十丸 陳橘皮‧生薑煎湯 臥時服. 半夜未動 再服三十丸 當下積聚之物. 尋常行氣 每服十丸甚妙. (《經驗方》)
    胸膈食積 : 牽牛末一兩 巴豆霜三個 研末 水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食後隨所傷物湯下. (《儒門事親》)
    氣築奔沖 不可忍 : 牛郎丸 : 用黑牽牛半兩(炒) 檳榔二錢半. 爲末. 每服一錢 紫蘇湯下. (《普濟方》)
    追蟲取積 : 方同上 用酒下. 亦消水腫.
    腎氣作痛 : 黑‧白牽牛等分 炒爲末. 每服三錢 用豬腰子切 縫入茴香百粒 川椒五十粒 摻牽牛末入內扎定 紙包煨熟. 空心食之 酒下. 取出惡物效. (楊仁齋《直指方》)
    傷寒結胸 心腹硬痛 : 用牽牛頭末一錢 白糖化湯調下. (鄭氏《家傳方》)大便不通 : 《簡要濟眾方》 : 用牽牛子半生半熟 爲末. 每服二錢 薑湯下. 未通 再以茶服. 一方 : 加大黃等分. 一方 : 加生檳榔等分.
    大腸風秘結澀 : 牽牛子(微炒 搗頭末)一兩 桃仁(去皮尖 麩炒)半兩. 爲末 熟蜜丸梧子大. 每湯服三十丸. (寇氏《衍義》)
    水蠱脹滿 : 白牽牛‧黑牽牛(各取頭末)二錢 大麥面四兩 和作燒餅 臥時烙熟食之 以茶下. 降氣爲驗. (河間《宣明方》)
    諸水飲病 張子和云 : 病水之人 如長川泛溢 非杯杓可取 必以神禹決水之法治之 故名禹功散. 用黑牽牛(頭末)四兩 茴香一兩(炒). 爲末. 每服一‧二錢 以生薑自然汁調下 當轉下氣也. (《儒門事親》)
    陰水陽水 : 黑牽牛頭末三兩 大黃末三兩 陳米飯鍋糕一兩. 爲末. 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薑湯下. 欲利服百丸. (《醫方捷徑》)
    水腫尿澀 : 牽牛末 每服方寸匕 以小便利爲度. (《千金方》)濕氣中滿 足脛微腫 小便不利 氣急
    嗽 : 黑牽牛末一兩 厚朴(制)半兩. 爲末. 每服二錢 薑湯下. 或臨時水丸 每棗湯下三十丸. (《普濟方》)
    水氣浮腫氣促 坐臥不得 : 用牽牛子二兩 微炒搗末 以烏牛尿一升浸一宿 平旦入蔥白一握 煎十餘沸. 空心分二服 水從小便中出. (《聖惠方》)
    脾濕腫滿 : 方見海金沙下. 風毒腳氣 捻之沒指者 : 牽牛子搗末 蜜丸小豆大. 每服五丸 生薑湯下 取小便利乃止. 亦可吞之. 其子黑色 正如梂子核. (《肘後方》)
    小兒腫病 大小便不利 : 黑牽牛‧白牽牛各二兩 炒取頭末 井華水和丸綠豆大. 每服二十丸 蘿蔔子煎湯下. (《聖濟總錄》)
    小兒腹脹 水氣流腫 膀胱實熱 小便赤澀 : 牽牛(生研)一錢 靑皮湯空心下. 一加木香減半 丸服. (《鄭氏小兒方》)
    疳氣浮腫 常服自消 : 黑牽牛‧白牽牛(各半生半炒 取末)‧陳皮‧靑皮等分 爲末 糊丸綠豆大. 每服 三歲兒服二十丸 米湯下. (《鄭氏小兒方》)
    疳氣耳聾 疳氣攻腎 耳聾陰腫 : 牽牛末一錢 豬腰子半個 去膜薄切 摻入內 加少鹽 濕紙包煨. 空心服. (《鄭氏方》)
    小兒雀目 : 牽牛子末 每以一錢用羊肝一片 同面作角子二個 炙熟食 米飲下. (《普濟方》)
    風熱赤眼 : 白牽牛末 以蔥白煮研丸綠豆大. 每服五丸 蔥湯下. 服訖睡半時. (《衛生家寶方》)
    面上風刺 : 黑牽牛酒浸三宿 爲末. 先以薑汁擦面 後用藥塗之. (《摘玄方》)
    面上粉刺 : 㿔子如米粉. 黑牽牛末對入面脂藥中 日日洗之. (《聖惠方》)
    面上雀斑 : 黑牽牛末 雞子淸調 夜敷日洗. (《摘玄方》)
    馬脾風病 小兒急驚 肺脹喘滿 胸高氣急 腎縮鼻張 悶亂咳嗽 煩渴 痰潮聲嗄 俗名馬脾風 不急治 死在旦夕 : 白牽牛(半生半炒)‧黑牽牛(半生半炒)‧大黃(煨)‧檳榔 各取末一錢. 每用五分 蜜湯調下. 痰盛加輕粉一字. 名牛黃奪命散. (《全幼心鑑》)
    小兒夜啼 : 黑牽牛末一錢. 水調 敷臍上 即止. (《生生編》)
    臨月滑胎 : 牽牛子一兩 赤土少許 研末. 覺胎轉痛時 白榆皮煎湯下一錢. (王袞《博濟方》)
    小便血淋 : 牽牛子二兩(半生半炒). 爲末. 每服二錢 薑湯下. 良久 熱茶服之. (《經驗良方》)
    腸風瀉血 : 牽牛五兩 牙皂三兩 水浸三日 去皂 以酒一升煮乾 焙研末 蜜丸梧子大. 每服七丸 空心酒下 日三服. 下出黃物 不妨. 病減後 日服五丸 米飲下. (《本事方》)
    痔漏有蟲 : 黑‧白牽牛各一兩. 炒爲末 以豬肉四兩 切碎炒熟 蘸末食盡 以白米飯三匙壓之. 取下白蟲爲效. 又方 : 白牽牛(頭末)四兩 沒藥一錢 爲細末. 欲服藥時 先日勿夜飯. 次早空心 將豬肉四兩炙切片 蘸末細細嚼食. 取下膿血爲效. 量人加減用. 忌酒色油膩三日. (《儒門事親》)
    漏瘡水溢 乃腎虛也 : 牽牛末二錢半 入切開豬腎中 竹葉包定煨熟. 空心食 溫酒送下. 借腎入腎 一縱一橫 兩得其便. 惡水既泄 不復淋瀝. (《直指方》)
    一切癰疽發背 無名腫毒 年少氣壯者 : 用黑‧白牽牛各一合 布包捶碎 以好醋一碗 熬至八分 露一夜 次日五更溫服. 以大便出膿血爲妙. 名濟世散. (《張三丰仙方》)
    濕熱頭痛 : 黑牽牛七粒 砂仁一粒 研末 井華水調汁 仰灌鼻中 待涎出即愈. (《聖濟錄》)
    氣滯腰痛 : 牽牛不拘多少 以新瓦燒赤 安於上 自然一半生一半熟 不得撥動. 取末一兩 入硫黃末二錢半 同研勻 分作三分. 每分用白麵三匙 水和捍開 切作棋子. 五更初以水一盞煮熟 連湯溫下 痛即已. 未住 隔日再作. 予常有此疾 每發一服 痛即止. (許學士《本事方》)
  5. 《湯液本草》 牽牛. 氣寒 味苦. 有小毒. 黑白二種.
    《本草》云 : 主下氣 療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海藏云 : 以氣藥引之則入氣, 以大黃引之則入血. 張文懿云 : 不可耽嗜 脫人元氣. 余初亦疑此藥不可耽嗜 後見人有酒食‧病痞 多服食藥 以導其氣 及服藏用神芎丸 及犯牽牛等丸. 如初服 即快, 藥過 再食 其病痞依然. 依前又服 其痞隨藥而效 藥過後病復至. 以至久服 則脫人元氣而猶不知悔 戒之 ! 惟當益脾健胃 使元氣生 而自能消腐水穀 其法無以加矣. 《心》云 : 瀉元氣 去氣中濕熱. 凡飲食勞倦 皆血受病. 若以此藥瀉之 是血病瀉氣 使氣血俱虛損. 所傷雖去 瀉元氣‧損人 不知也. 經所謂 : 毋盛盛 毋虛虛 毋絕人長命. 此之謂也. 用者戒之. 白者亦同. 羅謙甫云 : 牽牛 乃瀉氣之藥 試取嘗之 便得辛辣之味, 久而嚼之 猛烈雄壯 漸漸不絕 非辛而何 ! 續注 : 味苦寒 果安在哉. 又曰 : 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 血熱瀉氣 差誤已甚. 若病濕盛 濕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則宜用之耳. 濕去 其氣周流 所謂五臟有邪 更相平也. 經所謂一臟未平 以所勝平之. 火能平金 而瀉肺氣者即此也. 然仲景治七種濕證 小便不利 無一藥犯牽牛者 仲景豈不知牽牛能瀉濕利小便? 爲濕病之根在下焦 是血分中氣病 不可用辛辣氣藥 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也. 仲景尚不輕用如此 世醫一概而用之可乎? 又曰 : 牽牛辛烈 瀉人元氣 比諸辛藥尤甚 以辛之雄烈故也.
  6. 《本草通玄》 牽牛子. 辛溫 入肺及大小腸. 利小便 通大腸 消水腫 逐痰飲 除氣分濕熱 疏三焦壅結. 牽牛 主脾家水氣 喘滿腫脹 下焦郁遏 腰背脹腫 及大腸風秘 卓有殊功. 但病在血分及脾虛痞滿者 不可服也. 李時珍治一人腸結 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 服硝黃利藥則若罔知. 其人形肥膏粱多郁 日吐酸痰乃寬 此三焦氣滯 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而爲痰 不能下滋腸胃 非血燥也. 潤劑多滯 硝黃入血 不能入氣 故無效也. 牽牛爲皂角膏丸 才服便通. 一人素多酒色 二便不通 下極脹痛 用利藥不效. 是濕熱之氣壅塞淸道 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 後阻大便 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用川楝‧茴香‧山甲 倍用牽牛 煎服而愈. 碾取頭末 去皮面用 亦用半生半熟用者. 皮能滯氣 勿誤用.
  7. 《本草擇要綱目》 牽牛子(一名草金羚. 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謝藥. 故以名之. 近人隱其名爲黑醜. 白者爲白醜. 蓋以醜屬牛也)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下氣療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治痃癖氣塊. 利大小便. 除虛腫. 落胎. 治腰痛下冷膿瀉蠱毒藥. 並一切氣壅滯. 和山茱萸服去水病. 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 逐痰消飲. 通大腸氣秘風秘. 殺蟲. 達命門. 牽牛乃感南方熱火之化以生. 若病濕極盛. 濕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則宜用之. 令濕去而氣得周流可也. 今人不問有濕無濕及濕之極與否. 但遇傷食或有熱症. 即用牽牛克伐之藥. 暗蝕人之元氣而不知耶. 嗟夫.
  8. 《本草詳節》 牽牛子. 味苦‧辛 氣寒. 有毒. 生各處. 二月生苗 蔓繞牆籬 葉靑 有三尖角 七月開花 微紅帶碧色 八月結實 皮白成球 球內有子四五枚 大如蕎麥 有黑‧白二種 用取黑者. 凡使 水淘 去浮取沉 日乾 酒拌蒸三時 或炒熟 舂去皮用.
    主氣分濕熱 三焦壅結 逐痰消飲 通大腸氣秘‧風秘 利小便 破痃癖氣塊 及腰腳痛 退水腫 蠱毒 殺諸蟲 達命門.
    按 牽牛‧屬火 善走. 黑者屬水力速 白者屬金效遲. 但能泄氣中之濕熱 不能泄血中之濕熱 仲景治七種濕症及小便不利 俱不用之 何也? 蓋濕病之根 原在下焦 下焦主血 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 豈可用牽牛辛辣之藥泄上焦太陰之氣乎? 恐血病瀉氣 終氣血俱傷也. 以鹽水炒 又達命門 走精隧. 東垣用治下焦陽虛 佐以沉香‧杜仲‧破故紙‧官桂諸藥 深得補泄兼施之妙.
  9. 《本草新編》 牽牛 味辛而苦 氣寒 有毒. 雖有黑‧白二種 而功用則一. 入脾與大小腸 兼通膀胱. 除壅滯氣急 及痃癖蠱毒 利大小便難 並腳滿水腫 極驗. 但迅利之極 尤耗人元氣 不可輕用. 雖然不言其所以不可輕用之故 而概置不用 亦一偏之辭也. 夫牽牛利下焦之濕 於血中瀉水 極爲相宜 不能瀉上焦之濕. 於氣中瀉水 未有不損元氣者也. 李東垣辨之至明 似無容再辨 但未論及中焦也. 中焦居於氣血之中 牽牛既利血中之水 安在中焦不可半利其血中之水乎. 嗟乎! 水濕乃邪也 牽牛既能利水 豈分氣血. 但水從下受 凡濕邪從下受者 乃外來之水邪 非內傷之水邪也. 牽牛隻能瀉外來之水 而不能消內傷之濕. 上焦之水腫 乃氣虛不能化水 故水入之而作脹 久則與水腫無異 故用牽牛 往往更甚. 下焦之水腫 若是氣虛 用牽牛迅逐 亦每無功 與上焦正相同. 是眞正水邪 用牽牛利之 始效驗如響. 可見 牽牛隻可治外來之水 而不能治內傷之濕也明矣 非止治血中之水 而不治氣中之水也. 然則 外來之水與內傷之水 何以辨之? 亦辨之於皮內而已. 外邪之水 手按皮肉必然如泥. 內傷之水 手按皮肉必隨按隨起 即或按之不起 必不如泥而可團捻也 按之或起或下. 起者又有分別 按之即起者 氣虛而猶有命門之火也, 按之久而不起者 氣虛極而並少命門之火矣. 按之如泥者 必須用牽牛以瀉水, 按之不如泥 而或起或不起者 必須用補腎中先天之氣 而又加健脾開胃 以益後天之氣 始能奏功. 倘亦用牽牛 豈特耗氣而已 有隨利水而隨亡者矣 可不慎乎. 予所以表牽牛之功 而並辨東垣論藥之誤也.
    牽牛治外來之水 而不治內傷之濕 余已明辨之矣. 然而牽牛治外來之水 又各有異. 夫外來之水 有從下而外入者 有從中而外入者. 從下而外入者 乃從腳而入也, 從中而外入者 乃從腰臍而入也. 世人只知外邪之水 從腳而入 未知從腰臍入也. 從腳入者 其腳先腫 人易識, 從腰臍入者 其腰重而臍腫 人難識也. 水腫不分腳與腰臍 而概以牽牛瀉水之濕 毋怪其有不效也. 然則用牽牛之法 又烏可不分別之乎. 凡治水從腳入者 用牽牛‧甘遂以消之. 若水從腰臍入者 用牽牛於白朮之中 一劑而腰重除而臍腫平 三劑而腰臍俱利矣.
  10. 《本草備要》 牽牛. 大瀉氣分濕熱. 辛熱有毒 屬火善走. 入肺經 瀉氣分之濕熱(肺主氣 火能平金而泄肺) 能達右腎命門 走精隧 通下焦郁遏. 及大腸風秘‧氣秘 利大小便 逐水消痰 殺蟲墮胎. 治水腫喘滿痃癖氣塊. 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東垣曰 : 牽牛苦寒誤矣 其味辛辣 久嚼猛烈雄壯 所謂苦寒安在哉? 乃瀉氣之藥 比諸辛藥泄氣尤甚. 若濕從下受 下焦主血 血中之濕 宜苦寒之味. 而反用辛熱之藥 泄上焦之氣 是血病瀉氣 使氣血俱損也. 王好古曰 : 以氣藥引 則入氣, 以大黃引 則入血. 時珍曰 : 一婦腸結 年幾六十 服養血潤燥藥 則泥結 服硝黃藥 則若罔知. 如此三十餘年. 其人體肥膏梁而多郁 日吐酸痰乃寬. 此乃三焦氣滯 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爲痰 不能下潤腸腑 非血燥也. 潤劑留滯 硝‧黃入血 不能入氣 故無效. 用牽牛爲末 皂角膏丸 才服便通. 外甥素多酒色病 二便不通 脹痛呻吟七晝夜 用通利藥不效. 予言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 壅隧路 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 後阻大便 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 倍牽牛 三服而平. 東垣補下焦陽虛天眞丹 用牽牛鹽水炒黑 佐沉香‧杜仲‧肉桂‧破故紙諸藥 深得補瀉兼施之妙). 有黑‧白二種 黑者(亦名黑醜)力速. 取子淘去浮者 舂去皮用. 得木香‧乾薑良(此藥漢前未入本草 故仲景方中無此. 《別錄》始載之 宋後始多用者).
  11. 《本經逢原》 牽牛. 苦辛溫 有毒. 東垣云辛熱有毒. 有黑白二種 名黑醜‧白醜 凡用生磨取頭末. [發明] 牽牛專一行水峻下之劑. 白者屬金利肺 治上焦痰飲 除壅滯氣逆 通大腸風秘 除氣分濕熱. 黑者屬水 瀉腎而兼瀉脾胃之濕 消腫滿腳氣 利大小便秘. 但病在血分 或病稍弱而痞滿者 不可用. 東垣云 : 牽牛非神農藥也. 《名醫續注》云 : 味寒能除濕氣 利小便 治下注腳氣 此說氣味‧主治俱誤. 凡用牽牛 少則動大便 多在泄下如水 乃瀉氣之藥. 其味辛辣 久嚼猛烈雄壯 所謂苦寒安在哉. 夫濕者 水之別稱 有形者也. 若受濕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宜暫用之. 況牽牛止能泄氣中之濕熱 不能除血中之濕熱 每見酒食過傷病痞者 多服牽牛散取快一時 藥過仍痞 以致久服脫人元氣 猶不知悔也. 東垣治下焦虛腫 天眞丹用牽牛 以鹽水炒黑 佐沉香‧杜仲‧補骨脂‧官桂諸藥 深得補瀉兼施之妙用 方見《醫學發明》.
  12. 《本草從新》 牽牛. 大瀉氣分濕熱. 辛熱屬火. 善走入肺經. 瀉氣分濕熱. (肺主氣‧辛能泄氣)達右腎命門. 走精隧. 通下焦郁遏. 及大腸風秘氣秘. 利大小便. 逐水消痰. 殺蟲墜胎. 治水腫喘滿. 痃癖氣塊. (東垣曰 : 有謂牽牛苦寒‧誤矣‧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乃瀉氣之藥‧比諸辛藥‧泄氣尤甚‧若濕從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而反用辛熱之藥‧泄上焦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好古曰 : 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時珍曰 : 一婦腸結‧年幾六十‧服養血潤燥藥‧則泥結‧服硝黃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其人體肥‧膏粱而多郁‧日吐酸痰乃寬‧此乃三焦氣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爲痰‧不能下潤腸腑‧非血燥也‧潤劑留滯‧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用牽牛爲末‧皂角膏丸‧才服便通‧外甥素多酒色‧病二便不通‧脹痛呻吟七晝夜‧用通利藥不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倍牽牛‧三服而平)凡氣虛及濕熱在血分者大忌. (主治多在肺脾‧肺脾之病‧多因虛起‧何賴瀉藥‧況諸證應用藥物‧神良者不少‧何至舍其萬全‧而就不可必之毒物哉‧東垣諄復其詞‧以戒後人勿用‧蓋目擊子和旦暮用之‧故闢之甚力‧世俗不知‧取快一時‧後悔奚及‧丹溪曰 : 牽牛屬火善走‧黑者兼屬水‧白者兼屬金‧若非病形與證俱實‧不脹滿‧不大便秘者‧不可輕用‧驅逐致虛‧先哲深戒)有黑白二種. (此藥本經不收‧仲景諸方亦未見‧別錄始載之‧宋後乃有用者)黑者力速. (亦名黑醜)取子. 淘去浮者. 舂去皮. 酒蒸. 研細. 得木香‧乾薑良. (摘元方‧用雞子淸調黑醜末‧塗面上雀斑‧夜傅旦洗‧效. 聖濟總錄‧濕熱頭痛‧黑醜七粒‧砂仁一粒‧研末‧井華水調‧仰灌鼻中‧涎出即愈. 生生編‧小兒夜啼‧黑牽牛末一錢‧水調敷臍上‧即止)
  13. 《本草求眞》 牽牛 (蔓草) 入肺瀉氣分濕熱. 牽牛(專入肺. 兼入大小腸). 有白有黑. 白者其性入肺. 專於上焦氣分除其濕熱. 故氣逆壅滯. 及大腸風秘者. 得此以治. 黑者其性兼入右腎. 能於下焦通其遏郁. 故腫滿腳氣. 及大小便秘. 俱得以治. 但下焦血分濕熱. 濕自下受. 宜用苦寒以折. 牽牛氣味辛辣. 久嚼雄烈. 服之最能泄肺. 若以下焦血病而於氣分有損之藥以爲投治. 是以血病瀉氣. 不使氣血俱損乎. (杲曰. 牽牛少則動大便. 多則泄下如水. 乃瀉氣之味. 其味辛辣. 久嚼猛烈雄壯. 所謂苦寒安在哉? 故腫受濕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斯宜用之. 若濕從下受. 下焦主血. 血中之濕. 宜苦寒之味. 反以辛藥泄之. 傷人元氣)惟是水氣在肺. 喘滿腫脹等症. 暫用以爲開泄. 俾氣自上達下. 而使二便頓開. 以快一時. (時珍曰. 一宗室夫人. 年幾六十. 平生苦腸結病. 旬日一行. 甚於生產. 服養血潤劑. 則泥膈不快. 服硝黃通利藥. 則若罔知. 如此三十餘年矣. 時珍診其人體肥膏粱而多憂鬱. 日吐酸痰盈碗許乃寬. 又多火病. 此乃三焦之氣壅滯. 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爲痰飲. 不能下滋腸腑. 非血燥比也. 潤劑留滯. 硝黃徒入血分. 不能通氣. 俱爲痰阻. 故無效也. 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 即便通利. 自是但覺腸結. 一服就順. 亦不妨食. 且復精爽也)若果下焦虛腫. (虛字宜審)還當佐以沉香補骨脂等味. 以爲調補. 俾補瀉兼施. 而無偏陂損泄之害矣. (時珍曰. 外甥柳喬. 素多酒色. 病下極脹痛. 二便不通. 不能坐臥. 立哭呻吟者七晝夜. 醫用通利藥不效. 遣人叩予. 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 壅脹隧路. 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 後阻大便. 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 入牽牛加倍. 水煎服. 一服而減. 三服而平)取子. 淘去浮者. 舂去皮. 得木香乾姜良.
  14. 《本草述鉤元》 牽牛子. 有黑白二種. 黑者處處野生. 白者人多種之. 因其蒂似茄. 呼爲天茄. 黑味甘苦. 白味甘辛. 氣熱雄烈. 有小毒. 泄人元氣. 走氣分. 通三焦. 主瀉氣分濕熱. 三焦壅結. 治水氣在脾. 喘滿腫脹. 並大小便秘. 下焦郁遏. 腰背脹重. 及大腸風秘. 氣秘. 開氣塊. 逐痰滯. 以氣藥引則入氣. 以大黃引則入血. 白者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 破血中之氣. (好古)凡用牽牛. 少則動大便. 多則瀉下如水. 乃瀉氣之藥. 夫濕者水之別稱. 有形者也. 若肺先受濕. 濕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則宜用之. 以牽牛感熱火之化. 火能平金而泄肺. 濕去則氣得周流. 所謂五臟有邪. 更相平也. 至於血中之濕. 病根在下. 是血分中氣病. 宜用苦寒之味. 不可反以辛藥泄之. 更忌泄上焦太陰藥. 如再泄之. 是氣血俱損也. (東垣)牽牛治水氣在脾. 喘滿腫脹. 下焦郁遏腰背脹重. 及大腸風秘. 氣秘. 卓有殊功. 但病在血分. 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 則不可取快一時. 及常服. 暗傷元氣也. (瀕湖)一老婦. 平生苦腸結病. 旬日一行. 甚於生產. 服潤燥藥則泥膈. 服硝黃通利則罔知. 如此三十餘年. 其人體肥膏粱. 而多憂鬱. 日吐酸痰碗許. 乃寬. 又多火病. 此三焦之氣壅滯. 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爲痰飲. 不能下滋腸腑. 非血燥比也. 潤燥留滯. 硝黃徒入血分. 不能通氣. 俱爲痰阻. 故無效. 乃用牽牛末. 皂莢膏丸與服. 即便通利. 自是但覺腸結. 一服就順. 亦不妨食. 且復精爽. 蓋牽牛走氣分. 通三焦. 氣順則痰逐飲消. 上下通快矣. (又)一人素多酒色. 病下極脹痛. 二便不通. 不能坐臥. 立哭呻吟者七晝夜. 歷用通利. 不效. 此濕熱之邪在精道. 壅脹隧路. 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 後阻大便. 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 入牽牛加倍. 水煎服. 一服而減. 三服平. 牽牛能達右腎命門. 走精隧. 人所不知. 惟東垣治下焦陽虛. 天眞丹. 用牽牛鹽水炒黑. 佐沉香杜仲故紙官桂諸藥. 深得補瀉兼施之妙. 又治脾濕太過. 通身浮腫. 喘不得臥. 腹如鼓. 海金沙散. 亦以牽牛爲君. 然則東垣非棄牽牛不用. 但貴施之得道爾. (又)一老人. 因冒雨感寒. 未經汗散. 至春初內熱煩躁. 胸膈緊滿. 十日不大便. 用淸解二劑. 入口即吐其强半. 加熟大黃利之. 吐去殆盡. 蓋因痰熱凝結胸膈. 治以血分藥. 反拒而不納也. 因用牽牛大黃丸. 緩緩服之. 而大便通. 續進淸氣化痰. 十餘劑漸安. 此案較上所說. 又進一解矣. 三焦壅塞. 胸膈不快. 頭昏目眩. 涕唾痰涎. 精神不爽. 利膈丸. 用牽牛子四兩. 半生半炒. 不蛀皂莢酥炙二兩. 爲末. 生薑自然汁煮糊. 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荊芥湯下. 腎氣作痛. 黑白牽牛等分. 炒爲末. 每服三錢. 用豬腰子切. 縫入茴香百粒. 川椒五十粒. 摻牽牛末入內扎定. 紙包煨熟. 空心食之. 酒下. 取出惡物效.
    〔論〕牽牛子感熱火之化所生. 稟性雄烈. 色黑者先甘後苦. 甘少苦多. 其力速. 色白者先甘后辛. 甘少辛多. 其效遲. 二者均瀉氣分之濕. 故下水積類用之. 夫濕屬血病. 又有所謂氣分之濕者. 此即血中之氣也. 人身元氣不能化濕. 積久而蘊隆之氣. 滯著填壅. 以致喘滿腫脹. 或郁遏下焦. 二便不得施化. 斯時將從血治乎. 將必於血中之氣而責之. 用此爲斬關奪門之將. 乃有入處. 而猥以其泄元氣遂束手待斃可乎. 如邪不至於蘊隆. 患不極於填壅. 則正氣未並於濕邪. 但處其弱而已. 弱而投之. 能復有存者寡矣. 故臨證投劑. 惟審濕邪之盛否以爲用舍耳. 凡人三焦氣壅. 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爲痰飲. 不能下滋腸腑而病腸結. 服硝黃. 徒入血分. 必若罔聞. 更有必用大黃之證. 無牽牛則竟不能入胃口以下者. 可知此味爲血中開導之先驅. 即漫然謂其泄氣不可也. 大抵牽牛屬陽中之陰. 稟性辛烈. 故多就陰濕之氣以爲開. 非治熱也. 不論寒濕濕熱. 但其壅結處. 即其奏功處. 若寒濕濕熱之痰. 上壅下秘. 尤其的對. 如下焦病於氣壅而實. 以致脹痛者. 用此能達命門. 走精隧. 以此病亦本於濕所化也. 惟水氣爲患. 正當益脾健運. 以資氣化. 焉用此不能化氣. 而徒泄氣之味. 以致氣化愈窮哉. 牽牛屬火善走. 黑者屬水. 白者屬金. 若非病形與證俱實. 不脹滿. 不大便秘者. 不可輕用. 驅逐致虛. 先哲深戒. (丹溪)
    〔修治〕碾取頭末. 去皮麩不用. 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15. 《本草正義》 牽牛子
    《別錄》 : 「苦 寒 有毒. 下氣 療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
    [發明]牽牛 善泄濕熱 通利水道 亦走大便 故《別錄》謂其苦寒. 至李氏東垣以其兼有辛薟氣味 遂謂是辛熱雄烈.
    壽頤按 : 此物甚滑 通泄是其專長 試細嚼之 惟其皮稍有辛味 古今主治皆用之於濕熱氣滯 實腫脹滿 二便不通. 則東垣以爲辛熱 張石頑和之 亦謂辛溫 皆屬不確 當以《別錄》之苦寒爲正. 又薟氣戟人喉舌 細味之亦在皮中 所謂有毒 蓋即在此. 古方中凡用末子 均稱止用頭末 正以其皮黏韌不易細碎 只用頭末 則棄其皮而可無辛薟之毒 頗有意味可思. 觀《別錄》主治 專破氣分之壅滯 泄水濕之腫滿 除風利便 固皆以實病言之 此藥功用 已包舉無遺. 甄權申之 則曰治痃癖氣塊 利大小便, 東垣謂除氣分濕熱 三焦壅結, 瀕湖謂逐痰飲 通大腸氣秘風秘 殺蟲 亦皆主結滯壅塞立論. 而甄權乃又謂除虛腫 則誤矣. 《日華本草》謂治腰痛 蓋亦指濕熱阻塞 腰脊不利之症 惟言之殊不分明 究屬非是. 東垣又有專論 言其傷人元氣. 瀕湖《綱目》詳載之 語極繁冗. 瀕湖謂自宋以後 北人常用以取快 及劉守眞‧張子和輩 又以爲通用下藥 明之目擊其害 故極力闢之. 但此藥治水氣在脾 喘滿腫脹(壽頤按 : 水氣在脾 蓋言脾無運化之權 以致水行不循常道 發爲腫脹而言. 然果是脾虛積水 則溫養以助氣化 猶虞不及 豈有用此峻利之藥 可治虛證之理. 李氏此說 失於檢點 不可爲訓) 下焦郁遏 腰背脹重(壽頤按 : 此亦以濕熱結滯言 非腎虛證 凡此似是而非 虛實疑似之處 不可不辨) 及大腸風秘‧氣秘 卓有殊功. 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 則不可取快一時 及常服暗傷元氣也. 一宗室夫人 年幾六十 平生苦腸結病 旬日一行 甚於生產 服養血潤燥藥 則泥膈不快 服硝黃通利藥 則若罔知 如此三十餘年矣. 時珍診其人體肥 膏粱而多憂鬱 日吐酸痰碗許乃寬 又多火病 此乃三焦之氣壅滯 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爲痰飲 不能下滋腸府 非血燥比也. 潤劑留滯 硝黃徒入血分 不能通氣 俱爲痰阻 故無效也. 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 即便通利. 自是但覺腸結 一服就順 亦不妨食 且復精爽. 蓋牽牛能走氣分 通三焦 氣順則痰逐飲消 上下通快矣. 外甥柳喬 素多酒色 病下極脹痛 二便不通 不能坐臥 立哭呻吟者七晝夜 醫用通利藥不效 遣人叩予 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 壅脹隧路 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 後阻大便 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 入牽牛加倍 水煎服. 一服而減 三服而平. 牽牛能達右腎命門 走精隧 人所不知 惟東垣李明之知之 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眞丹 用牽牛以鹽水炒黑 佐沉香‧杜仲‧破故紙‧官桂諸藥 深得補瀉兼施之妙 方見《醫學發明》. 又東垣治脾濕太過 通身浮腫 喘不得臥 腹如鼓 海金沙散 亦以牽牛爲君 則東垣未盡棄牽牛不用 但貴施之得道耳(壽頤按 : 病在二陰之間等句不妥 此乃氣滯痰凝 諸府俱不通利 所謂不通則痛. 若謂二陰之間 前阻小便 後阻大便 則似二便之上源 有一處總彙 即從此分開爲大小便 此是漢唐以後醫家不知小溲來路 往往說得離奇 竟堪噴飯 今之生理學說 不如是也).
  16. 《本草正義》 牽牛子 … 壽頤按 : 此物甚滑 通泄是其專長 試細嚼之 惟其皮稍有辛味 古今主治皆用之於濕熱氣滯 實腫脹滿 二便不通
  17. 아래 배합례 참조
  18. 《藥鑑》 牽牛. 氣寒 味苦 屬火善走 有治水腫之功 破癥瘕痰癖 除壅滯氣急 通十二水道. 有黑白二種 黑者屬水力速 白者屬金力緩 非病形與症俱實者 勿用也. 以氣藥引之 則入氣分 以血藥引之 則入血分. 氣用枳殼 血用大黃 此其法也. 如氣藥用之 必須用白朮茯苓白芍爲主 而後用牽牛爲良. 蓋苓朮本補氣藥也 而有淡滲之功 兼以芍藥之酸 以收眞氣 則瀉之者 僅瀉其氣分之邪耳 於眞氣竟何損哉. 如血家用之 必須當歸川芎白芍爲主 而後用牽牛爲佳. 蓋芎歸本補血藥也 而有榮養之妙 兼以芍藥之斂 以固眞血 則瀉之者 僅瀉其血分之邪耳. 於眞血有何傷哉. 畏巴豆.
  19. 《本草正》 牽牛(一名黑醜). 味苦‧辛 熱. 氣雄烈 性急疾 有毒. 下氣逐水 通大小便 善走氣分. 通水道 消氣實‧氣滯水腫 攻癥積 落胎 殺蟲 瀉蟲毒 去濕熱痰飲 開氣秘氣結. 古方多爲散‧丸 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藥煎服 然大泄元氣 凡虛弱之人須忌之.
  20. 아래 배합례의 ‘모티리톤정’ 참조.
  21. 《本草蒙筌》 牽牛子. 味苦 氣寒. 有毒. 不拘州土 處處有之. 仲春時 旋生苗作藤 蔓繞牆垣籬塹, 待秋月 方開花(如鼓子花碧色 日出開 日西闔)結實 白皮裡外成球. 葉發枝間 有三尖角, 子藏球內 亦三廉稜. 九月採收曝乾 多有黑白兩種. 黑者屬水力速 白者屬金效遲. 炒研煎湯 並取頭末. 除壅滯氣急 及痃癖蠱毒殊功, 利大小便難 並腳滿水腫極驗.
    (謨)按 : 東垣云 : 牽牛非《神農經》藥 出《名醫續注》 云 : 味苦‧寒. 能除濕利小便 治下疰腳氣. 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 丹藥中用牽牛者 少則動大便 多則瀉下如水 乃導氣之藥. 試取嘗之 味則辛辣 久嚼雄壯 漸漸不絕 非辛而何. 《續注》謂味苦‧寒 果安在哉? 牽牛但能瀉氣中濕熱 不能瀉血中濕熱. 況濕縱下受 下焦主血 是血中之濕 宜用苦寒之味也. 張仲景治七種濕證小便不利 無一藥犯牽牛者 非不知牽牛能瀉濕利小便也. 爲濕病之根在下焦 是血分中氣病 而不可用辛辣氣藥 反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也. 仲景尚不敢輕用 夫何世醫 不分血氣而一概用之乎? 夫濕者 水之別稱 有形者也. 若肺先受濕 則宜用之. 今則不問有濕無濕 但傷食 或欲動大便 或有熱證 或作常服克化之藥 罔不用之 豈不誤哉? 殊不知 牽牛比諸辛藥瀉氣尤甚. 張文懿公嘗謂 : 牽牛不可耽嗜 脫人元氣. 吾初疑藥有何耽嗜 後每見人因酒食病痞者 多服神芎丸等藥 皆犯牽牛. 初服則快 藥過復痞 仍前再服 隨藥而效 由是愈信耽嗜久服 暗傷元氣而猶不知悔悟也. 治當益脾健胃 使元氣生髮 自然腐熟水穀 此治無以加矣. 經云 : 辛瀉氣 肺氣病者 無多食辛. 況飲食勞倦 所傷在胃. 胃氣不行 心火乘之. 胃受火邪 名曰熱中. 《脈經》云 : 脾胃主血 其所生病 當於血中瀉火潤燥 破惡血 瀉胃之濕熱也. 胃熱上炎 肺受大邪 當用黃芩之苦寒以瀉火 當歸之辛溫以瀉血結 桃仁之辛甘油膩以破惡血 兼除燥潤大便. 然猶不可專用 須於黃耆‧人參‧甘草 諸甘溫‧甘寒‧補元氣‧瀉陰火正藥內 兼而用之. 何則? 上焦元氣已自虛弱 津液不足 口燥舌乾 若反用牽牛 氣味俱陽大辛之藥 重瀉其已虛之元氣 復耗其津液 利其小便以致陰火愈甚 故重則死 輕則夭 誠可憫也. 牽牛 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 血熱而瀉氣 差誤甚矣 ! 若病濕勝 氣不得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則宜用之耳 濕去則氣得周流. 所謂五臟有邪 更相平也. 經云 : 一臟不平 以所勝平之. 火能平金而瀉肺者 即此也. 近世錢氏瀉黃散中 獨用防風過於他藥一二倍者 以防風辛溫 能於土中瀉金之子 不使助母也. 經云 : 從前來者爲實邪. 謂子能令母實 故以所勝平之也. 《晦庵語錄》中有 : 秋食姜 則夭人天年. 經止言辛瀉氣 而《晦庵》云然 戒之深也. 何則? 秋分食姜 令人瀉氣 故禁之. 夏月食姜不禁者 熱氣生旺之時 宜以汗散. 姜能發汗 以越其熱也. 姜尚如此 況牽牛乎 ! 可見味辛之物 皆有宜禁之時 亦猶牽牛 不可一概用之也.
  22. 《神農本草經疏》 牽牛子. 味苦 寒 有毒. 主下氣 療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疏] 牽牛子《本經》不載 乃《名醫續注本草》謂爲苦寒有毒. 東垣以爲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 應是辛熱有毒之藥. 其主下氣者 乃損削眞氣之謂. 療腳滿水腫 除風毒 利小便 皆相似語 況前病多屬脾胃氣虛 此是瀉藥 今反用之 爲害滋大.
    [主治參互] 黑牽牛得白木香‧檳榔‧使君子 能追蟲取積. 《普濟方》治氣築奔沖不可忍. 牛郎丸 : 用黑牽牛半兩 檳榔二錢半 爲末. 每服一錢 紫蘇湯下. 追蟲取積亦可用. 《摘玄方》治面上風刺. 黑牽牛酒浸三宿 爲末. 先以薑汁擦面 後用藥塗之. 《聖惠方》治面上粉刺 㿔子如米粉. 黑牽牛末 兌入麵粉藥中 日日洗之.
    [簡誤] 牽牛子 辛熱有毒之藥. 性又迅急 其所主治多是脾胃與肺家濕熱之病 理應屬虛 何資瀉藥. 況諸證應用藥物 尋檢《本經》所載 良藥不乏 何至舍其萬全 而就不可必不可保之毒物哉? 宜東垣之諄復其辭 以戒後人之勿輕用也. 茲並附錄其論 以詔後世云.
    [附錄]東垣云 : 牽牛 非《神農》藥也. 《名醫續注》云 : 味苦寒 能除濕氣 利小便 治下注腳氣. 此說氣味主治俱誤矣 ! 何也? 凡用牽牛 少則動大便 多則泄下如水 乃瀉氣之藥. 其味辛辣 久嚼猛烈雄壯 所謂苦寒安在哉? 夫濕者 水之別稱 有形者也. 若肺先受濕 濕氣少是施化 致大小便不通 則宜暫用之. 蓋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 火能平金而泄肺 濕去則氣得周流. 所謂五臟有邪 更相平也. 今不問有濕無濕 但傷食或有熱證 俱用牽牛克伐之藥 豈不誤哉? 況牽牛隻能泄氣中之濕熱 不能除血中之濕熱. 濕從下受之 下焦主血 血中之濕 宜苦寒之味 反以辛藥泄之 傷人元氣. 且牽牛辛烈 比之諸辛藥 泄氣尤甚 其傷人必矣. 經云 : 辛泄氣 辛走氣 辛泄肺 肺病者無多食辛. 況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是胃氣不行 心火乘之. 腸胃受火邪 名曰熱中. 脾胃主血 當血中泄火. 以黃芩之苦寒泄火 當歸身之辛溫和血 生地黃之苦寒涼血益血 少加紅花之辛溫以泄血絡 桃仁之辛溫除燥潤腸. 仍不可專用 須於補中益氣泄陰火之藥內加而用之. 何則? 上焦元氣已自虛弱 若反用牽牛大辛熱氣味俱陽之藥 以泄水泄元氣 利其小便 竭其津液 是謂重虛 重則必死 輕則夭人. 故張文懿云 : 牽牛不可耽嗜 脫人元氣. 見人有酒食病痞者 多服牽牛丸散 取快一時 藥過仍痞. 隨服隨效 效後復痞 以致久服脫人元氣 猶不知悔也. 張仲景治七種濕熱 小便不利 無一藥犯牽牛者. 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乎? 爲濕病之根在下焦 是血分中氣病. 不可用辛辣之藥 泄上焦太陰之氣 是血病瀉氣 使氣血俱損也. 經云 : 毋實實 毋虛虛 毋絕人長命 此之謂也. 用者戒之 ! 牽牛自宋以後 北人常用取快. 及劉守眞‧張子和出 又倡爲通用下藥. 李明之目擊其事 故著此說極力闢之. 牽牛治水氣在肺 喘滿腫脹 下焦郁遏 腰背脹重 及大腸風秘‧氣秘 卓有殊功. 但病在血分 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 則不可取快一時 及常服暗傷元氣也.
  23. 《神農本草經讀》 牽牛子. 氣味苦‧寒 有毒. 主下氣 療腳滿水脹 除風毒 利小便. (《別錄》) 陳修園曰 : 大毒大破之藥 不堪以療內病. 惟楊梅瘡 或毒發周身 或結於一處 甚則陰器剝 鼻柱壞 囟潰不合 其病多從陰器而入 亦必使之從陰器而出也. 法用牽牛研取頭末 以土茯苓自然汁泛丸 又以燒裩散爲衣. 每服一錢 生槐蕊四錢 以土茯苓湯送下 一日三服. 服半月效.
  24. 《湯液本草》 如初服, 即快. 藥過, 再食, 其病痞依然. 依前又服, 其痞隨藥而效, 藥過後病復至. 以至久服, 則脫人元氣而猶不知悔, 戒之.
  25. 《本草發揮》 丹溪云 ··· 若非病形與脈證俱實者, 勿用也. 不脹滿, 不大小便俱秘者, 勿用也. 如稍涉疑似, 誤用其驅逐以致虛, 先哲之所深戒也.
  26. 위 《本草正》, 《本草擇要綱目》 , 《本草新編》, 《本草備要》 등의 원문 참조
  27. KP에서는 ‘Pharbitidis Semen’이라 했으나, 여기에서는 정명에 따른 생약명으로 기재함.
  28. 《本草經集註》 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易藥 故以名之.
  29. = Pharbitis nil (L.) Choisy
  30. = Pharbitis purpurea (L.) Voigt.
  31. 위 《本草蒙筌》 참조.
  32. 《本草蒙筌》 上焦元氣已自虛弱 津液不足 口燥舌乾 若反用牽牛 氣味俱陽大辛之藥 重瀉其已虛之元氣 復耗其津液 利其小便以致陰火愈甚 故重則死 輕則夭 誠可憫也.
  33. 두말(頭末) : 가루낸 다음 체로 쳐서 맨 처음 나온 것
  34. = 鷄內金
  35. 한의사는 처방할 수 없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