포라메디카닷넷

한약의 모든 것

메인상단(header advertising area)

미라빌라이트(芒硝) Mirabilite

망초(芒硝) Natrii Sulfas

강의요약. 식품의 산도조절제로도 쓰이는 황산나트륨(Na2So4)이 주성분인 황산염광물 ‘미라빌라이트(Mirabilite, 芒硝)’도 적절하게 정제하여 약물로 응용하였다. 가공 방법에 따라 박초(朴硝), 망초(芒硝), 현명분(玄明粉), 원명분(元明粉), 풍화초(風化硝) 등으로 구분하기도 한다1. 한의학에서는 漢代 전후부터 사하제(瀉下劑)로 널리 쓰였으며 《상한잡병론》의 대승기탕(大承氣湯) 및 조위승기탕(調胃承氣湯) 등이 대표적인 응용처방이다.
  처방에서의 사용 연원은 오래되었으나, 약물에 대한 기원은 어느 정도 시간이 지나서야 확정되었다. 즉, 2~3세기경의 기록2에는 박초(朴硝)와 초석(硝石)만 있는 반면, 5~7세기345에 망초(芒硝)에 대한 언급이 있으며, 11~12세기6789에는 상세한 제법도 추가됨과 동시에 정제법에 따른 편성의 차이가 있다는 내용으로 확장되는 등의 과정을 거쳐 기원이 확정되었다.
  그럼에도 불구하고 장에서 수분을 비정상적으로 흡수하여 대변이 딱딱해진 상태(燥屎)를 개선시키기 위해 응용하였다는 점은 거의 변함이 없다. 특히, 체내의 열적인 상태에서 조시(燥屎)가 형성된 경우에 많이 사용하였으므로 ‘장내 음식에 열이 맺힌 것(胃中食飮熱結)10’ 또는 ‘오장의 쌓인 열(五臟積熱)11‘을 제거한다는 표현이 등장하기도 한다.
  16세기에 들어서는 ‘장내의 묵고 더러운 것을 쓸어버린다(蕩腸中之宿垢).12’고 하거나 ‘딱딱한 대변을 매끄럽게 한다(潤燥糞)13’고 하여 그 작용을 직접적으로 언급하기도 하였는데, 이는 염류성하제14를 응용하여 얻는 효과를 옛날식으로 표현한 것이라 보아도 무방하다. 이러한 점에서 망초는 일시적인 조시(燥屎)의 처리에 응용함이 타당하다. 다만, 현대의 염류성하제와 마찬가지로 반복적으로 사용하면 오히려 인체의 전반적인 수분의 손실을 야기하거나 다른 병정을 악화15시킬 수 있으므로 용량 및 용법에 주의토록 한다.

【본초명《출전》】 芒硝《名醫別綠》

【생약명】

Natrii Sulfas

【이명】 馬牙硝《藥性論》 芒硝《名醫別綠》 英硝《開寶本草》 盆硝《本草圖經》16 17

【약성가】 芒硝苦寒除實熱 積聚燥痰及便窒

【기원】

단사정계에 속한 황산염광물인 미라빌라이트(芒硝) Mirabilite를 가공정제하여 얻은 결정체로, 황산나트륨수화물 Na2SO4·10H2O (분자량: 322.19)이 주요 성분이다.

【성상】

미라빌라이트(芒硝) Mirabilite

[ 망초(芒硝) Natrii Sulfas ]

棱柱狀 長方形의 불규칙한 塊狀 또는 粒狀이다. 無色透明하거나 혹은 類白色의 半透明하다. 質은 脆鬆하고 부서지기 쉬우며, 단면은 유리모양의 光澤이 있다. 냄새는 없고 맛은 조금 시고 짜면서 淸涼感이 있다. 芒硝 가루는 무색 투명한 결정 또는 백색결정성 가루이며 공기 중에서 쉽게 風化된다. 이 약은 33℃에서 결정수에 녹고 100℃에서 결정수를 잃는다. 이 약의 수용액은 중성이다. 이 약 1g은 물 1.5㎖에 녹고 에탄올에는 녹지 않는다.

【산지】

中國의 河北, 河南, 四川, 江蘇, 安徽, 山西省 등 지역에서 생산한다.

【성분】

[KHP] 정량할 때 황산나트륨(Na2SO4 : 142.04)을 99.0 % 이상을 함유.  그 외 微量의 NaCl, MgCl, MgSO4, CaSO4 등이 함유되어 있다.

【성미】 性寒 味鹹苦              【귀경】 胃大腸經

【효능】 瀉熱通便 潤燥軟堅 淸火消腫

【주치】 實熱便秘 大便燥結 積滯腹痛 腸癰腫痛. 外治乳癰 痔瘡腫痛.

【해설】

1. 瀉熱通便 潤燥軟堅 : 軟堅以鹹味 泄降以苦味 勝熱以寒性 → 蕩滌腸胃之實熱 → 燥屎 제거

(약리기전 : 장에서 흡수되지 않은 용해된 상태로 고농도의 염류용액 형성 → 장의 수분흡수를 저애 → 장내 수분의 대량 증가 → 장내 내용물의 용적 증대 → 장점막 자극 → 장의 유동 증가 → 泄瀉)

① 實熱積滯와 大便燥結의 證을 치료

② 大黃과 相須하여 사용하면 瀉熱通便의 효과를 더욱 증강시킬 수 있으나 愼重히 사용

2. 淸火消腫 : 주로 外用하여 乳癰 痔瘡腫痛 등에 응용하고 內服의 경우 淸熱藥과 배합하여 응용

3. 朴硝 芒硝 玄明粉은 모두 효능이 비슷하며, 다만 朴硝는 雜質이 비교적 많고, 芒硝는 質이 純粹하며 瀉下作用이 강하고, 玄明粉의 質은 가장 純粹하나 瀉下力은 緩하며 口腔이나 眼科疾患에 外用藥으로 다용한다1819.

【포제·제법】 硏末하여 사용한다2021.

① 朴硝(厚硝 ; 皮硝) : 天然産芒硝를 끓는물에 녹여서 여과 후 냉각.

② 芒硝 : 무우를 썰어서 넣고 끓인 다음 朴硝를 넣고 끓여서 여과시켜 위에 뜬 上層液만을 냉각시킨 것(朴硝 60㎏ 당 萊菔 6~12㎏).

③ 玄明粉 : 위의 ② 과정을 여러 번 반복한 것.

④ 風化硝 : 위의 ③을 風化시켜서 수분함량을 감소시킨 것.

⑤ 元明粉 : 위의 ② 과정 후 甘草를 넣고 끓여서 얻은 상층액을 결정화시킨 후 風化시킨 것.

【용량】

6~12g.

【금기】

脾胃虛寒者와 孕婦는 복용을 忌한다.

【배합례】

① 大黃 甘草 등을 配合하여 實熱積滯로 大便이 燥結하고 腹滿腸痛한 症狀에 응용
  조위승기탕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康平本)》 傷寒脈浮 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 微惡寒 腳攣急 反與桂枝〖注〗(欲攻其表此誤也)【經】得之便厥 咽中乾 躁 吐逆者 作甘草乾姜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 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若胃氣不和 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 復加燒針 得之者 囘逆湯主之 / 傷寒若吐若下後 心下逆滿 氣上衝胸 起則頭眩 脈沈緊 發汗則動經 身爲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發汗病不解 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燥者 茯苓囘逆湯主之 發汗後惡寒者 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 實也 當和胃氣 與調胃承氣湯 / 大陽病未解 脈陰陽俱停 下之必先振慄 汗出而解 〖注〗(但陽脈微者 先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 下之而解)【經】若欲下之 宜調胃承氣湯 / 傷寒十三日 不解 時讝語者〘過經〙 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 大便當鞕 而反下利 脈調和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 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 此爲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 大陽病 〘過經〙十餘日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鬱鬱微煩 先此時 自極吐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注〗(若不爾者 不可與 但欲嘔 胸中痛 微溏者 此非柴胡湯證 以嘔故知極吐也) / 陽明病 不吐不下 心煩者 可與調胃承氣湯 / 大陽病三日 發汗不解 蒸蒸發熱者 屬胃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 傷寒吐後 腹脹滿者 與調胃承氣湯
: 芒硝半升 甘草 大黃去皮淸酒洗,四兩.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內芒硝 日三服 更煮一兩沸 頓服〖注〗(加減方非疑仲景方)

大黃 甘遂 등을 配合하여 結胸症의 心下硬滿痛에 응용
  대함흉탕 大陷胸湯《傷寒雜病論》 太陽病 脈浮而動數 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動則爲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 躁煩 心中懊憹 陽氣內陷 心下因鞕 則爲結胸. /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緊而實 心下痛 按之石鞕者. / 太陽病 重發汗 而復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 不可近者.
: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匙.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 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煮二沸 納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③ 도핵승기탕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康平本)》 大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
: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二兩) 芒硝(二兩).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內芒硝 更上火 微沸 下 先食溫服五合 日三服

④ 硼砂 龍腦 등을 配合하여 咽喉腫痛과 口舌生瘡에 外用
  빙붕산 冰硼散《外科正宗》 治咽喉 口齒新久腫痛 及久嗽痰火咽啞作痛.
  : 冰片五分 硃砂六分 玄明粉法注末卷 硼砂各五錢. 共研極細末 吹搽患上 甚者日搽五·六次最效.

【참고 1】

《溫病條辨》에서 芒硝의 활용

○ 面目俱赤 語聲重濁 呼吸俱粗 大便閉 小便澀 舌苔老黃 甚則黑有芒刺 但惡熱 不惡寒 日晡益甚者 傳至中焦 陽明溫病也. 脈浮洪躁甚者 白虎湯主之, 脈沉數有力 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 大承氣湯主之. 暑溫‧濕溫‧溫瘧 不在此例.

대승기탕 大承氣湯
: 大黃六錢 芒硝三錢 厚朴三錢 枳實三錢水八杯 先煮枳‧朴 後納大黃‧芒硝 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約二時許 得利止後服 不知 再服一杯 再不知 再服.

〔方論〕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陰法. 承氣者 承胃氣也. 蓋胃之爲腑 體陽而用陰 若在無病時 本系自然下降 今爲邪氣蟠踞於中 阻其下降之氣 胃雖自欲下降而不能 非藥力助之不可 故承氣湯通胃結 救胃陰 仍系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 非有一毫私智鑿於其間也 故湯名承氣. 學者若眞能透徹此義 則施用承氣 自無弊竇. 大黃盪滌熱結 芒硝入陰軟堅 枳實開幽門之不通 厚朴瀉中宮之實滿(厚朴分量不似《傷寒論》中重用者 治溫與治寒不同 畏其燥也). 曰大承氣者 合四藥而觀之 可謂無堅不破 無微不入 故曰大也. 非眞正實熱蔽痼 氣血俱結者 不可用也. 若去入陰之芒硝 則云小矣, 去枳‧朴之攻氣結 加甘草以和中 則云調胃矣.

○ 陽明溫病 純利稀水無糞者 謂之熱結旁流 調胃承氣湯主之.

熱結旁流 非氣之不通 不用枳‧朴 獨取芒硝入陰以解熱結 反以甘草緩芒硝急趨之性 使之留中解結 不然 結不下而水獨行 徒使藥性傷人也. 吳又可用大承氣湯者非是.

조위승기탕 調胃承氣湯(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佐以甘苦法)

: 大黃三錢 芒硝五錢 生甘草二錢

○ 陽明溫病 下之不通 其證有五 : 應下失下 正虛不能運藥 不運藥者死 新加黃龍湯主之. 喘促不寧 痰涎壅滯 右寸實大 肺氣不降者 宣白承氣湯主之. 左尺牢堅 小便赤痛 時煩渴甚 導赤承氣湯主之. 邪閉心包 神昏舌短 內竅不通 飲不解渴者 牛黃承氣湯主之. 津液不足 無水舟停者 間服增液 再不下者 增液承氣湯主之.

經謂下不通者死 蓋下而至於不通 其爲危險可知 不忍因其危險難治而遂棄之. 茲按溫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 : 其因正虛不運藥者 正氣既虛 邪氣復實 勉擬黃龍法 以人參補正 以大黃逐邪 以冬‧地增液 邪退正存一線 即可以大隊補陰而生 此邪正合治法也. 其因肺氣不降 而里證又實者 必喘促寸實 則以杏仁‧石膏宣肺氣之痹 以大黃逐腸胃之結 此臟腑合治法也. 其因火腑不通 左尺必現牢堅之脈(左尺 小腸脈也 俗候於左寸者非 細考《內經》自知) 小腸熱盛 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 則以導赤去淡通之陽藥 加連‧柏之苦通火腑 大黃‧芒硝承胃氣而通大腸 此二腸同治法也. 其因邪閉心包 內竅不通者 前第五條已有先與牛黃丸 再與承氣之法 此條系已下而不通 舌短神昏 閉已甚矣 飲不解渴 消亦甚矣 較前條僅僅譫語 則更急而又急 立刻有閉脫之虞 陽明大實不通 有消亡腎液之虞 其勢不可少緩須臾 則以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 以承氣急瀉陽明 救足少陰之消 此兩少陰合治法也. 再此條亦系三焦俱急 當與前第九條用承氣‧陷胸合法者參看. 其因陽明太熱 津液枯燥 水不足以行舟 而結糞不下者 非增液不可. 服增液兩劑 法當自下 其或臟燥太甚之人 竟有不下者 則以增液合調胃承氣湯 緩緩與服 約二時服半杯沃之 此一腑中氣血合治法也.

신가황룡탕 新加黃龍湯(苦甘鹹法)
: 細生地五錢 生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五分,另煎 生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元參五錢 麥冬連心,五錢 當歸一錢五分 海參洗,二條 薑汁六匙水八杯 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 沖參汁五分‧薑汁二匙 頓服之 如腹中有響聲 或轉矢氣者. 爲欲便也, 候一‧二時不便 再如前法服一杯, 候二十四刻 不便 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 即得便 止後服 酌服益胃湯一劑(益胃湯方見前) 余參或可加入.

〔方論〕此處方於無可處之地 勉盡人力 不肯稍有遺憾之法也. 舊方用大承氣加參‧地‧當歸 須知正氣久耗 而大便不下者 陰陽俱憊 尤重陰液消亡 不得再用枳‧朴傷氣而耗液 故改用調胃承氣 取甘草之緩急 合人參補正 微點薑汁 宣通胃氣 代枳‧朴之用 合人參最宣胃氣 加麥‧地‧元參 保津液之難保 而又去血結之積聚 薑汁爲宣氣分之用 當歸爲宣血中氣分之用 再加海參者 海參咸能化堅 甘能補正 按海參之液 數倍於其身 其能補液可知 且蠕動之物 能走絡中血分 病久者必入絡 故以之爲使也.

선백승기탕 宣白承氣湯方(苦辛淡法)
: 生石膏五錢 生大黃三錢 杏仁粉二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水五杯 煮取二杯 先服一杯 不知再服.

도적승기탕 導赤承氣湯
: 赤芍三錢 細生地五錢 生大黃三錢 黃連二錢 黃柏二錢 芒硝一錢. 水五杯 煮取二杯 先服一杯 不下再服.

우황승기탕 牛黃承氣湯
: 即用前安宮牛黃丸二丸 化開 調生大黃末三錢. 先服一半 不知再服.

증액승기탕 增液承氣湯
: 即於增液湯內 加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五分. 水八杯 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不知再服.

○ 少腹堅滿 小便自利 夜熱晝涼 大便閉 脈沉實者 蓄血也 桃仁承氣湯主之 甚則抵當湯.

少腹堅滿 法當小便不利 今反自利 則非膀胱氣閉可知. 夜熱者 陰熱也, 晝涼者 邪氣隱伏陰分也. 大便閉者 血分結也. 故以桃仁承氣通血分之閉結也. 若閉結太甚 桃仁承氣不得行 則非抵當不可 然不可輕用 不得不備一法耳.

도인승기탕 桃仁承氣湯方(苦辛鹹寒法)
: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 桃仁三錢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水八杯 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得下止後服 不知再服.

【참고 2】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vs 桃仁承氣湯《溫病條辨》 vs 桃仁承氣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 도핵승기탕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康平本)》 大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
: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二兩) 芒硝(二兩).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內芒硝 更上火 微沸 下 先食溫服五合 日三服

○ 도인승기탕 桃仁承氣湯方《溫病條辨》 (苦辛鹹寒法) 少腹堅滿 小便自利 夜熱晝涼 大便閉 脈沉實者 蓄血也 桃仁承氣湯主之 甚則抵當湯
: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 桃仁三錢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水八杯 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得下止後服 不知再服.

少腹堅滿 法當小便不利 今反自利 則非膀胱氣閉可知. 夜熱者 陰熱也, 晝涼者 邪氣隱伏陰分也. 大便閉者 血分結也. 故以桃仁承氣通血分之閉結也. 若閉結太甚 桃仁承氣不得行 則非抵當不可 然不可輕用 不得不備一法耳.

○ 도인승기탕 桃仁承氣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急下腸中瘀熱法 俞氏經驗方
: 光桃仁三錢勿研 五靈脂二錢包 生蒲黃錢半 鮮生地八錢 生川軍二錢酒洗 元明粉一錢 生甘草六分 犀角汁四匙 沖

【秀按】下焦瘀熱 熱結血室 非速通其瘀 而熱不得去. 瘀熱不去 勢必上蒸心腦 蓄血如狂 譫語, 下爍肝腎 亦多小腹串疼 帶下如注 腰痛如折 病最危急. 此方以仲景原方去桂枝 合犀角地黃及失笑散 三方復而爲劑 可謂峻猛矣. 然急證非急攻不可 重證非重方不效 古聖心傳 大抵如斯 但必辨證精切 明告病家. 此爲背城一戰之策 效否亦難預必 信則服之 否則另請高明可也.

 


일러두기

· 기원의 학명은 정명을 기준으로 기술하였으며, 생약명도 이에 맞추어 기재하였습니다.
· 국내외 공정서에 지표성분의 규정이 있을 경우에만 해당 성분을 다른 색깔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상세 기준은 공정서 또는 당 사이트의 한약성분정보 참조).
· 누락된 부분이 있을 수 있습니다. 상세한 해설은 위의 교재를 참조하시길 바랍니다.
·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에 수재된 처방은 번호를 붉은 색으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 배합례의 처방에는 전문한의약품이 다수 포함되어 있으므로 무자격자가 임의로 사용할 수 없습니다.

이상은 아래의 교재 해당 부분을 편집자의 의도에 맞추어 수정하여 요약 기술하고, 현지답사에서 확보한 사진 자료 및 해당 본초가 사용된 방제, 강의 요약 등을 추가한 것입니다. 본초학각론 강의자료(우석대, 부산대, 원광대)의 오류를 교정하고 보충하기 위해 여기에 게시합니다.

1: 전국한의과대학본초학공동교재편찬위원회. 本草學. 서울:영림사. 2020:281-2.
2: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우석. 2013:582-84.
3: 신민교. 정화임상본초학. 서울:영림사. 2010:816-18.


 

 



각주

  1. 현재는 합성하여 생산한 순도 높은 제품이 대부분이기 때문에 이러한 구분이 큰 의미가 없게 되었다.
  2. 《神農本草經》 朴硝. 味苦寒. 主百病 除寒熱邪氣 逐六腑積聚 結固留癖 能化七十二種石. 煉餌服之 輕身神仙. 生山谷.
    硝石. 味苦 寒. 主五臟積熱 胃脹閉 滌去蓄結飲食 推陳致新 除邪氣. 煉之如膏 久服輕身. 一名芒硝. 生山谷.
  3. 《名醫別錄》
    朴硝. 味辛 大寒 無毒. 主治胃中食飲熱結 破留血‧閉絕 停痰痞滿 推陳致新. 煉之白如銀 能寒‧能熱‧能滑‧能澀 能辛‧能苦‧能咸‧能酸. 入地千歲不變 色靑白者佳 黃者傷人 赤者殺人. 一名硝石朴. 生益州有鹹水之陽 採無時. (畏麥句姜)

    芒硝. 味辛‧苦 大寒. 主治五臟積聚 久熱‧胃閉 除邪氣 破留血‧腹中淡實結搏 通經脈 利大小便及月水 破五淋 推陳致新. 生於朴硝. (石葦爲之使. 畏麥句姜)

    硝石. 味辛 大寒 無毒. 主治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 暴傷寒‧腹中大熱 止煩滿消渴 利小便及瘻蝕瘡. 天地至神之物 能化成十二種石. 生益州 及武都‧隴西‧西羌 採無時. (螢火爲之使 惡苦參‧苦菜 畏女菀)

  4. 《本草經集注》 芒硝. 味辛‧苦 大寒. 主治五臟積聚 久熱‧胃閉 除邪氣 破留血 腹中痰實結搏 通經脈 利大小便及月水 破五淋 推陳致新. 生於朴硝. (石葦爲之使 畏麥句姜)
    案《神農本經》無芒硝 只有硝石 名芒硝爾. 後名醫別載此說 其治與硝石正同 疑此即是硝石. 舊出寧州 黃白粒大 味極辛‧苦. 頃來寧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練作者 色全白 粒細 而味不甚烈. 此云生於朴硝 則作者亦好. 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 : 「無朴硝可用硝石 生山之陰 鹽之膽也. 取石脾與硝石 以水煮之 一斛得三斗 正白如雪 以水投中即消 故名硝石. 其味苦 無毒. 主消渴熱中 止煩滿 三月採於赤山. 朴硝者 亦生山之陰 有鹽鹹苦之水 則朴硝生於其陽. 其味苦無毒 其色黃白 主治熱‧腹中飽脹 養胃消穀 去邪氣 亦得水而消 其療與硝石小異. 」按如此說 是取芒硝合煮 更成爲眞硝石 但不知石脾復是何物? 本草乃有石脾‧石肺 人無識者 皇甫既是安定人 又明醫藥 或當詳. 練之以朴硝作芒硝者 但以暖湯淋朴硝 取汁淸澄煮之減半 出著木盆中 經宿即成 狀如白英石 皆六道也 作之忌雜人臨視. 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 絕柔白 而味猶是礬石爾. 孔氏解散方又云 : 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 如此 硝石猶是有汁也. 今仙家須之 能化他石 乃用於理第一. (《新修》二. 頁 《大觀》卷三 《政和》八六頁)
  5. 《新修本草》

    朴硝. 味苦‧辛 寒‧大寒 無毒. 主百病 除寒熱邪氣 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胃中食飲熱結 破留血‧閉絕 停痰痞滿 推陳致新. 能化七十二種石. 煉餌服之 輕身‧神仙. 煉之白如銀 能寒能熱 能滑能澀 能辛能苦 能咸能酸 入地千歲不變 色靑白者佳 黃者傷人 赤者殺人. 一名硝石朴. 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採無時. 畏麥句姜. 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 生山崖上 色多靑白 亦雜黑斑. 俗人擇取白軟者 以當硝石用之 當燒令汁沸出 狀如礬石也. 《仙經》惟云硝石能化他石. 今此亦云能化石 疑必相似 可試之. 〔謹案〕此物有二種 : 有縱理‧縵理 用之無別. 白軟者 朴硝苗也 虛軟少力 煉爲硝石 所得不多 以當硝石 功力大劣也.

    硝石. 味苦‧辛 寒‧大寒 無毒. 主五臟積熱‧胃脹閉 滌去蓄結飲食 推陳致新 除邪氣 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 止煩滿消渴 利小便及瘻蝕瘡. 練之如膏 久服輕身. 天地至神之物 能化成十二種石. 一名芒硝. 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採無時. 螢火爲之使 惡苦參‧苦菜 畏女菀. 療病亦與朴硝相似 《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 今無正識別此者. 頃來尋訪 猶云與朴硝同山 所以朴硝名硝石朴也 如此則非一種物. 先時有人得一種物 其色理與朴硝大同小異 胐胐如握鹽雪不冰 强燒之 紫靑煙起 仍成灰 不停沸如朴硝 云是眞硝石也. 此又云一名芒硝 今芒硝乃是練朴硝作之. 與后皇甫說同 並未得核研其驗 須試效 當更證記爾. 化硝石法 在三十六水方中. 隴西屬秦州 在長安西羌中. 今宕昌以此諸山有鹹土處皆有之. 〔謹案〕此即芒硝是也. 朴硝一名硝石朴 今練粗惡朴硝 淋取汁煎 練作芒硝 即是硝石. 《本經》一名芒硝 後人更出芒硝條 謬矣.

    芒硝. 味辛‧苦 大寒. 主五臟積聚 久熱‧胃閉 除邪氣 破留血 腹中痰實結搏 通經脈 利大小便及月水 破五淋 推陳致新. 生於朴硝. 石葦爲之使 畏麥句姜. 案《神農本經》無芒硝 只有硝石 名芒硝爾. 後名醫別載此說 其療與硝石正同 疑此即是硝石. 舊出寧州 黃白粒大 味極辛‧苦. 頃來寧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練作者 色全白 粒細 而味不甚烈. 此云生於朴硝 則作者亦好. 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 : 「無朴硝可用硝石 生山之陰 鹽之膽也. 取石脾與硝石 以水煮之 一斛得三斗 正白如雪 以水投中即消 故名硝石. 其味苦 無毒. 主消渴熱中 止煩滿 三月採於赤山. 朴硝者 亦生山之陰 有鹽鹹苦之水 則朴硝生於其陽. 其味苦無毒 其色黃白 主療熱 腹中飽脹 養胃消穀 去邪氣 亦得水而消 其療與硝石小異」. 按如此說 是取芒硝合煮 更成爲眞硝石 但不知石脾復是何物?本草乃有石脾‧石肺 人無識者 皇甫既是安定人 又明醫藥 或當詳. 練之以朴硝作芒硝者 但以暖湯淋朴硝 取汁淸澄煮之減半 出著木盆中 經宿即成 狀如白石英 皆六道也 作之忌雜人臨視. 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 絕柔白 而味猶是礬石爾. 孔氏解散方又云 : 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 如此 硝石猶是有汁也. 今仙家須之 能化他石 乃用於理第一. 〔謹案〕晉宋古方 多用硝石 少用芒硝 近代諸醫但用芒硝 鮮言硝石 豈古人昧於芒硝也. 《本經》云生於朴硝 朴硝一名硝石朴 硝石一名芒硝 理既明白 不合重出之.

  6. 《本草圖經》 朴硝. 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硝石 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芒硝生於朴硝 今南北皆有之 而以西川者爲佳. 舊說三物同種 初採得其苗 以水淋取汁 煎煉而成 乃朴硝也. 一名硝石朴 以硝石出於其中. 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 堅白如石者 乃硝石也 一名芒硝. 又取朴硝 以暖水淋汁 煉之減半 投於盆中 經宿而有細芒生 乃芒硝也. 雖一體異名 而修煉之法既殊 則主治之功別矣. 然《本經》各載所出 疑是二種. 而今醫‧方家所用 亦不復能究其所來 但以未煉成塊 微靑色者 爲朴硝. 煉成盆中上有芒者 爲芒硝 亦謂之盆硝. 其芒硝底澄凝者 爲硝石. 朴硝力緊 芒硝次之 硝石更緩 未知孰爲眞者. 又按蘇恭謂晉宋古方 多用硝石 少用芒硝. 近代諸醫 但用芒硝 鮮言硝石 是不然也. 張仲景傷寒方 : 承氣湯‧陷胸丸之類 皆用芒硝. 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溫病 亦多用芒硝 惟治食鱠胸膈中不化方 用朴硝. 云無朴硝者 以芒硝代皆可用也. 是晉宋以前 通用朴硝‧芒硝矣. 又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 大五飲丸用硝石. 亦云無硝石用芒硝. 是梁‧隋間 通用芒硝‧硝石矣. 以此言之 朴硝‧硝石爲精 芒硝爲粗. 故陶隱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云 : 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成爲眞硝石 然石脾無復識者. 又注礬石云 : 生者名馬齒礬 靑白色 已煉成絕白 蜀人以當硝石 是硝石當時已爲難得其眞矣. 故方書罕用 通以相代 若然今所用者 雖非眞識 而其功效既相代 若然今所用者 雖非眞識 而其功效既相近 亦可通用無疑矣. 其《本經》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 乃方俗冶煉之法有精粗 故須分別耳. 至如芎藭之與蘼蕪 大戟之與澤漆 俱是一物 《本經》亦各著州土者 蓋根與苗 土地各有所宜 非別是一物. 則朴硝‧硝石 別著所出 亦其義也 他同此比. 又有英硝者 亦出於朴硝 其狀若白石英 作四‧五稜 白色 瑩澈可愛 功用與芒硝頗同 但不能下利 力差小耳 亦謂之馬牙硝 蓋以類得名 近世用之最多. 又金石凌法 用馬牙硝‧芒硝‧朴硝‧硝石四種相參 次第下之. 詳此法出於唐世 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 又下有生硝條云 : 生茂州西山岩石間 其形塊大小不常 色靑白 鮮見用者. 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硝 彌更精好 或疑是此 乃云出於英硝 煉治之法未聞. 又南方醫人論硝或小異. 有著其說云 : 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 而無馬牙硝 諸家所注本草三種 竟無堅決. 或言芒硝‧硝石本是一物 不合重出. 又言煎煉朴硝 投於盆中 經宿乃有細芒 既如是 自當爲馬牙硝. 又云馬牙硝亦名英硝 自是一物 既以芒硝爲朴硝 所出不應更有英硝. 今諸硝之體各異 理亦易明 而至若此之惑也. 朴硝味苦而微咸 《本經》言苦 《名醫別錄》以爲辛 蓋誤謂硝石也. 出蜀部者瑩白如冰雪 內地者小黑 皆蘇脆易碎 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 熬之烊沸 亦可熔鑄. 以水合甘草‧豬膽煮之減半 投大盆中 又下凝水石屑 同漬一宿 則凝結如白石英者 芒硝也. 掃地霜煎煉而成 如解鹽而味辛苦 燒之成焰都盡 則硝石也. 能化金石 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 亦天地之神物也. 牙硝則芒硝是也. 又有生硝 不因煮煉而成 亦出蜀道 類朴硝而小堅也. 其論雖辯 然與古人所說殊別 亦未可全信也. 張仲景《傷寒論》療膀胱急 小腹滿 身盡黃 額上黑及足下熱 因作黑癉 大便必黑 腹臚脹滿如水狀 大便溏者 女勞得之 非水也. 腹滿者難療 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熬黃 礬石燒令汁盡 二物等之 合夾絹篩 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 日三 重衣復取微汗 病隨大小便去 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也. 大麥用無皮者. 《千金方》硝石用二分 礬石用一分. 劉禹錫《傳信方》 著石旻山人甘露飲療熱壅涼膈 上歐積滯. 蜀朴硝成末 每一大斤 用蜜 冬用十三兩 春‧夏‧秋用十二兩 先搗篩朴硝成末後 以白蜜和令勻 便入新靑竹筒 隨小大者一節 著藥得半筒以上即止 不得令滿 卻入炊甑中 令有藥處在飯內 其虛處出其上 不妨甑簞即得 候飯熟取出 承熱綿濾入一瓷缽中 以竹篦攪 勿停手 令至凝即藥成 收入閤中. 如熱月即於冷水中浸缽 然後攪. 每食後或欲臥時含一匙半匙 漸漸咽之. 如要通轉亦得.
  7. 《證類本草》

    硝石
    味苦‧辛 寒‧大寒 無毒. 主五臟積熱 胃脹閉 滌去蓄結飲食 推陳致新 除邪氣 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 暴傷寒‧腹中大熱 止煩懣‧消渴 利小便及瘻蝕瘡. 煉之如膏. 久服輕身. 天地至神之物 能化成十二種石. 一名芒硝. 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採無時. (火爲之使 惡苦參‧苦菜 畏女苑). 陶隱居云 : 療病亦與朴硝相似 《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 今無正識別此者. 頃來尋訪 猶云與朴硝同山 所以朴硝名硝石朴也 如此則非一種物. 先時有人得一種物 其色理與朴硝在大同小異 胐胐如握鹽雪不冰 强燒之 紫靑煙起 仍成灰 不停沸如朴硝 云是眞硝石也. 此又云一名芒硝 今芒硝乃是煉朴硝作之. 與后皇甫說同 並未得核研其驗 須試效 當更證記爾. 化硝石法 在三十六水方中. 隴西蜀秦州 在長安西羌中. 今宕昌以北諸山有鹹土處皆有之. 唐本注云 : 此即芒硝是也. 朴硝一名硝石朴 今煉粗惡朴硝 淋取汁煎 煉作芒硝 即是硝石. 《本經》一名芒硝 後人更出芒硝條 謬矣. 今注此即地霜也. 所在山澤 冬月地上有霜 掃取以水淋汁後 乃煎煉而成 蓋以能消化諸石 故名硝石. 非與朴硝‧芒硝同類 而有硝名也. 一名芒硝者. 以其初煎煉時有細芒 而狀若硝 故有芒硝之號 與後條芒硝全別. 舊經陶注引證多端 蓋不的識之故也. 今不取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 : 大黃爲使. 按 : 今硝石是煉朴硝 或地霜爲之 狀如釵腳 好者長五分以來 能化七十二種石爲水 故名硝石. 吳氏云 : 硝石 神農 : 苦. 扁鵲 : 甘. 藥性論云 : 硝石 君 惡曾靑 畏粥. 味鹹 有小毒. 主項下瘰癧 瀉 得根出破血. 一名芒硝. 燒之即成硝石矣. 主破積 散堅結. 一作苦硝. 甚治腹脹. 其硝石‧芒硝 多川原人制作 問之詳其理. 日華子云 : 硝石畏杏仁‧竹葉. 含之治喉閉 眞者火上伏法 用柳枝湯煎三周時 如湯減少即入熱者 伏火即止也.
    圖經文具朴硝條下.
    雷公云 : 凡使 先研如粉 以磁瓶子於五斤火中 煅令通赤 用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 分丸如小帝珠子許 待瓶子赤時投硝石於瓶子內 其硝石自然伏火 每四兩硝石 用雞腸菜‧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 盡爲度. 聖惠方 : 治眼赤痛. 用硝石研令極細 每夜臨臥 以銅箸取如黍米大 點目眥頭 至明旦 以鹽漿水洗之. 外臺秘要 : 療惡寒嗇嗇 似欲發背 或已生瘡腫. 癮疹起方 : 硝石三兩 以暖水一升和令硝 待冷 取故靑布揲三重 可似赤處方圓 濕布拓之 熱即換 頻易 立瘥. 靈苑方 : 治五種淋疾 勞淋‧血淋‧熱淋‧氣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 透格散 : 用硝石一兩 不夾泥土雪白者 生研爲細末. 每服二錢 諸淋各依湯使如後. 勞淋 勞倦虛損 小便不出 小腹急痛 葵子末煎湯下 通後 便須服補虛丸散. 血淋 小便不出時 下血‧疼痛‧滿急, 熱淋 小便熱 赤色 淋瀝不快 臍下急痛 並用冷水調下. 氣淋 小腹滿急 尿後常有餘瀝 木通煎湯下. 石淋 莖內痛 尿不能出 內引小腹膨脹急痛 尿下砂石 令人悶絕 將藥末先入銚子內 隔紙炒至紙焦爲度 再研令細 用溫水調下. 小便不通 小麥湯下. 卒患諸淋 並只以冷水調下. 並空心 先調使藥消散如水 即服之 更以湯送下. 服諸藥未效者 服此立愈. 陳藏器拾遺序 : 頭疼欲死 鼻內吹消末愈. 兵部手集服丹石人有熱瘡 疼不可忍方, 用紙環圍腫處 中心填硝石令滿 匙抄水淋之. 覺甚不熱疼 即止. 寶藏論 : 硝石 若草伏而斤兩不折 軟切金‧銀‧銅‧鐵硬物 立軟. 《史記·淳于意》 : 甾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 來召意 意往. 飲以莨菪藥一撮 以酒飲之 旋乳. 意復診其脈而脈躁 躁者有餘病 即飲以硝石一劑 出血如豆 比五‧六枚.

    芒硝
    味辛‧苦 大寒. 主五臟積聚 久熱‧胃閉 除邪氣 破留血 腹中痰實結搏 通經脈 利大小便及月水 破五淋 推陳致新. 生於朴硝. (石韋爲之使 惡麥句姜)
    陶隱居云 : 按《神農本經》無芒硝 只有硝石 名芒硝爾. 後名醫別載此說 其療與硝石正同 疑此即是硝石. 舊出寧州 黃白粒大 味極辛‧苦 頃來寧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 色全白 粒細 而味不甚烈. 此云生於朴硝 則作者亦好. 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 : 無朴硝可用硝石 生山之陰 鹽之膽也. 取石脾與硝石 以水煮之 一斛得三斗 正白如雪 以水投中即消 故名硝石. 其味苦 無毒. 主消渴熱中 止煩悶. 三月採於赤山. 朴硝者 亦生山之陰 有鹽鹹苦水 則朴硝生於其陽. 其味苦無毒 其色黃白 主療熱 腹中飽脹 養胃消穀 去邪氣 亦得水而消 其療與硝石小異. 按如此說 是取芒硝合煮 更成爲眞硝石 但不知石脾復是何物?本草乃有石脾‧石肺 人無識者 皇甫既是安定人 又明醫藥 或當詳. 煉之以朴硝作芒硝者 但以暖湯淋朴硝 取汁淸澄煮之減半 出著木盆中 經宿即成 狀如白石英 皆六道也. 作之忌雜人臨視. 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 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石爾. 孔氏解散方又云 : 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 如此 硝石猶是有汁也. 今仙家須之 能化他石 乃用於理第一. 唐本注云 : 晉宋古方 多用硝石 少用芒硝 近代諸醫但用芒硝 鮮言硝石 豈古人昧於芒硝也. 《本經》云 : 生於朴硝 朴硝一名硝石朴 硝石一名芒硝 理既明白 不合重出之. 今注 : 此即出於朴硝 以暖水淋朴硝 取汁煉之 令減半 投於盆中 經宿乃有細芒生 故謂之芒硝也. 又有英硝者 其狀若白石英 作四‧五稜 白色 瑩澈可愛. 主療與芒硝頗同 亦出於朴硝 其煎煉自別有法 亦呼爲馬牙硝. 唐注以此爲硝石同類 深爲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又一說 : 人若常煉石而服者 至歿塚中生懸石 名芒硝. 冷如雪 能殺火毒 與此不同. 舊注說朴硝‧硝石‧芒硝等 互有得失 乃云不合重有芒硝條也. 夫朴硝 一名硝石朴 即煉朴硝成硝石 明矣 故有硝石條焉. 又硝石 一名芒硝 即明芒硝 亦是煉朴硝而成也. 凡藥雖爲一體 蓋同出而異名 修煉之法既殊. 主治之功遂別矣. 藥性論云 : 芒硝 使. 味鹹 有小毒. 能通女子月閉 癥瘕 下瘰癧 黃疸病. 主墮胎 患漆瘡 汁敷之. 主時疾壅熱 能散惡血. 陳藏器云 : 石脾‧芒硝‧硝石並出於西戎鹵地 鹹水結成 所主亦以類相次.
    圖經云文具朴硝條下.
    雷公云 : 凡使 先以水飛過 用五重紙滴過去腳 於鐺中干之 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 芒硝是朴硝中煉出形似麥芒者 號曰芒硝. 聖惠方治伐指 用芒硝煎湯淋漬之. 千金方 : 療漆瘡方 : 用湯漬芒硝令濃 塗之 干即易之. 梅師方 : 治火丹毒 水調芒硝塗之. 又方 : 治一切疹 以水煮芒硝塗之. 又方治傷寒發豌豆瘡. 未成膿 研芒硝 用豬膽相和 塗瘡上 立效. 子母秘錄 : 小兒赤遊 行於體上 下至心即死 以芒硝納湯中 取濃汁以拭丹上. 百一方 : 療關膈大小便不通 脹滿欲死 兩‧三日則殺人. 芒硝三兩 紙裹三‧四重 炭火燒之 令內一升湯中盡服 當先飲湯一升已吐出 乃服之. 孫眞人食忌 : 主眼有翳 取芒硝一大兩 置銅器中急火上煉之 放冷後 以生絹細羅 點眼角中. 每夜欲臥時一度點 妙. 丹房鏡源 : 芒硝伏雌黃.

    朴硝. 味苦‧辛 寒‧大寒 無毒. 主百病 除寒熱邪氣 逐六府積聚 結固留癖 胃中食飲熱結 破留血‧閉絕 停痰痞滿 推陳致新 能化七十二種石. 煉餌服之 輕身‧神仙. 煉之白如銀 能寒能熱 能滑能澀 能辛能苦 能咸能酸 入地千歲不變. 色靑白者佳 黃者傷人 赤者殺人. 一名硝石朴. 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採無時. (畏麥句姜)
    陶隱居云 : 今出益州北部故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 生山崖上 色多靑白 亦雜黑斑. 俗人擇取白軟者 以當硝石用之 當燒令汁沸出 狀如礬石也. 《仙經》唯云 : 硝石能化他石. 今此亦云能化石 疑必相似 可試之. 唐本注云 : 此物有二種 有縱理‧縵理 用之無別. 白軟者 朴硝苗也 虛軟少力 煉爲硝石 所得不多 以當硝石 功力大劣也. 今注 : 今出益州 彼人採之 以水淋取汁 煎煉而成朴硝也. 一名硝石朴者. 硝即是本體之名, 石者 乃堅白之號, 樸者 即未化之義也. 以其芒硝‧英硝皆從此出 故爲硝石朴也. 其英硝 即今俗間謂之馬牙硝者 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 : 朴硝 君 味苦 咸 有小毒. 能治腹脹 大小便不通 女子月候不通. 日華子云 : 主通泄五臟百病及癥結 治天行熱疾 消腫毒及頭痛 排膿 潤毛髮. 凡入飲藥 先安於盞內 攪熱藥澆服.
    圖經曰 : 朴硝 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硝石 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芒硝 生於朴硝 今南北皆有之 而以西川者爲佳. 舊說三物同種 初採得其苗 以水淋取汁 煎煉而成 乃朴硝也 一名硝石朴. 以硝石出於其中. 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 堅白如石者 乃硝石也 一名芒硝. 又取朴硝 以暖水淋汁 煉之減半 投於盆中 經宿而有細芒生 乃芒硝也. 雖一體異名 而修煉之法既殊 則主治之功別矣. 然《本經》各載所出 疑是二種. 而今醫方家所用 亦不復能究其所來 但以未煉成塊 微靑色者 爲朴硝. 煉成盆中上有芒者 爲芒硝 亦謂之盆硝 其芒硝底澄凝者 爲硝石. 朴硝力緊 芒硝次之 硝石更緩 未知孰爲眞者. 又按 : 蘇恭謂晉宋古方 多用硝石 少用芒硝. 近代諸醫但用芒硝 鮮言硝石 是不然也. 張仲景《傷寒方》 : 承氣湯‧陷胸丸之類 皆用芒硝. 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溫病亦多用芒硝 唯治食膾胸膈中不化 方用朴硝. 云無朴硝者 以芒硝代皆可用也. 是晉宋以前 通用朴硝‧芒硝矣. 又《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 大五飲丸用硝石. 亦云無硝石用芒硝. 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 以此言之 朴硝‧硝石爲精 芒硝爲粗. 故陶隱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云 : 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 成爲眞硝石 然石脾無復識者. 又注礬石云 : 生者名馬齒礬 靑白色 已煉成絕白 蜀人以當硝石 是硝石當時已爲難得其眞矣. 故方書罕用 通以相代 若然今所用者 雖非眞識 而其功效既相近 亦可通用無疑矣. 其《本經》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 乃方俗治煉之法有精粗 故須分別耳. 至如芎藭之與蘼蕪 大戟之與澤漆 俱是一物 《本經》亦各著州土者 蓋根與苗 土地各有所宜 非別是一物. 則朴硝‧硝石 別著所出 亦其義也. 他同此比 又有英硝者 亦出於朴硝 其狀若白石英 作四‧五稜 白色瑩澈可愛 功用與芒硝頗同 但不能下利 力差小耳 亦謂之馬牙硝 蓋以類得名 近世用之最多. 又金石凌法 用馬牙硝‧芒硝‧朴硝‧硝石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詳此法出於唐世 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 又下有生硝條云 : 生茂州西山岩石間 其形塊大小不常 色靑白 鮮見用者. 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消 彌更精好 或疑是此 乃云出於英硝. 煉治之法未聞. 又南方醫人論消或小異. 有著說云 : 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 而無馬牙硝 諸家所注本草三種 竟無堅決 或言芒硝‧硝石本是一物 不合重出. 又言煎煉朴硝 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 既如是 自當爲馬牙硝. 又云馬牙硝亦名英硝 自是一物 既以芒硝爲朴硝 所出不應更有英硝. 今諸硝之體各異 理亦易明 而至若此之惑也. 朴硝味苦而微咸 《本經》言苦 《名醫別錄》以爲辛 蓋誤謂硝石也. 出蜀部者 瑩白如冰雪 內地者小黑 皆蘇脆易碎 風吹之則結霜 泯泯如粉 熬之烊沸 亦可熔鑄. 以水合甘草‧豬膽煮之減半 投大盆中 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 則凝結如白石英者 芒硝也. 掃地霜煎煉而成如解鹽 而味辛苦 燒之成焰都盡 則硝石也. 能化金石 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 亦天地之神物也. 牙消則芒硝是也. 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 亦出蜀道 類朴硝而小堅也. 其論雖辯 然與古人所說殊別 亦未可全信也. 張仲景《傷寒論》療膀胱急 小腹滿 身盡黃 額上黑及足下熱 因作黑癉 大便必黑 腹臚脹滿如水狀 大便溏者 女勞得之 非水也. 腹滿者難療 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熬黃 礬石燒令汁盡 二物等之 合夾絹篩 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 日三 重衣覆取微汗 病隨大小便去 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也. 大麥用無皮者. 《千金方》硝石用二分 礬石用一分. 劉禹錫《傳信方》 著石旻山人甘露飯 : 療熱壅‧涼膈上 嘔積滯. 蜀朴硝成末 每一大斤用蜜 冬用十三兩 春‧夏‧秋用十二兩 先搗篩朴硝成末後 以白蜜和令勻 便入新靑竹筒 隨小大者一節 著藥得半筒以上即止 不得令滿. 卻入炊甑中 令有藥處在飯內 其虛處出其上 不妨甑簞即得 候飯熟取出 承熱綿濾入一瓷缽中 竹蓖攪勿停手 令至凝即藥成 收入閤中. 如熱月即於冷水中浸缽 然後攪 每食後或欲臥時 含一匙‧半匙 漸漸咽之. 如要通轉亦得.

    聖惠方 : 治時氣頭痛不止. 用朴硝二兩 搗羅爲散 用生油調 塗於頂上. 又方 : 治乳石發動煩悶及諸風熱. 用朴硝煉成者半兩 細研如粉 每服以蜜水調下一錢匕. 日三‧四服. 外臺秘要 : 療喉痹神驗. 朴硝一兩 細細含咽汁 頃刻立瘥. 孫眞人食忌 : 主口瘡 取朴硝含之. 簡要濟眾 : 治小便不通 膀胱熱. 白花散 : 朴硝不以多少 研爲末 每服二錢匕 溫茴香酒調下 無時服.

    玄明粉
    味辛‧甘 性冷 無毒. 治心熱煩躁 並五臟宿滯‧癥結. 明目 退膈上虛熱 消腫毒. 此即朴硝煉成者. (新補見《藥性論》並日華子)
    仙經 : 以朴硝制伏爲玄明粉. 朴硝是太陰之精華 水之子也. 陰中有陽之藥. 太陰號曰玄明粉 內搜眾疾 功莫大焉. 治一切熱毒風 搜冷 痃癖氣脹滿 五勞七傷 骨蒸傳屍 頭痛煩熱 搜除惡疾 五臟秘澀 大小腸不通 三焦熱淋 疰忤疾 咳嗽嘔逆 口苦幹澀 咽喉閉塞 心‧肝‧脾‧肺臟胃積熱 驚悸 健忘 榮衛不調 中酒中膾 飲食過度 腰膝冷痛 手腳痠 久冷久熱 四肢壅塞 背膊拘急 眼昏目眩 久視無力 腸風痔病 血癖不調. 婦人產後 小兒疳氣 陰毒傷寒 表裡疫癘等疾 並悉治之. 此藥久服令人身輕耳明 駐顏延壽. 急解毒藥 補益 妙. 唐明皇帝聞說終南山有道士劉玄眞 服食此藥 遂詔而問曰 : 朕聞卿壽約三百歲 服食何藥 得住世間 充悅如此. 玄眞答曰 : 臣按《仙經》修煉朴硝 號玄明粉 只服此藥 遂無病長生. 其藥無滓 性溫 能除眾疾. 生餌尚能救急難性命 何況修煉長服. 益精壯氣 助陽證陰. 不拘丈夫婦人 幼稚襁褓 不問四時冷熱 即食後冷熱俱治. 一兩分爲十二服 但臨時酌量加減. 似覺壅熱 傷寒 頭痛鼻塞 四肢不舉 飲食不下 煩悶氣脹 不論晝夜急疾 要宣瀉求安 即看年紀高下 用藥一分或至半兩 酌量加減 用桃花湯下爲使 最上, 次用蔥湯下, 如未通宣 更以湯一碗或兩碗 投之即驗. 自然調補如常. 要微暢不秘澀 但長服之 稍稍得力 朝服暮服 應不搜刮人五臟 怡怡自泰. 其藥初服之時 每日空腹 酒飲茶湯任下三錢匕 食後良久更下三錢匕. 七日內常微瀉利黃黑水涎沫等 此是搜淘諸疾根本出去 勿用畏之. 七日後漸覺腹臟暖 消食下氣 唯忌食苦參或食諸魚‧藕菜. 飲食諸毒藥解法 用蔥白煎湯一茶碗 調玄明粉兩錢頓服之 其諸毒藥立瀉下. 若女人身懷六甲 長服安胎 誕孩子生日 無瘡腫疾病. 長服除故養新 氣血日安. 如有偶中毒物 取地膽一分 薺苨‧犀角各半兩 服之立解. 如長服 用大麻湯下爲使. 此藥偏暖水臟 女人服 補血脈 及治骨蒸五勞 驚悸健忘 熱毒風等 服之立愈. 令人悅澤 開關健脾 輕身延壽 駐精神 明目. 諸餘功效不可具載 有傳在太陰經中. 朴硝二斤 須是白淨者 以瓷爐一個疊實 卻以瓦一片蓋爐 用十斤炭火一煅 爐口不蓋 著炭一條 候沸定了 方蓋之 復以十五斤炭煅之. 放冷一伏時 提爐出藥 以紙攤在地上 盆蓋之一伏時 日曬取干. 入甘草二兩 生熟用 細搗羅爲末.

    馬牙硝
    味甘 大寒 無毒. 能除五臟積熱伏氣. 末篩點眼及點眼藥中用 甚去赤腫障翳澀淚痛. (新補 見《藥性論》並日華子)
    圖經文已具朴硝條中.
    經驗方 : 治食物過飽不消遂成痞鬲. 馬牙硝一兩 碎之 吳茱萸半升陳者 煎取茱萸濃汁投硝 乘熱服 良久未轉 更進一服 立愈. 竇群在常州 此方得效. 又方 : 退翳明目白龍散 : 馬牙硝光淨者 用厚紙裹令按實 安在懷內著肉處. 養一百二十日取出研如粉 入少龍腦同研細 不計年歲深遠 眼內生翳膜 漸漸昏暗 遠視不明 但瞳仁不破散並醫得 每點用藥末兩米許 點目中. 簡要濟眾 : 治小兒鵝口. 細研馬牙硝 於舌上摻之 日三‧五度. 姚和眾 : 治小兒重舌. 馬牙硝塗舌下 日三度. 太淸伏煉靈砂法 : 馬牙硝 陰極之精 能制伏陽精 消化火石之氣. 丹房鏡源 : 養丹砂 制硇砂.

    生硝
    味苦 大寒 無毒. 主風熱癲癇 小兒驚邪瘛瘲 風眩頭痛 肺壅 耳聾 口瘡 喉痹咽塞 牙頷腫痛 目赤熱痛 多眵淚. 生茂州西山岩石間. 其形塊大小不定 色靑白. 採無時. (惡麥句姜. 今附)

    圖經文附朴硝條下.

  8. 《本草衍義》
    朴硝
    是初採掃得 一煎而成者 未經再煉治 故曰朴硝. 其味酷澀 所以力堅急而不和 可以熟生牛馬皮 及治金銀有偽. 葛洪治食鱠不化 取此以蕩逐之. 臘月中出新瓦罐 滿注熱水 用朴硝二升 投湯中 攪散 掛北檐下 俟消滲出罐外 羽收之. 以人乳汁調半錢 掃一切風熱毒氣攻注目瞼外 及發於頭面‧四肢腫痛 應手神驗.

    芒硝
    經云 : 生於朴硝. 乃是朴硝以水淋汁 澄淸 再經熬煉減半 傾木盆中 經宿 遂結芒有廉稜者. 故其性和緩 古今多用以治傷寒.

    硝石
    是再煎煉時 已取訖芒硝凝結在下如石者. 精英既去 但余滓而已. 故功力亦緩 惟能發煙火. 《唐本》注 : 「蓋以能消化諸石 故名硝石」. 煎柳枝湯煮三周時 即伏火 湯耗 即又添柳枝湯.

  9. 《珍珠囊藥性賦》 功力有急緩 性本有溫涼 且如朴硝之性急 若煎作芒硝 性乃緩矣…. 朴硝開積聚 化停痰 煎作芒硝功卻緩. 硝石止煩躁 除熱毒 煉之須掃地邊霜. … 朴硝 味苦辛大寒無毒 生益州. 初採掃得 一煎而成 故曰朴硝. 再取朴硝淋汁煉之 有細芒者謂之芒硝 專治傷寒. … 硝石 味辛苦寒無毒 即掃地霜淋汁煉成者.
  10. 《湯液本草》
    朴硝. 氣寒 味苦辛. 《象》云 : 除寒熱邪氣 逐六腑積聚 結痼留癖 胃中食飲熱結. 去血閉 停痰痞滿. 消毒. 揉細 生用.

    盆硝 即芒硝. 氣寒 味鹹. 《心》云 : 去實熱. 《經》云 : 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此之謂也. 《珍》云 : 純陰 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本草》云 : 主五臟積聚 久熱胃閉. 除邪氣 破留血 腹中痰實結搏. 通經脈及月水 破五淋. 消腫毒 療天行熱病. 《藥性論》云 : 使. 味鹹. 有小毒. 通月閉癥瘕 下瘰癧 黃疸 主漆瘡 散惡血. 《聖惠方》云 : 治代指用芒硝煎湯 淋漬之 愈.

    硝石. 氣寒 味甘‧辛. 一作苦‧辛 大寒. 無毒. 又云 : 咸. 又云 : 甜 甜微緩於咸. 《液》云 : 硝石者硝之總名也. 但不經火者謂之生硝‧朴硝 經火者謂之盆硝‧芒硝. 古人用辛 今人用鹹. 辛能潤燥 咸能軟堅 其意皆是 老弱虛人可下者宜用. 若用此者 以玄明粉代之尤佳. 《本經》謂利小便而墮胎 傷寒妊娠可下者用此 兼以大黃引之 直入大腸 潤燥‧軟堅‧瀉熱 子母俱安. 《內經》云 : 有故無殞 亦無殞也. 此之謂歟. 以在下言之 則便溺俱陰, 以前後言之 則前氣後血, 以腎言之 總主大小便難. 溺澀秘結 俱爲水少. 《經》云 : 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佐以苦. 故以芒硝‧大黃 相須爲使也.

    玄明粉. 氣冷 味辛‧甘. 無毒. 《液》云 : 治心熱煩躁 五臟宿滯 癥瘕. 明目 逐膈上虛熱 消腫毒. 注中有治陰毒一句 非伏陽不可用. 若止用此除陰毒 殺人甚速. 牙硝條下 太淸煉靈砂補註 謂陰極之精 能化火石之毒. 《仙經》云 : 陰中有陽之物.

  11. 《本草發揮》
    硝石 味苦‧辛‧咸 大寒 有小毒. 主五臟積熱 胃脹閉 滌去蓄結飲食 推陳致新 止煩滿消渴 利大小便. 《藥性》云 : 破血破積 散堅結 治腹脹. 《日華》云 : 含之以治喉閉.
    海藏云 : 硝石 味鹹而辛 辛微緩於咸. 硝石者 硝之總名也. 但不經火者 謂之生硝‧朴硝, 經火者 謂之盆硝‧芒硝. 古人用辛 今人用鹹. 辛能潤燥 咸能軟堅 其意皆是. 老弱虛人不可下者 若欲用者 以玄明粉代之尤佳. 《本經》云 : 利小便而隕腸. 傷寒妊娠不可下者 用必兼以大黃引之 直入大腸 潤燥軟堅瀉熱 子母俱安. 《內經》云 : 有故無殞 亦無殞也. 此之謂歟. 以在下言之 則便溺俱陰, 以前後言之 則前氣後血, 以腎言之 則總主大小便難 溺澀秘結 俱爲水少. 經言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佐以苦辛 故用芒硝‧大黃相須爲使也.

    芒硝. 主五臟積熱 胃閉 除邪氣 破留血 腹中痰實. 通經脈 利大小便及月水 破五淋 推陳致新. 《藥性》云 : 下瘰癧黃疽 墮胎 治漆瘡. 以汁敷之. 成聊攝云 : 熱淫所勝 治以鹹寒. 芒硝之咸 以攻蘊熱. 又云 : 芒硝 一名硝石 以其咸能軟堅. 潔古云 : 芒硝性寒 味鹹. 氣薄味厚 沉而降陰也. 其用有三 : 去實熱一 去腸中垢二 堅積熱塊三也. 孕婦忌之. 又云 : 鹹寒純陰. 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丹溪云 : 治胞衣不下. 以童便調芒硝一二錢 熱服之 立下. 牛馬胞不下 亦可用之.

    朴硝. 主除寒熱邪氣 逐六腑積聚結固 留癖胃中 食飲熱結 留血閉絕 停疾痞滿 推陳致新 能化七十二種石. 《日華》云 : 主通泄五臟百病 及癥結‧天行熱疾 消腫毒. 丹溪云 : 硝屬陽金 而有水與火 主善消化驅逐. 而經言無毒 化七十二種石 不毒而能之乎?以之治病 則致其用 病退則已. 若玄明粉者 以其火煅而成 其性當溫 遂曰常服多服久服皆可 豈理也哉?

    玄明粉. 味辛‧甘 冷 無毒. 治心熱煩躁 並五臟宿滯癥結 明目 退膈上虛熱 消腫毒. 大陰 號云治一切熱毒風痃 症氣脹滿 口苦幹澀 咽喉閉塞 積熱 驚悸健忘 榮衛不調 中酒中鱠 飲食過度 四肢壅塞 腸風痔疾 血癖不消. 東垣云 : 玄明粉 大抵用此以代盆硝 佳. 海藏云 : 本草注云 : 治骨蒸五勞 驚悸熱毒風等 服之立愈. 正經云 : 味辛‧甘 性冷. 則治熱病明矣. 兼味辛又鹹 此能潤燥而軟堅也. 非大便燥結 脈滑有力而洪大者 不宜服. 卻言暖水臟 女子服之 補益血脈 有失用藥寒熱之本意. 經云 : 咸能勝血 豈能補血哉?又有治陰毒一句 其言尤錯矣. 若與硫黃‧附子及諸陽藥多寡相佐而行 則可以治陰中有伏陽者. 若的是陰毒 別無伏陽 殺人甚速. 《太淸伏煉法》云 : 硝能制伏陽 精解火石之毒 則不治陰耳 用者宜審也.

  12. 《本草約言》
    芒硝. 味苦‧辛‧咸 氣寒 有毒 陰也 降也. 除積熱 有峻泄之勇, 破宿血 有洗滌之功. 水煎朴硝傾水盆中 結芒者是. 朴硝開積聚而停痰可化 硝石止煩渴而熱毒皆通. 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芒硝之咸 以攻蘊熱. 丹溪云 : 治胞衣不下 以童便調芒硝一二錢 熱服之立下.

    玄明粉. 味辛‧甘 氣寒 無毒 陽中之陰 降也. 去胃中之實熱 蕩腸中之宿垢 其妙不可盡述. 大抵用此而代盆硝也. 盆硝即芒硝. 玄明粉乃朴硝煉成者. 玄明粉治實熱實火則宜 然性大寒 若治陰毒及陰症 殺人甚速. 此非伏陽不可也.

  13. 《本草蒙筌》

    芒硝. 味苦‧辛‧咸 氣寒. 降也 陰也. 無毒. 一云有毒. (丹溪云 : 《本經》言無毒 誤也. 能化七十二種石 不毒而能之乎)生益州山谷 有鹹水之陽. 初採其苗 淋水取汁. 一煎成滓 乃名朴硝. 色靑白者爲佳 兼黃赤者勿服. (黃者傷人 赤者殺人)諸石藥毒能化 六腑積聚堪驅. 潤燥糞推陳致新 消癰腫排膿散毒. 卻天行疫痢 破留血閉藏. 傷寒發狂 停痰作痞. 凡百實熱 悉可瀉除. 又善墮胎 孕婦忌用.  芒硝因再煎煉 傾入盆內結芒. 上有廉稜 名故改喚. 甚消痰癖 更通月經. 延發漆瘡可敷 難產子胞可下. 洗心肝明目 滌腸胃止疼. 經云 : 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佐以苦寒. 古方因之 每用大黃‧芒硝 相須而爲使也. 又稱英硝者 因形與白石英相同. 又曰馬牙硝者 因形與馬牙無異. 實即芒硝一種 無過因形異名. 《本經》各開 此則並附. 硝石在盆硝底結 燒之有火焰上騰. 由質堅凝 特稱石類. 所惡須記三藥 苦參苦菜曾靑. 總味辛能潤燥 咸能軟堅 苦能瀉火. 但力較前二硝略少緩爾. 仍兩品尤妙 亦朴硝製成. 冬天苧布袋滿盛 掛檐端質漸變白 此風化硝 取輕而不降 乃膏粱家易化頑痰捷方, 臘月蘿蔔水同煮 露天底味竟去咸 號玄明粉. 因陰中有陽 誠老弱人微驅虛熱妙劑. 臨服之際 惟忌苦參. (制玄明粉法 : 用朴硝十斤 水一桶 同入鍋內溶化. 掠去面上油膩 其水將細布並好紙滬去渣滓. 仍用蘿蔔十斤 冬瓜五斤 豆腐三斤 俱切厚片 同硝水入鍋內 煮沸六七次 撈去蘿蔔等物. 又掠去油膩 將細布好紙再濾過 務令渣滓去淨 然後放入瓦盆 置諸星月之下 自然生出硝芽片子. 取出放於棹面上 任其風乾. 將原水又煎沸一次 入瓦盆內 令其再生. 如是者數次 以水內無硝片爲度. 將前風乾硝芽 用泥裹罐子 裝盛按實 碎炭周圍不走火氣 如法煎煉 候水乾盡 仍聽罐內硝汁不響 復如法固封罐口 再加猛頂火 煅煉一晝夜 玄明粉成矣. 待冷取出 著淨地上 以新瓦盆一個覆之 以去火毒. 後研爲末 每斤加生熟甘草各一兩 和勻. 初服一袋 漸加二袋 四時服食 各有飲引. 春養肝 川芎黃耆芍藥湯下. 夏養心 茯苓湯下. 秋養肺 茯苓桔梗湯下. 冬養腎 肉蓯蓉烏頭湯下. 四季養脾 人參白朮湯下. 朴硝咸物也. 蘿蔔性溫 與冬瓜‧豆腐俱能奪鹹味 用之修制 使去其咸 故曰陰中藥也)
    (謨)按 : 七硝氣味相同 俱善消化驅逐. 但朴硝力緊 芒硝‧英硝‧馬牙硝力緩. 硝石‧風化硝‧玄明粉 緩而又緩也. 以之治病致用 病退即已. 《本經》載 : 能煉服補益 豈理也耶?若孕婦有可下證 用之必兼大黃引導 使之直入大腸 潤燥瀉熱 子母均安. 經曰 : 有故無殞. 亦無殞也. 此之謂歟.

  14. 삼투압성 하제의 일종으로 장내에서 마그네슘염이나 나트륨염의 높은 농도로 인해 몸에서 장 쪽으로 수분이 삼투되는 현상을 이용한다.
  15. 염류성 하제의 이상반응 및 주의사항은 여기를 참조
  16. 《雷公炮炙論》 芒硝是朴硝中煉出, 形似麥芒者, 號曰芒硝.

  17. 《本草綱目》 煎煉入盆 凝結在下 粗樸者爲朴硝 在上有芒者爲芒硝 有牙者爲馬牙硝.
  18. 《本草蒙筌》 朴硝力緊. 芒硝·英硝·馬牙硝力緩. 硝石·風化硝·玄明粉 緩而又緩也.
  19. 《本草徵要》 朴硝在下 最粗而濁. 芒硝在上 其質稍淸. 玄明粉再經煎煉 尤爲精粹.
  20. 《得配本草》 : 有小毒. 逐六腑積聚 散三焦火鬱. 治天行熱疾 除停痰痞滿 療傷寒發狂 利大小便 落死胎.  : 大寒. 盪滌三焦腸胃之實熱 消除胸膈壅淤之痰痞. 明粉: 冷. 去胃中實熱 蕩腸中宿垢 消腫破結 除痰積 洗目腫. 化硝: 溫. 升散三焦之火 消除心肺之痰 治小兒驚熱. 朴硝·芒硝·玄明粉, 皆通大腸之實結.
  21. 《本草求眞》 玄明粉: 專入腸胃 功用等於芒硝 皆有軟堅推陳致新之力 ··· 若佐甘草同投 則膈上熱痰 胃中實熱 腸中宿熱 又克見其治矣 兼洗眼目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