포라메디카닷넷

한약의 모든 것

메인상단(header advertising area)

감수(甘遂) Euphorbiae Kansui Radix

강의요약. 대극과(Euphorbiaceae)에 딸린 Euphorbia kansui S.L.Liou ex S.B.Ho의 뿌리껍질을 제거한 덩이뿌리를 ‘감수(甘遂)’라 한다. 여타 대극과 기원의 본초와 마찬가지로 유독하므로 식품으로는 적절치 않으며 독성주의한약재로 취급된다.
  한의학 초창기123에 뱃속에 음식이나 수분이 적체되어 나타나는 증상이 제시되었으나 주요한 응용 범위를 특정하기에는 다소 모호한 면이 있다. 11세기에 ‘12가지의 수종(水腫)을 쏟아낸다.4’는 표현이 등장한 뒤로 감수를 다량의 수분 정체로 유발된 질환에 사용56한다는 점이 명확하게 되었다. 이를 두고 ‘오로지 물을 움직이게 하여 과감하게 치료하는데 쓰니 약에 넣을 때는 모름지기 참작하여야 한다.7’고 하였다. 또한, 작용하는 부위도 초기에 언급된 ‘곡도(穀道)8’뿐만 아니라 ‘삼초(三焦)9’ 또는 ‘막외(膜外)10’, ‘수도(水道)11’ 등으로 조금 더 수분 정체와 관련이 높은 부위가 언급된다는 점도 이를 뒷받침한다.
  이외에 ‘수결흉(水結胸)에는 감수를 배제할 수 없다121314151617‘는 언급이 반복적으로 등장한다. 그러나 대극(大戟)에 비해서도 그 응용범위가 다양면서도 흉복강뿐만 아니라 얼굴, 팔다리 등 모든 부위의 심한 부종에 두루 쓰였으므로,  이는 수결흉에 반드시 감수를 쓰라는 의미보다는 유사한 약물에 비해 편성이 강하다18는 표현으로 보아야 한다.
 외용제로서 활용 19되기도 했는데, 현대에도 빈번하게 사용하는 과반산을 예로 들 수 있다.
  한편, 독성의 완화를 위해 식초를 보료로 삼아 가공20 21하였는데, 후대에는 부초(麩炒)22하는 경우도 있었다.

 

【본초명《출전》】 甘遂《神農本草經》

【생약명】 

Euphorbiae Kansui Radix

【이명】 主田《神農本草經》 甘澤《吳普本草》 苦澤 《吳普本草》 重澤《吳普本草》

【약성가】 甘遂苦寒破癥痰 面腫蠱脹利水堪

【기원】

대극과(Euphorbiaceae ; 大戟科)에 속한 여러해살이풀인 甘遂 Euphorbia kansui S.L.Liou ex S.B.Ho의 코르크층을 벗긴 塊根으로, 봄에 開花前 혹은 늦가을에 莖葉이 마를때 채취하여 外皮를 제거하고 曬乾.

⊂ KHP, ChP, THP, DPRKP

※ 독성주의한약재

  속씨식물군(Angiosperms ; 被子植物)
  진정쌍떡잎식물군(Eudicots  ; 眞雙子叶植物)
    핵심진정쌍떡잎식물군(Core eudicots ; 核心眞雙子叶植物)
     장미군(rosids ; 蔷薇類植物) – COM clade; fabids or malvids?
         말피기목 (Malpighiales ; 金虎尾目)
           대극과 (Euphorbiaceae ; 大戟科)

감수(甘遂) Euphorbia kansui S.L.Liou ex S.B.Ho

[ 甘遂 Euphorbia kansui S.L.Liou ex S.B.Ho ]

【성상】

감수(甘遂) Euphorbiae Kansui Radix

[ 감수(甘遂) Euphorbiae Kansui Radix ]

橢圓形, 長圓柱形 또는 連珠形으로 길이 1~5㎝, 지름 0.5~2.5㎝이다. 표면은 類白色~黃白色으로 움푹 들어간 곳에는 褐色의 外皮가 남아 있다. 質은 脆鬆하고 切斷하기 쉬우며, 절단면은 白色의 粉性이고, 木部는 放射狀의 무늬를 약간 나타낸다. 長圓柱狀의 것은 纖維性이 비교적 강하다. 이 약은 특이한 냄새가 조금 있고 맛은 조금 달고 아리다.

【산지】

中國의 陝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등의 地에 分布한다.

【성분】

Triterpenoid 성분으로 γ-euphorbol (euphol, euphadienol, α-euphol),  α-euphorbol (euphorbadienol, euphorbol), tirucallol (kanzuiol, 20-epieuphol), diterpenoid 성분으로 20-deoxyingenol, 20-deoxyingenol-3-benzoate, 20-deoxyingenol-5-benzoate, ingenol, kansuinine A와 B, kansuiphorin A~D 등이 함유되어 있다. Steroid 성분으로는 β-sitosterol,  β-sitosterol glucoside 등이 함유되어 있고, 그 밖에 palmic acid, citric acid, oxalic acid 등이 함유되어 있다.

【작용】

∙강력한 瀉下작용이 있다. 아울러 이뇨, 임신억제, 췌장염 억제, 항종양(γ-euphorbol, kansuiphorin A·B), 면역억제, 항바이러스, 강심 작용을 한다.
∙醋制 또는 甘草制하면 사하작용이 감약되며, 醋制하면 이뇨작용이 감약된다.
∙生品은 발암물질의 종양유발을 촉진하며, 醋制 또는 甘草制하면 그 작용이 감약된다.

 

【성미】 性寒 味苦 有毒          【귀경】 肺腎大腸

【효능】 (內服)瀉水逐飮 (外用)消腫散結

【주치】 水腫脹滿 胸腹積水 痰飮積聚 氣逆咳喘 二便不利 濕熱腫毒

【해설】

1. 瀉水逐飮 (醋炒後內服) : 苦降 寒除熱 走泄下行하고 그 작용이 맹렬

→ 瀉水逐飮의 峻藥 (특히, 胸腹의 積水)

① 水飮과 熱邪가 結聚된 症狀에 응용(e.g. 大陷胸湯)

② 痰飮喘咳와 胸脇引痛등에 응용 (e.g. 控涎丹)

③ 痰飮喘咳 胸脇引痛 혹은 水腫腹水등 주로 上部인 胸脇의 水證에 응용 (e.g. 十棗湯)

2. 消腫散結(生用外用) : 濕熱壅滯된 腫毒 등에 淸熱解毒藥과 배합하여 外敷

3. 甘遂善行經隧水濕 大戟善泄臟腑水濕 芫花善消痰癖水飲

 ┌ 峻下逐水力 : 甘遂 > 芫花 > 大戟23

 └ 毒性 : 甘遂 및 大戟에 비해 芫花가 강함

4. 除毒은 菖蒲汁을 飮服

【포제】

外用에는 生用하고, 內服에는 醋炒하여 사용한다. (生用時에는 瀉水力과 毒性이 크므로 外用에 응용하고, 炮製後에는 瀉下力과 毒性이 減弱되므로 內服에 적용한다.)2425

【용량】

2~4g.

【금기】262728

① 性猛有毒하므로 內服할 때는 소량 투여

② 病證이 치료되면 즉시 사용을 중지

③ 氣虛, 傷陰, 脾胃衰弱者 및 孕婦는 복용을 忌

④ 甘草와 동용 금지

【배합례】

① 牽牛子와 配合하여 水腫脹滿과 胸腹積水에 응용
 이기탕 二氣湯《普濟方》 治水腫腹滿.
 : 牽牛子 甘遂一分,微炒. 上粗搗篩 分作二服 每服水二盞 煎至五分 放溫細細服 不拘時候.

 cf. 이성산 二聖散 = 이기산 二氣散《普濟方》 治水氣蠱脹滿.
 : 白牽牛 黑牽牛各三兩. 上爲末 用大麥面四兩 同一處爲燒餅 臨臥用茶一盞下 降氣爲效.

大黃 芒硝 등을 配合하여 水飮과 熱邪가 結聚된 症狀에 응용
 대함흉탕 大陷胸湯《傷寒雜病論》 太陽病 脈浮而動數 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動則爲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 躁煩 心中懊憹 陽氣內陷 心下因鞕 則爲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緊而實 心下痛 按之石鞕者. / 但結胸無大熱者 此爲水結在胸肋也 但頭微汗出者. / 太陽病 重發汗 而復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 不可近者.
 :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匙.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 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煮二沸 納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③ 大戟 白芥子를 配合하여 胸脇停飮에 응용
 공연단 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凡人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 連筋骨牽引釣痛 坐臥不寧 時時走易不定. 俗醫不曉 謂之走注 便用風藥及針灸 皆無益. 又疑是風毒結聚 欲爲癰疽 亂以藥貼 亦非也. 此乃是痰涎伏在心鬲上下 變爲此疾 或令人頭痛不可舉 或神意昏倦多睡 或飲食無味 痰唾稠黏 夜間喉中如鋸聲 多流睡涎 手腳重 腿冷痹 氣脈不通 誤認爲癱瘓 亦非也. 凡有此疾 但以是藥 不過數服 其疾如失. (一名妙應丹治痰飮流注作痛《東醫寶鑑》)
 :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眞者,各等分. 上爲末 煮糊丸 如梧子大 曬乾 食後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 如疾猛氣實 加丸數不妨 其效如神.

④ 과반산 瓜礬散《醫學入門》 去鼻痔之疾
: 瓜蒂四錢 甘遂一錢 白礬枯 螺殼 草烏尖各五分. 爲末 用眞麻油調令軟硬得所 旋丸如鼻孔大 每日一次 以藥入鼻內. 令達痔肉上 其痔化爲水 肉皆爛下 即愈.

⑤ 本品을 硏末하여 水調外敷하고 甘草汁을 內服하여 濕熱腫毒이나 일체의 腫毒에 응용
 《本草綱目》 … 劉河間《保命集》云: 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 以甘遂末塗腹 繞臍令滿 內服甘草水 其腫便去. 又王璆《百一選方》云: 腳氣上攻 結成腫核 及一切腫毒. 用甘遂末 水調敷腫處 即濃煎甘草汁服 其腫即散.

 


일러두기

· 기원의 학명은 정명을 기준으로 기술하였으며, 생약명도 이에 맞추어 기재하였습니다.
· 국내외 공정서에 지표성분의 규정이 있을 경우에만 해당 성분을 다른 색깔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상세 기준은 공정서 또는 당 사이트의 한약성분정보 참조).
· 누락된 부분이 있을 수 있습니다. 상세한 해설은 위의 교재를 참조하시길 바랍니다.
·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에 수재된 처방은 번호를 붉은 색으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 배합례의 처방에는 전문한의약품이 다수 포함되어 있으므로 무자격자가 임의로 사용할 수 없습니다.

이상은 아래의 교재 해당 부분을 편집자의 의도에 맞추어 수정하여 요약 기술하고, 현지답사에서 확보한 사진 자료 및 해당 본초가 사용된 방제, 강의 요약 등을 추가한 것입니다. 본초학각론 강의자료(우석대, 부산대, 원광대)의 오류를 교정하고 보충하기 위해 여기에 게시합니다.

1: 전국한의과대학본초학공동교재편찬위원회. 本草學. 서울:영림사. 2020:287-8.
2: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우석. 2013:593-6.
3: 신민교. 정화임상본초학. 서울:영림사. 2010:819-20.


 




각주

  1. 《神農本草經》 甘遂. 味苦 寒. 主大腹疝瘕 腹滿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 利水穀道. 一名主田. 生川谷.
  2. 《名醫別錄》 甘遂. 味甘 大寒 有毒. 主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 熱氣腫滿. 一名甘藁 一名陵藁 一名陵澤 一名重澤. 生中山. 二月採根 陰乾. (瓜蒂爲之使 惡遠志 反甘草)
  3. 《本草經集注》 甘遂. 味苦‧甘 寒 大寒 有毒. 主治大腹疝瘕 腹滿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 利水穀道. 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 熱氣腫滿. 一名主田 一名甘藁 一名陵藁 一名凌澤 一名重澤. 生中山川谷. 二月採根 陰乾. (瓜蒂爲之使 惡遠志 反甘草)
  4. 《證類本草》 甘遂. 味苦‧甘 寒‧大寒 有毒. 主大腹疝瘕腹滿 面目浮腫 留飲(音癊)宿食 破癥堅積聚 利水穀道 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 熱氣腫滿. 一名甘藁 一名陵藁 一名凌澤 一名重澤 一名主田. 生中山川谷. 二月採根 陰乾(瓜蒂爲之使 惡遠志 反甘草)
    陶隱居云 : 中山在代郡. 先第一本出泰山 江東比來用京口者 大不相似. 赤皮者勝 白皮者都下亦有 名草甘遂 殊惡 蓋謂贗(音雁)僞之草 非言草石之草也. 唐本注云 : 所謂草甘遂者 乃蚤休也 療體全別. 眞甘遂苗似澤漆草 甘遂苗一莖 莖六‧七葉 如蓖麻‧鬼臼葉. 生食一升亦不能利 大療癰疽蛇毒. 且眞甘遂皆以皮赤肉白 作連珠 實重者良. 亦無皮白者 皮白乃是蚤休 俗名重臺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 : 京甘遂 味苦 能瀉十二種水疾 能治心腹堅滿 下水 去痰水 主皮肌浮腫. 日華子云 : 京西者上 汴‧滄‧吳者次 形似和皮甘草 節節切之. 圖經曰 : 甘遂生中山川谷 今陝西‧江東亦有之 或云京西出者最佳 汴‧滄‧吳者爲次. 苗似澤漆 莖短小而葉有汁 根皮赤肉白 作連珠. 又似和皮甘草. 二月採根 節切之 陰乾. 以實重者爲勝. 又有一種草甘遂 苗一莖 莖端六‧七葉 如蓖麻‧鬼臼葉. 用之殊惡 生食一升 亦不能下. 唐注云 : 草甘遂即蚤休也. 蚤休自有條. 古方亦單用下水. 《小品》 : 療妊娠小腹滿 大小便不利 氣急 已服豬苓散不瘥者. 以甘遂散下之方 : 泰山赤皮甘遂二兩 搗篩 以白蜜二兩 和丸如大豆粒 多覺心下煩 得微下者 日一服之. 下後還將豬苓散 不得下 日再服 漸加可至半錢匕 以微下爲度 中間將散也. 豬苓散見豬苓條中. 雷公云 : 凡採得後去莖 於槐砧上細銼 用生甘草湯‧小薺苨自然汁 二味攪浸三日. 其水如墨汁 更漉出 用東流水淘六‧七次 令水淸爲度. 漉出 於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肘後方 : 治卒腫滿 身面皆洪大. 甘遂一分粉之 豬腎一枚分爲七臠 入甘遂於中 以火炙之令熟 旦食至四‧五 當覺腹脅鳴 小便利. 楊氏產乳治腹滿 大小便不利 氣急. 甘遂二分爲散 分五服 熟水下 如覺心下煩 得微利 日一服.
  5. 《本草彙言》 甘遂. 味苦‧微甘 氣寒 有毒 瀉脾腎二臟. 《別錄》曰 : 甘遂 生中山山谷 中山在代郡 惟太山江東者良 一說比用來京口者更勝 江東者次之. 蘇氏曰 : 苗似澤漆 莖短小而葉有汁 根皮色赤 肉色白 作連珠狀 大如指頭 重實者方堪入藥. 一種白皮者 名草甘遂 乃是蚤休 苗亦不同 療體全別. 修治 : 採取 用甘草水浸三日 曬乾 再以麵裹煨熟用.
    甘遂 行水氣 逐留飲 散大腹蠱毒之藥也(《日華》). 前人主大腹腫脹(江春野稿) 面目虛浮 痞熱疝瘕 宿痰留飲諸疾 皆從水濕所生 水去則濕除飲消 是拔其本也. 潔古謂味苦氣寒 苦能泄寒勝熱 此藥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乃泄水之聖藥 然水結胸 非此不除 故仲景方大陷胸
  6. 《神農本草經疏》 甘遂. 味苦‧甘 寒‧大寒 有毒. 主大腹 疝瘕腹痛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 利水穀道 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 熱氣腫滿. (瓜蒂爲之使. 惡遠志. 反甘草)
    [疏] 甘遂稟天地陰寒之氣以生 故其味苦 其氣寒而有毒 亦陰草也. 水屬陰 各從其類 故善逐水. 其主大腹者 即世所謂水蠱也. 又主疝瘕腹滿 面目浮腫 及留飲 利水道穀道 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氣腫滿者 謂諸病皆從水濕所生 水去飲消濕除 是拔其本也. 潔古謂其味苦性寒. 苦性泄 寒勝熱 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乃泄水之聖藥. 水結胸非此不能除 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 但有毒不可輕用 其性之惡可概見已. 其根皮赤 肉白 作連珠實重者良.
    [主治參互] 入陷胸湯 治傷寒水結胸 有神. 《聖濟總錄》治膜外水氣. 甘遂末‧大麥面各半兩 水和作餅 燒熟食之 取利. 《肘後方》治身面洪腫. 甘遂末二錢 以雄豬腰子一枚 分作七片 入末在內 濕紙包煨令熟. 每日服一片 至四五服當覺腹鳴小便利 是其效也. 張仲景《金匱玉函方》治心下留飲堅滿 脈伏 其人慾自利反快. 甘遂半夏湯 : 用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以水一升 煮半升 入芍藥五枚 水二升 煮半升 去滓. 以蜜半升 同煎至八合 頓服之. 《筆峰雜興方》治小便轉脬. 甘遂末一錢 豬苓湯調下 立通. 秘方 : 治體氣. 甘遂一錢 同豬肉煮食. 於野地中掘一坑 令患人至彼處 向上風站立 以甘草末唾調入臍內 須臾腹中作響 取利下黑汁 亟從上風奔回 可絕. 不絕再作一服 仍前用之.
    [簡誤] 甘遂性陰毒 雖善下水除濕 然能耗損眞氣 虧竭津液. 元氣虛人除傷寒水結胸不得不用外 其餘水腫臌脹類多脾陰不足 土虛不能制水 以致水氣氾濫 即劉河間云 : 諸濕腫滿屬脾土. 法應補脾實土 兼利小便. 不此之圖而反用甘遂下之 是重虛其虛也. 水既暫去 復腫必死矣. 必察病屬濕熱 有飲有水而元氣尚壯之人 乃可一施耳. 不然禍不旋踵矣. 戒之! 戒之! 愼之! 愼之!
  7. 《本草衍義》 甘遂. 今惟用連珠者 然經中不言 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爲用 入藥須斟酌.
  8. 위 《神農本草經》 및 《本草經集注》 참조
  9. 《本草約言》 甘遂. 味苦‧甘 氣大寒 有毒 味厚 陰也 降也. 破諸滯疏泄而不停 透三焦直往而無礙 治水長於收決 用當審其利害. 專行水攻決爲用 故能通水直透所結處. 陰乾連珠者良. 瓜蒂爲之使 惡遠志 反甘草.
  10. 위 《神農本草經疏》 참조
  11. 《本草通玄》 甘遂. 苦寒 有毒. 濱決十二經. 疏通水道 攻堅破結. 張元素云 : 味苦氣寒. 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水結胸中 非此不除 故大陷胸湯用之. 但有毒不可輕用. 劉河間云 : 水腫未消 以甘遂末塗腹 繞臍 內服甘草水 其腫便去. 又塗腫毒 濃煎甘草湯服 其毒即散. 赤皮者佳 白皮者性劣也. 麵裹煨熟 用以去其毒.
  12. 《湯液本草》 甘遂. 氣大寒 味苦‧甘. 甘 純陽. 有毒. 《本草》云 : 主大腹疝瘕 腹滿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堅消積 利水穀道. 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熱 氣腫滿. 瓜蒂爲使. 惡遠志 反甘草. 《液》云 : 可以通水 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 《衍義》云 : 此藥專於行水 攻決爲用 入藥須斟酌用之. 《珍》云 : 若水結胸中 非此不能除.
  13. 《本草發揮》 甘遂. 潔古云 : 味甘寒. 有毒水結胸中 非此不能除之. 東垣云 : 甘遂味苦 寒 純陽. 主大腹腫滿 能瀉十二種水氣腫滿. 海藏云 : 甘遂可以通水 以其氣直達透所結處.
  14. 《本草蒙筌》 甘遂. 味苦‧甘 氣大寒. 有毒. 多產京西川谷 二月採根陰乾. 狀若連珠 使宜瓜蒂. 反甘草 惡遠志. 破癥堅積聚如神 退面目浮腫立效. 食停胃內 有之即驅. 水結胸中 非此不解. 蓋氣直透所結之處 專於行水攻決 利從穀道出也. 凡用斟酌 切勿妄投.
  15. 《本草正》 甘遂. 味苦 性寒. 有毒. 反甘草. 專於行水 能直達水結之處 如水結胸者非此不除 若留痰‧留飲‧宿食‧癥堅積聚無不能逐 故善治水腫腹腳(注:治水二字 原脫 補)‧陰囊腫脹 去面目浮腫 通二便 瀉膀胱濕熱及痰逆癲癎‧噎膈痞塞. 然性烈傷陰 不宜妄用.
  16. 《本草擇要綱目》 甘遂 【氣味】 甘寒有毒. 陽也. 【主治】 大腹腫滿. 瀉十二種水氣腫滿. 若水溢胸中 非此不能除. 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 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又河間治水腫不全消者 以甘遂末塗腹繞臍令滿 內服甘草水 其腫便去 亦反治之義也.
  17. 《本草詳節》 甘遂. 味苦‧甘 氣大寒. 純陽. 有毒. 生陝西‧江東. 苗似澤漆 莖短小 而葉有汁 根皮赤 肉白 作連珠 大如指. 瓜蒂爲使 惡遠志 反甘草. 凡使 麵包 煨熟用. 主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遍身浮腫 心腹堅滿 傷寒水結胸 化痰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 皮中痞熱氣 腫滿 腳氣 陰囊腫墜 痰迷顛癇.
    按 : 甘遂 專於泄寒勝熱 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乃泄水聖藥. 水結胸中 非此不除 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 又仲景治心下留飲 與甘草同用 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時珍云 : 腎主水 凝爲痰飲 溢爲腫脹 甘遂能泄腎經濕氣 治痰之本也. 河間治水腫 服藥未全消者 以甘遂末塗腹 繞臍令滿 內服甘草水 其腫便去. 《選方》治腳氣上攻 結成腫核 及一切腫毒 用甘遂末 水調傅腫處 即濃煎甘草汁服 其腫即散. 二物相反 而感應如此 烏可輕試哉.
  18. 《本草正義》 甘遂. 《本經》 「味苦 寒. 主大腹疝瘕 腹滿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 利水穀道. 」 《別錄》 : 「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 熱氣腫滿. 」
    [正義] 甘遂苦寒 攻水破血 力量頗與大戟相類 故《本經》‧《別錄》 主治腹滿浮腫 下水 留飲 破癥堅積聚 亦與大戟主治大同小異 但兼能消食 通利穀道 稍與大戟不同 則攻堅之力 殆尤爲過之. 所主疝瘕 蓋以濕熱壅結者言之 而寒氣凝滯者 非其所宜. 《別錄》又申之以熱氣腫滿一句 則此之能泄水腫 皆以濕熱實證言 而脾腎虛寒 以致水道不利 誤用此藥 實爲鴆毒 從可知矣. 五水者 蓋言五臟經脈中之停留水氣耳.
    [廣義] 甄權謂 : 瀉十二種水 去痰. 潔古謂 : 苦性泄 寒勝熱 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水結胸下 非此不除 仲景大陷胸湯用之. 瀕湖謂 : 水凝則爲痰飲 溢則爲腫脹 甘遂泄濕 治痰之本也. 仲景治心下留飲 與甘草同用 取其相反而立功. 河間《保命集》云 : 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 以甘遂末塗腹 繞臍令滿 內服甘草 其腫便去. 又王璆《百一選方》云 : 腳氣上攻 結成腫核 用甘遂末 水調敷腫處 即濃煎甘草汁服 其腫即散 二物相反 而其效如此. 韓詠病腳氣 用此一服 病去七八 再服而愈(注 : 以上所述 與《綱目》原文略有差異). 壽頤按 : 藥有君‧臣‧佐‧使 以及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之說 見於《本經》序例. 宋人刊本 作爲白字 是本於陶弘景之朱書 出於古之所謂《神農本經》者 其源甚古 又誰敢以爲不可信(陶氏集《神農本草經》 又輯各家之說 謂之《名醫別錄》 以朱字寫之 以墨字寫之 唐人之所謂朱墨書者是也. 自宋人刊板 乃以朱書者刊作白字 今所存《大觀本草》及《政和本草》皆如是. 陽湖孫淵如據以輯成《本草經》三卷 刊入問經堂叢書中 亦載序例於卷末 是皆以爲陶貞白之朱書《神農本經》原文也). 惟諸藥制使一說 今通行各種本草 多稱某藥某某爲使 及畏何物 惡何物 反何物云云 則本于徐之才所撰《雷公藥對》 李瀕湖謂陶貞白前已有此書 吳氏(即吳普)本草所引雷公是也. 蓋之才增飾之云云 唐慎微謂《神農本經》 相使止各一種 兼以藥對參之 乃有兩三 是各藥之畏惡相反 明非六朝以前所固有 故大觀本白字經文 亦未嘗有相使畏惡及相反之說 則今所傳藥品十八反云云 始於六朝之時無疑. 所以古方中反藥同用 數見不鮮 則瀕湖所引腫病外敷甘遂末 而內服甘草汁者 制方之意 只取甘草解毒之義 正合仲景方甘遂‧甘草並列之意 何必過求其深 定謂其取相反立功 蓋未免矜奇炫異 藉以驚世而駭俗 恐非藥物學之蕩平大道也.
  19. 《本草綱目》 甘遂(《本經》下品)
    【釋名】甘藁(《別錄》)‧陵藁(《吳普》)‧陵澤(《別錄》)‧甘澤(《吳普》)‧重澤(《別錄》)‧苦澤(《吳普》)‧白澤(《吳普》)‧主田(《本經》)‧鬼醜(《吳普》). 時珍曰 : 諸名義多未詳.
    【集解】《別錄》曰 : 甘遂生中山川谷. 二月採根 陰乾. 普曰 : 二月‧八月採. 弘景曰 : 中山在代郡. 第一本出太山‧江東. 比來用京口者 大不相似. 赤皮者勝 白皮者都下亦有 名草甘遂 殊惡 蓋贗僞者也. 恭曰 : 甘遂苗似澤漆 其根皮赤肉白 作連珠實重者良. 草甘遂乃是蚤休 療體全別 苗亦不同 俗名重臺 葉似鬼臼‧蓖麻 根皮白色. 大明曰 : 西京者上 汴‧滄‧吳者次之 形似和皮甘草. 頌曰 : 今陝西‧江東亦有之. 苗似澤漆 莖短小而葉有汁 根皮赤肉白 作連珠 大如指頭.

    【修治】斅曰 : 凡採得去莖 於槐砧上細銼 用生甘草湯‧薺苨自然汁二味 攪浸三日 其水如墨汁 乃漉出 用東流水淘六‧七次 令水淸爲度. 漉出 於土器中熬脆用之. 時珍曰 : 今人多以麵裹煨熟用 以去其毒.
    【氣味】苦 寒 有毒. 《別錄》曰 : 甘 大寒. 普曰 : 神農‧桐君 : 苦 有毒;岐伯‧雷公 : 甘 有毒. 元素曰 : 純陽也. 之才曰 : 瓜蒂爲之使 惡遠志 反甘草.
    【主治】大腹疝瘕 腹滿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 利水穀道(《本經》). 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 皮中痞 熱氣腫滿(《別錄》). 能瀉十二種水疾 去痰水(甄權). 瀉腎經及隧道水濕 腳氣 陰囊腫墜 痰迷癲癇 噎膈痞塞(時珍).
    【發明】宗奭曰 : 此藥專於行水 攻決爲用. 元素曰 : 味苦氣寒. 苦性泄 寒勝熱 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乃泄水之聖藥. 水結胸中 非此不能除 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 但有毒不可輕用. 時珍曰 : 腎主水 凝則爲痰飲 溢則爲腫脹. 甘遂能泄腎經濕氣 治痰之本也. 不可過服 但中病則止可也. 張仲景治心下留飲 與甘草同用 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劉河間《保命集》云 : 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 以甘遂末塗腹 繞臍令滿 內服甘草水 其腫便去. 又王璆《百一選方》云 : 腳氣上攻 結成腫核 及一切腫毒. 用甘遂末 水調敷腫處 即濃煎甘草汁服 其腫即散. 二物相反 而感應如此. 淸流韓詠病腳疾用此 一服病去七八 再服而愈也.
    【附方】舊三 新一十九.
    水腫腹滿 : 甘遂(炒)二錢二分 黑牽牛一兩半 爲末. 水煎 時時呷之. (《普濟方》)
    膜外水氣 : 甘遂末‧大麥面各半兩 水和作餅 燒熟食之 取利. (《聖濟總錄》)
    身面洪腫 : 甘遂二錢半 生研爲末. 以獖豬腎一枚 分爲七臠 入末在內 濕紙包煨 令熟食之 日一服. 至四‧五服 當覺腹鳴 小便利 是其效也. (《肘後方》)
    腎水流注 腿膝攣急 四肢腫痛 : 即上方加木香四錢. 每用二錢 煨熟 溫酒嚼下. 當利黃水 爲驗. (《御藥院方》傳)
    正水脹急 大小便不利慾死 : 甘遂五錢(半生半炒) 胭脂壞子十文 研勻. 每以一錢 白麵四兩 水和作棋子大 水煮令浮 淡食之. 大小便利後 用平胃散加熟附子 每以二錢煎服. (《普濟方》)
    小兒疳水 : 珠子甘遂(炒)‧青橘皮等分. 爲末. 三歲用一錢 以麥芽湯下 以利爲度. 忌酸鹹三‧五日. 名水寶散. (《總微論》)
    水蠱喘脹 : 甘遂‧大戟各一兩 慢火炙研. 每服一字 水半盞 煎三‧五沸服. 不過十服. (《聖濟錄》)
    水腫喘急 大小便不通 : 十棗丸 : 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 爲末 以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 侵晨熱湯下 利去黃水爲度. 否則次午再服. (《三因方》)
    妊娠腫滿 氣急少腹滿 大小便不利 已服豬苓散不瘥者 : 用太山赤皮甘遂二兩 搗篩 白蜜和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得微下 仍服豬苓散不下再服之. 豬苓散 見豬苓下. (《小品方》)
    心下留飲 堅滿脈伏 其人慾自利反快 : 甘遂半夏湯 : 用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個 以水一升 煮半升 去滓. 入芍藥五枚 甘草一節 水二升 煮半升 去滓. 以蜜半升 同煎八合 頓服取利. (張仲景《金匱玉函》)
    腳氣腫痛 腎臟風氣 攻注下部瘡癢 : 甘遂半兩 木鱉子仁四個 爲末. 豬腰子一個 去皮膜 切片 用藥四錢摻在內 濕紙包煨熟 空心食之 米飲下. 服後便伸兩足. 大便行後 吃白粥二三日爲妙. (《本事方》)
    二便不通 : 甘遂末 以生面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 仍艾三壯 飲甘草湯 以通爲度. 又太山赤皮甘遂末一兩 煉蜜和勻 分作四服 日一服取利. (《聖惠方》)
    小便轉脬 : 甘遂末一錢 豬苓湯調下 立通. (《筆峰雜興方》)
    疝氣偏腫 : 甘遂‧茴香等分. 爲末 酒服二錢. (《儒門事親》)
    婦人血結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此爲水與血俱結在血室 : 大黃二兩 甘遂‧阿膠各一兩 水一升半 煮半升 頓服 其血當下. (張仲景方)
    膈氣哽噎 : 甘遂(麵煨)五錢 南木香一錢 爲末. 壯者一錢 弱者五分 水酒調下. (《怪病奇方》).
    痞證發熱盜汗 胸背疼痛 : 甘遂麵包 漿水煮十沸 去面 以細糠火炒黃爲爲末. 大人三錢 小兒一錢 冷蜜水臥時服. 忌油膩魚肉. (《普濟方》)
    消渴引飲 : 甘遂(麩炒)半兩 黃連一兩 爲末 蒸餅丸綠豆大. 每薄荷湯下二丸. 忌甘草. (《楊氏家藏方》)
    癲癎心風 : 遂心丹 : 治風痰迷心 癲癇 及婦人心風血邪 : 用甘遂二錢 爲末. 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 入豬心內縛定 紙裹煨熟 取末 入辰砂末一錢 分作四丸. 每服一丸 將心煎湯調下. 大便下惡物爲效 不下再服. (《濟生方》)
    馬脾風病 小兒風熱喘促 悶亂不安 謂之馬脾風 : 甘遂(麵包煮)一錢半 辰砂(水飛)二錢半 輕粉一角 爲末. 每服一字 漿水少許 滴油一小點 抄藥在上 沉下 去漿灌之. 名無價散. (《全幼心鑑》)
    麻木疼痛 : 萬靈膏 : 用甘遂二兩 蓖麻子仁四兩 樟腦一兩 搗作餅貼之. 內飲甘草湯. (《摘玄方》)
    耳卒聾閉 : 甘遂半寸 綿裹插入兩耳內 口中嚼少甘草 耳卒自然通也. (《永類方》)
  20. 《中華本草》 醋甘遂: 取净甘遂, 用醋拌匀,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乾, 取出晾乾(每甘遂100斤, 用醋30-50斤).
  21. 일부 현대 서적에서 감수의 포제 과정 중 보료로 쓰인 식초를 남기지 않고 약물에 흡수시킨다는 설명이 있으나 이는 포제의 목적이 독성 감약이라는 점에서 옳지 않다. 즉, 초자하는 과정에서 남은 식초는 버려야 한다.
  22. 《東醫寶鑑》 甘遂. 性寒味苦甘有毒能瀉十二種水疾治面目浮腫心腹脹滿利水穀道. 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二月採根陰乾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爲用量用之[本草]. 此藥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麩炒用之[入門]
  23. 《本草正義》 治腹滿浮腫 下水 留飲 破癥堅積聚 亦與大戟主治大同小異. 但兼能消食 通利穀道 稍與大戟不同 則攻堅之力 殆尤爲過之.
  24. 《本草綱目》 今人多以麵裹煨熟用 以去其毒.
  25. 《本草害利》 二八月採根陰乾 用東流水浸去黑水 麵裹煨熟用 以去其毒 入丸散 搗爲末.
  26.  《神農本草經疏》 甘遂性陰毒, 雖善下水除濕, 然能耗損眞氣, 虧竭津液. 元氣虛人除傷寒水結胸不得不用外, 其餘水腫臌脹類多脾陰不足, 土虛不能制水, 以致水氣氾濫
  27. 《得配本草》 妄用大損元氣, 腹脹而死
  28. 《神農本草經疏》 必察病屬濕熱, 有飲有水而元氣尚壯之人, 乃可一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