포라메디카닷넷

한약의 모든 것

메인상단(header advertising area)

唐白朮 (또는 중국백출, 腿白朮) :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백출(白朮) Atractylodis Rhizoma

※ 수강생에게 강의자료를 제공키 위해 임시로 올립니다. 강의요약 및 도판, 배합례 등은 나중에 보충 예정입니다.

【본초명《출전》】 白朮《神農本草經》

【생약명】 Atractylodis Rhizoma

① 唐白朮 (또는 중국백출, 腿白朮) :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② 關白朮 (또는 삽주백출, 和白朮) : Atractylodis Japonicae Rhizoma

【이명】 山薊 楊枹薊《爾雅》《本經》 山芥 天薊《吳普本草》 山薑《廣雅》 山精《神藥經》 冬白朮《別錄》

【약성가】 白朮甘溫健脾胃 止瀉除濕兼痰痞

【기원】

국화과(Asteraceae ; Compositae ; 菊花科)에 속한 여러해살이풀인 큰꽃삽주(白朮)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또는 삽주(關蒼朮) A. japonica Koidz. ex Kitam.의 根莖으로, 霜降부터 立冬 사이에 채취하여 莖葉과 泥土를 제거하고 曬乾한 후 다시 鬚根을 제거한 것

⊂ KP, JP, ChP, THP, DPRKP

※ ChP와 THP는 ‘큰꽃삽주(白朮)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만 기원으로 인정 → 국내에서는 ‘唐白朮’ 또는 ‘腿白朮’이라는 이름으로 유통됨.

※ DPRKP는 ‘삽주(關蒼朮) A. japonica Koidz. ex Kitam.’만 기원으로 인정 → 국내에서는 ‘關白朮’ 또는 ‘삽주백출’이라는 이름으로 유통됨.

 속씨식물군 (Angiosperms ; 被子植物)
    진정쌍떡잎식물군 (Eudicots ; 眞雙子葉植物)
      핵심진정쌍떡잎식물군(Core eudicots ; 核心眞雙子叶植物)
        국화군 (Asterids ; 菊花類植物)
          초롱꽃군 (Campanulids ; 桔梗類植物) – 진정국화군 II (Euasterids II ; 眞菊花二類植物)
            국화목(Asterales ; 菊目)
              국화과(Asteraceae ; Compositae ; 菊科)

큰꽃삽주(白朮)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 큰꽃삽주(白朮)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

 

삽주(關蒼朮)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ex Kitam.

[ 삽주(關蒼朮)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ex Kitam. ]

 

【유통】

1. 白朮 ⊂ 補氣藥

① 唐白朮 (또는 중국백출, 腿白朮)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② 關白朮 (또는 삽주백출, 和白朮)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ex Kitam.

2.  蒼朮 ⊂ 芳香化濕藥

① 茅蒼朮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② 北蒼朮 Atractylodes chinensis (Bunge) Koidz. 

③ 關蒼朮(또는 삽주창출)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ex Kitam. 

※ 과거 한반도에는 A. macrocephala가 없었기 때문에
A. japonica의 新生根莖(1~2년근, 無心)을 白朮로,
                       舊根莖(2~3년근, 有心)을 蒼朮로 나누어 사용해 왔음.

유통시장에서는 이를 구분하기 위하여 각각 삽주백출, 삽주창출로 부르고 있음.

※ 출류 한약재의 유전학 및 이화학적인 차이는 논문1을 참고.

【성상】

唐白朮 (또는 중국백출, 腿白朮)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 唐白朮 (또는 중국백출, 腿白朮)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

① 唐白朮 (또는 중국백출, 腿白朮) : … 중간에 갈색 環紋이 있으며 중심에 菊花紋과 갈색 小點, 빈틈이 있다. … .크고 견실하며 향기가 진하고, 단면이 황백색인 것이 좋다.

 

關白朮 (또는 삽주백출, 和白朮)  Atractylodis Japonicae Rhizoma

[ 關白朮 (또는 삽주백출, 和白朮)  Atractylodis Japonicae Rhizoma ]

② 關白朮 (또는 삽주백출, 和白朮) : 고르지 않는 덩어리로서(結節狀) 길이 3∼12㎝, 지름 1∼3㎝이다. 바깥면은 담회황색∼담황백색이고 군데군데 회갈색을 띠고 있다. … 꺾인 면은 섬유성이 적으며 평탄하고 황백색 혹은 담황갈색이며 裂隙과 油點이 있다. 특유한 냄새가 있고 맛은 약간 쓰다.

【산지】

唐白朮은 중국의 華東(浙江 安徽 江蘇), 華中(湖南 江西 湖北) 등에서 재배하며, 浙江産을 최상품으로 치며 이를 浙白朮이라 한다. 삽주는 한국과 중국의 東北(黑龍江 吉林 遼寧 만주), 華北(河北), 北部(內蒙古) 등에서 재배하고 있다.

【성분】

· 唐白朮 : α-/β-humulene, β-elemol, 3β-acetoxyatractylone, selina-4(14),7(11)-diene-8-one, eudesmol 등의 휘발성정유를 함유한다. Sesquiterpene lactone 성분으로는 atractylenolide I~Ⅳ, 8β-ethoxyatractylenolide II, biatractylolide, atractylenolactam 등이 함유되어 있다. 그 밖에 polyacetylene 화합물, scopoletin, fructose, inulin 및 아미노산을 함유한다.

 

【성미】 性溫 味苦甘     【귀경】 脾胃經

【효능】 健脾益氣 燥濕利水 止汗安胎 (補脾益胃燥濕 固表止汗)

【주치】 治脾虛食少 腹脹泄瀉 痰飮眩暈 水腫 自汗 胎動不安

【해설】

1. 健脾燥濕 : 甘溫補中 苦溫燥濕 入中焦 補益脾胃之要藥

→ 補氣작용은 비교적 약하나 溫燥의 성이 강하여 능히 脾陽을 補

① 健胃劑로서 脾胃를 强壯케 하는 要劑이며 脾虛로 인한 제반증상에 응용

② 整腸劑로서 寒濕으로 인한 慢性泄瀉에 補氣藥 및 溫裏藥과 배합하여 응용

③ 脾胃失運하여 발생한 水腫에 利水藥과 배합하여 응용

④ 痰飮停滯로 인한 眩暈에 化痰藥과 배합하여 응용

2. 固表止汗 : 健運脾氣 → 自化水濕 → 固肌表

① 表虛로 인한 自汗에 응용

3. 安胎 : 胎兒 → 脾胃失運 → 胎動不安 → 健脾 → 安胎

【포제】

① 生用:燥濕利水(蒼朮을 사용해도 가능)

      炒用:補氣健脾(補脾기능을 강화)

      炒焦:健脾止瀉(止瀉力을 강화)

② 米泔浸:潤燥와 補脾를 목적으로 燥性을 감약

    黃土炒:健脾(白朮 500g당 黃土 125g)

    麩炒:消脹(白朮 500g당 麩皮 185g정도)

【용량】

4~16g, 大劑는 30g

【금기】

性이 溫燥하여 多服하면 傷陰의 우려가 있으며 陰虛內熱 또는 津液虧耗燥渴의 경우에는 忌한다.

【배합례】 ※ 방제학 공통교재 목차에서 白朮을 포함하는 처방을 발췌하여 기재함.

人蔘 白茯苓 등을 配合하여 脾胃 강장을 목적으로 응용
삼령백출산 蔘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脾胃虛弱 飲食不進 多困少力 中滿痞噎 心忪氣喘 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噫. 此藥中和不熱 久服養氣育神 醒脾悅色 順正辟邪.
 : 蓮子肉去皮 薏苡仁 縮砂仁 桔梗炒令深黃色,各一斤 白扁豆薑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 白茯苓 人參去蘆 甘草 白朮 山藥各二斤.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棗湯調下. 小兒量歲數加減服.

cf. 가미삼령백출산 加味參苓白朮散《溫病條辨》 (本方甘淡微苦法 加則辛甘化陽 芳香悅脾 微辛以通 微苦以降也) 噤口痢 嘔惡不飢 積少痛緩 形衰脈弦 舌白不渴 加味參苓白朮散主之
: 人參二錢 白朮炒焦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扁豆炒二錢 薏仁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砂仁炒,七分 炮姜一錢 肉豆蔻一錢 炙甘草五分. 共為極細末 每服一錢五分 香粳米湯調服 日二次.

〔方論〕參苓白朮散原方 兼治脾胃 而以胃為主者也 其功但止土虛無邪之泄瀉而已. 此方則通宣三焦 提上焦 澀下焦 而以醒中焦為要者也. 參‧苓‧白朮加炙草 則成四君矣. 按四君以參‧苓為胃中通藥 胃者腑也 腑以通為補也, 白朮‧炙草 為脾經守藥 脾者臟也 臟以守為補也. 茯苓淡滲 下達膀胱 為通中之通, 人參甘苦 益肺胃之氣 為通中之守, 白朮苦能滲濕 為守中之通, 甘草純甘 不兼他味 又為守中之守也 合四君為脾胃為兩補之方. 加扁豆‧薏仁以補肺胃之體 炮姜以補脾腎之用, 桔梗從上焦開提清氣 砂仁‧肉蔻從下焦固澀濁氣 二物皆芳香能澀滑脫 而又能通下焦之鬱滯 兼醒脾陽也. 為末 取其留中也, 引以香粳米 亦以其芳香悅土 以胃所喜為補也 上下斡旋 無非冀胃氣漸醒 可以轉危為安也.

사군자탕 四君子湯 = 백출탕 白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榮衛氣虛 臟腑怯弱 心腹脹滿 全不思食 腸鳴泄瀉 嘔噦吐逆 大宜服之
: 人參去蘆 甘草 茯苓去皮 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通口服 不拘時 入鹽少許 白湯點亦得. 常服溫和脾胃 進益飲食 闢寒邪瘴霧氣.

cf. 가감사군자탕 加減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小兒吐瀉不止 不進乳食 常服調胃進食
: 白扁豆蒸熟,焙乾 藿香葉 甘草 黃耆去苗,各一兩 人參 茯苓去皮,焙 白朮各四兩.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入鹽點服 或用水七分盞 煎五分 溫服.

cf. 육군자탕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 (局方) 治痰挾氣虛發𩚚.
: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上細切 作一服 加大棗二枚 生薑三片 新汲水煎服.

보중익기탕 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飲食勞倦論 … [방제학공통교재 : 補中益氣 升陽擧陷. 治脾不昇淸(頭暈目眩 視物昏瞀 耳鳴耳聾 少氣懶言 語聲低微 面色萎黃 納差便溏 舌淡脈弱) 氣虛發熱(發熱 自汗出 渴喜熱湯 少氣懶言 肢體倦怠乏力 舌淡苔白 脈虛軟無力), 中氣下陷(脫肛 子宮下垂 胃下垂 久瀉久痢) ]
: 黃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參去蘆 升麻 柴胡 橘皮 當歸身酒洗 白朮以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 都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柤 早飯後溫服. 如傷之重者 二服而愈 量輕重治之

승양익위탕 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 肺之脾胃虛方 …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時值秋燥令行 濕熱少退 體重節痛 口乾舌乾 飲食無味 大便不調 小便頻數 不欲食 食不消, 兼見肺病 灑淅惡寒 慘慘不樂 面色惡而不和 乃陽氣不伸故也. 當升陽益氣 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 黃耆二兩 半夏洗 此一味脈澀者用 人參去蘆 甘草炙 以上各一兩 獨活 防風以秋旺 故以辛溫瀉之 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反補肺 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 故因時而補 易為力也. 羌活以上各五錢 橘皮四錢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澤瀉不淋勿用 白朮以上各三錢 黃連一錢. 上㕮咀 每服秤三錢 水三盞 生薑五片二枚 煎至一盞 去渣 溫服 早飯後. 或加至五錢. 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 是不宜利小便 當少去茯苓‧澤瀉. 若喜食 一二日不可飽食 恐胃再傷 以藥力尚少 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 須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 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 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 而助邪氣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體 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 慎勿太勞役 使氣復傷 若脾胃得安靜尤佳. 若胃氣稍強 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 經云:「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者也.

인삼양영탕 人參養榮湯 = 양영탕 養榮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治五疸腳弱 心忪口淡 耳響微寒 發熱氣急 小便白濁. 當作虛勞治之. … 治積勞虛損 四肢沉滯 骨肉痠疼 吸吸少氣 行動喘咳 小便拘急 腰背強痛 心虛驚悸 咽乾唇燥 飲食無味 陰陽衰弱 悲憂慘慼 多臥少起 久者積年 急者百日 漸至瘦削 五臟氣竭 難可振復. 又治肺與大腸俱虛 咳嗽下利 喘乏少氣 嘔吐痰涎.
: 黃耆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橘皮 白朮 人參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黃 五味子 茯苓各三分 遠志去心炒 半兩.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 姜三片 棗二個 煎至七分 去滓 空腹服. 便精遺泄 加龍骨一兩, 咳嗽 加阿膠甚妙.

계지인삼탕 桂枝人參湯《傷寒論(桂林本)》 太陽病 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鞕 表裏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 胸痹 心中痞 留氣結在胸 胸滿 脇下逆搶心者 枳實薤白桂枝厚朴栝蔞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亦主之.
: 桂枝四兩 甘草四兩炙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右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四味 取五升 納桂枝 更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再服 夜一服.

팔진산 八珍散 = 팔물탕 八物湯 = 팔진탕 八珍湯《瑞竹堂經驗方》 治月水不調 臍腹㽲痛 全不思食 臟腑怯弱 泄瀉 小腹堅痛 時作寒熱 此藥調暢榮衛 滋養氣血 能補虛損.
: 當歸去蘆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人參去蘆 甘草 茯苓去皮 白朮以上各一兩. 上爲㕮咀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一枚 煎至七分 去滓 不拘時候 通口服.

십전산 十全散 = 십전대보탕 十全大補湯《傳信適用方》 補諸虛不足 養榮衛 三焦五臟六腑沖和淸快.
: 人參去蘆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黃耆 大芎 乾熟地黃 當歸去蘆尾去皮 甘草炒 各等分. 上㕮咀 每服三錢三片二個 擘破 水一盞半 煎八分 不拘時候 去滓溫服.

포대환 布袋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驅蛔消疳 補養脾氣. 治小兒疳疾 體熱面黃 肢瘦腹大 發焦目暗
: 夜明砂煉淨 蕪荑炒,去皮 使君子肥白者,微炒去皮 各二兩 白茯苓去皮 白朮無油者去皮 人蔘去蘆 甘草 蘆薈硏細 各半兩. 上為細末 湯浸蒸餅和丸 如彈子大. 每服1丸 以生絹袋盛之, 次用精豬肉60克 同藥一處煮 候肉熟爛 去袋 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

 

 지출환 易水張先生2枳朮丸《內外傷辨惑論》 治痞 消食 強胃.
: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黃色 去穰 一兩. 上同為極細末 荷葉裹燒飯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多用白湯下 無時. 白朮者 本意不取其食速化 但令人胃氣強實 不復傷也.

 지실도체환 枳實導滯丸 = 도기지실환 導氣枳實丸《內外傷辨惑論》 治傷濕熱之物 不得施化 而作痞滿 悶亂不安.
: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去穰 神麯炒 以上各五錢 茯苓去皮 黃芩去腐 黃連揀淨 白朮以上各三錢 澤瀉二錢. 上件為細末 湯浸蒸餅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 溫水送下 食遠 量虛實加減服之.

cf. 지실도체탕 枳實導滯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下滯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
: 小枳實二錢 生錦紋錢半酒洗 淨楂肉三錢 尖檳榔錢半 薄川朴錢半 小川連六分 六和曲三錢 靑連翹錢半 老紫草三錢 細木通八分 生甘草五分

【秀按】凡治溫病熱症 往往急於淸火 而忽於裡滯. 不知胃主肌肉 胃不宣化 肌肉無自而鬆 即極力涼解 反成冰伏. 此方用小承氣合連檳爲君 苦降辛通 善導里滯, 臣以楂‧曲疏中 翹‧紫宣上 木通導下, 佐以甘草和藥. 開者開 降者降 不透發而自透發. 每見大便下後 而疹癍齊發者以此. 此爲消積下滯 三焦並治之良方.

 중만분소탕 中滿分消湯《蘭室秘藏》 治中滿寒脹 寒疝 大小便不通 陰躁 足不收 四肢厥逆 食入反出 下虛中滿 腹中寒 心下痞 下焦躁 寒沉厥 奔豚不收
: 川烏 澤瀉 黃連 人參 青皮 當歸 生薑 麻黃 柴胡 乾薑 蓽澄茄各二分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黃耆 吳茱萸 厚朴 草豆蔻仁 黃柏各五分. 上銼如麻豆大 都作一服水二大盞 煎至一盞 食前熱服 忌房室酒濕面生冷及油膩等物.

cf. 중만분소환 中滿分消丸《丹溪心法》 治中滿鼓脹 水氣脹大熱脹 並皆治之.
: 黃芩 枳實 半夏 黃連炒各五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甘草 豬苓各一錢 厚朴制一兩 茯苓 砂仁各二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知母四錢 乾生薑二錢. 上為末 水浸蒸餅 丸如梧子大 每服百丸 焙熱 白湯下 食後 寒因熱用 故焙服之.

실소환 失笑丸 = 지실소비환 枳實消痞丸《蘭室秘藏》 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飲食
: 乾生薑一錢 炙甘草 麥糵面 白茯苓 白朮各二錢 半夏 人參各三錢 厚朴四錢炙 枳實 黃連各三錢. 上為細末 湯浸 𩚫餅為丸 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白湯下 食遠服.

건비환 健脾丸《證治準繩·類方》 治一應脾胃不和 飲食勞倦.
: 白朮白者 二兩半 炒 木香另研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七錢半 白茯苓去皮 二兩 人參一兩五錢 神麯 陳皮 砂仁 麥芽 取面 山藥 肉豆蔻麵裹煨熟 紙包捶去油. 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 蒸餅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下午各一次 陳米湯下.

 

茯苓 桂 등을 配合하여 寒飮으로 인한 泄瀉에 응용
복령계지백출감초탕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 영계출감탕 苓桂朮甘湯《傷寒論(康平本)》 傷寒若吐若下後 心下逆滿 氣上衝胸 起則頭眩 脈沈緊 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 茯苓四兩 桂枝去皮,三兩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계령감로산 桂苓甘露散= 계령백출산 桂苓白朮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治傷寒‧中暑‧胃風‧飲食 中外一切所傷傳受 濕熱內甚 頭痛口乾 吐瀉煩渴 小便赤澀 大便急痛 濕熱霍亂吐下 腹滿痛悶 及小兒吐瀉驚風.
: 茯苓一兩 去皮 甘草二兩 炙 白朮半兩 澤瀉一兩半兩 去皮 石膏二兩 寒水石二兩 滑石四兩 豬苓半兩. 上為末 每服三錢 溫湯調下 新水亦得 生薑湯尤良. 小兒每服一錢 同上法. (一方甘草一兩半). 此藥下神金丸 止瀉利 無不驗也 並解內外諸邪所傷 濕熱.

곽향정기산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傷寒頭疼 憎寒壯熱 上喘咳嗽 五勞七傷 八般風痰 五般膈氣 心腹冷痛 反胃嘔惡 氣瀉霍亂 臟腑虛鳴 山嵐瘴瘧 遍身虛腫, 婦人產前‧產後 血氣刺痛, 小兒疳傷 並宜治之.
: 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 各一兩 半夏 白朮 陳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 薑汁炙 苦梗各二兩 藿香去土 三兩 甘草炙 二兩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姜錢三片 棗一枚 同煎至七分 熱服. 如欲出汗 衣被蓋 再煎並服.

통사요방 痛瀉要方3《丹溪心法》 治痛泄
: 炒白朮三兩 炒芍藥二兩 炒陳皮兩半 防風一兩. 久瀉 加升麻六錢. 上銼 分八帖 水煎或丸服.

오령산 五苓散《傷寒論(桂林本)》 太陽病 發汗後 大汗出 胃中乾 煩躁不得眠 欲得飲水 少少與之 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 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白朮十八銖. 右五味 搗為散 以白飲和服方寸匙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갈화해정탕 葛花解酲湯《脾胃論》 治飲酒太過 嘔吐痰逆 心神煩亂 胸膈痞塞 手足戰搖 飲食減少 小便不利.
: 蓮花青皮去穰 三分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 人參去蘆 豬苓去黑皮 白茯苓以上各一錢五分 神麯炒黃色 澤瀉 乾生薑 白朮以上各二錢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以上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 秤 和勻. 每服三錢匕 白湯調下. 但得微汗 酒病去矣. 此蓋不得已而用之 豈可恃賴日日飲酒 此方氣味辛辣 偶因酒病服之 則不損元氣 何者? 敵酒病也.

 

청비탕 淸脾湯 = 청비음 脾飮《嚴氏濟生方》 治癉瘧 脈來弦數 但熱不寒 或熱多寒少 膈滿能食 口苦舌乾 心煩渴水 小便黃赤 大腑不利.
: 靑皮去白 厚朴薑製 炒 白朮 草果仁 柴胡去蘆 茯苓去皮 半夏湯泡七次 黃芩 甘草炙 各等分. 上㕮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姜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 不拘時候.

반하백출천마탕 半夏白朮天麻湯《脾胃論》 此頭痛苦甚 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 非半夏不能療. 眼黑頭旋 風虛內作 非天麻不能除, 其苗為定風草 獨不為風所動也. 黃耆甘溫 瀉火補元氣, 人參甘溫 瀉火補中益氣, 二術俱苦甘溫 除濕補中益氣, 澤 苓利小便導濕, 橘皮苦溫 益氣調中升陽, 曲消食 蕩胃中滯氣, 大麥糵面寬中助胃氣, 乾薑辛熱 以滌中寒, 黃柏苦大寒 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戊申有一貧士 七月中病脾胃虛弱 氣促憔悴 因與人參芍藥湯.
: 黃柏二分 乾薑三分 天麻 蒼朮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以上各五分 白朮炒曲以上各一錢 半夏湯洗七次 大麥糵面 橘皮以上各一錢五分. 上件㕮咀. 每服半兩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渣 帶熱服 食前.

cf. 반하백출천마탕 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 痰厥頭痛者 胸膈多痰 動則眩暈 …
: 半夏一錢五分 白朮 天麻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生薑二片 大棗三個 蔓荊子一錢. 虛者 加人參. 水煎服.

담음환 痰飮丸《陜西新醫藥》 溫肺散寒, 理氣化痰. 治寒痰咳嗽 痰多稀薄 氣促 多因感寒加重 舌苔白
: 蒼朮 白朮 蘿葍子 各 90 g 肉桂 30 g 乾薑 30 g 附片 甘草 白芥子 各 45 g 蘇子 60 g. 위의 약을 분말로 갈아서 물을 넣고 丸으로 빚어서 매번 6 g을 복용하는데, 하루 2회 복용한다.

 

人蔘 乾薑 등을 配合하여 整腸劑로서 慢性泄瀉에 응용
이중탕 理中湯《傷寒論(桂林本)》 濕氣在內 與脾相搏 發為中滿 胃寒相將 變為泄瀉 中滿宜白朮茯苓厚朴湯 泄瀉宜理中湯 … 寒病 腹滿腸鳴 食不化 飧泄 甚則足痿不收 脈遲而濇 此寒邪乘脾也 理中湯主之 … 夫病人腹痛繞臍 此為陽明風冷 穀氣不行 若反下之 其氣必衝 若不衝者 心下則痞 當溫之 宜理中湯 … 霍亂嘔吐下利 無寒熱 脈濡弱者 理中湯主之 … 腹中脹滿而痛 時時上下 痛氣上則吐 痛氣下則利 脈濡而濇者 理中湯主之 … 霍亂證 有虛實 因其人本有虛實 證隨本變故也 虛者脈濡而弱 宜理中湯 …
: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白朮三兩. 右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진무탕 眞武湯 = 현무탕 玄武湯 《傷寒論(康平本)》 大陽病發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熱 心下悸 頭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 玄武湯主之. … 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沈重疼痛 自下利〘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也. 〙 其人或欬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 玄武湯主之.
: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朮二兩 生姜切,三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若欬者 加五味子半升 細辛一兩 乾薑一兩.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若下利者 去芍藥 加乾薑二兩. 若嘔者 去附子 加生姜 足前為半斤.

부자탕 附子湯《傷寒論(康平本)》 少陰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惡寒者 附子湯主之 … 少陰病 身體痛 手足寒 骨節痛 脈沈者 附子湯主之.
: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一升 日三服.

황토탕 黃土湯《金匱要略》 下血 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黃土湯主之 …  亦主吐血衄血.
: 甘草 乾地黃 白朮 附子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右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溫二服.

실비산 實脾散《嚴氏濟生方》 治陰水 先實脾土.
: 厚朴去皮 薑製 炒 白朮 木瓜去瓤 木香不見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 去皮臍 白茯苓去皮 乾薑炮 各一兩 甘草炙 半兩. 上㕮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 棗子一枚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 不拘時候.

 

麻黃을 配合하여 風濕病으로 인한 肢體疼痛에 응용
마황가출탕 麻黃加朮湯《金匱要略》 濕家身煩疼 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右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계지작약지모탕 桂枝芍藥知母湯 = 계작지모탕 桂芍知母湯《金匱要略》 諸肢節疼痛 身體魁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 炮. 右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감초건강영출탕 甘草乾薑苓朮湯 = 감초건강복령백출탕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金匱要略》 腎著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一作表裏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甘薑苓朮湯主之
: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腰中即溫.

방기황기탕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風濕 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湯主之.
: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 炒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 去蘆. 右銼麻豆大 每抄五錢匕 生薑四片 大棗一枚 水盞半 煎八分 去滓 溫服 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 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冰 後坐被上 又以一被繞腰以下 溫令微汗 差.

병거단 並祛丹4《辨證奇聞》 遍身骨痛 … 背腰膝足脛皆痛 飲食知味 不能起床 即起 疼痛不耐 必須捶敲按摩 否則其痛串走 在骨節空隙處作苦不可忍. 人謂痛風 然痛風多感風濕 感風濕多入骨髓. 風濕入經絡易去 入骨髓難祛. 以骨髓屬腎 腎有補無泄 祛風濕則傷腎 腎傷則邪欺正弱 深居久住. 然腎無泄 胃與大腸未嘗不可瀉. 泄胃大腸風濕 風濕自去. 蓋胃乃腎關 大腸 腎戶也.
: 黃耆 玄參一兩 白朮 茯苓五錢 甘菊三錢 炙草一錢 羌 防五分. 三劑全愈. 後用八味地黃丸調理. 論理不治腎 治胃與大腸風濕. 風宜乾葛 濕宜豬苓. 有風濕必化為火 宜石膏知母. 然邪在骨髓 必用氣分之劑提出 在氣分後 微寒輕散和解之 則邪易化. 邪即出 後補腎 真水火足 邪不再侵.

대강활탕 大羌活湯《醫學正傳》 治風濕相搏 肢節疼痛.
: 羌活 升麻各一錢 獨活七分 蒼朮 防己 葳靈仙 川歸 白朮 茯苓 澤瀉各五分. 上細切 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渣空心溫服.

대진교탕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 內無便溺之阻格. 知血弱不能養筋. 故手足不能運動. 舌強不能言語. 宜養血而筋自榮  大秦艽湯 主之.
: 秦艽三兩 甘草二兩 川芎二兩 當歸二兩 白芍藥二兩 細辛半兩 川羌活 防風 黃芩各一兩 石膏二兩 吳白芷一兩 白朮一兩 生地黃一兩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一兩 川獨活二兩. 上十六味剉 每服一兩 水煎去渣 溫服無時. 如遇天陰 加生薑煎七八片. 如心下痞 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당귀염통탕 當歸拈痛湯≪醫學啓源≫ 治濕熱為病 肢節煩痛 肩背沉重 胸膈不利 遍身疼 下注於脛 腫痛不可忍.
: 羌活半兩 防風三錢 升麻一錢 葛根二錢 白朮一錢 蒼朮三錢 當歸身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五錢 苦參酒浸二錢 黃芩一錢炒 知母三錢酒洗 茵陳五錢酒炒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一兩 水二盞半 先以水拌濕 候少時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待少時 美膳壓之.

 

防風 黃耆 등을 配合하여 表虛로 인한 自汗을 치료한다
옥병풍산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治自汗
:   防風 黃芪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每服三錢 水一鍾半 薑三片 煎服.

탁리소독음 托裡消毒飲《萬病回春》 治一切癰疽六七日未消者. 服此藥 瘡未成即消 已成即潰 能壯氣血 固脾胃 使毒瓦斯不能內攻 使毒膿易潰 肌肉易生. 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藥 恐毒未盡反潰爛難愈.
: 金銀花三錢 黃芪蜜水炒 天花粉各二錢 防風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芷 厚朴薑汁炒 桔梗 穿山甲炒成珠 皂角刺炒各一錢 陳皮三錢. 上銼一劑 酒水各一盞煎服. 瘡在上 食後服, 在下 空心服. 後用水煎服.

보원대성탕 保元大成湯《外科正宗》 治潰瘍元氣素虛 精神怯弱 或膿水出多 神無所主 以致睡臥昏倦 六脈虛細 足冷身涼 便溏或秘 胸膈或寬不寬 舌雖潤而少津 口雖食而無味 脈弦不緊 肉色微紅 總由不足 大補堪題.
: 人參 白朮 黃耆蜜水拌炒 各二錢 茯苓 白芍 陳皮 歸身 甘草 附子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一錢 木香 砂仁各五分. 水二鍾 煨姜三片去皮 大棗三枚 煎八分 食遠服. 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紅為度. 上數症乃元氣虛脫 已欲變壞之病 非此不回也.

 

귀비탕 歸脾湯《正體類要》 治跌撲等症 氣血損傷 或思慮傷脾 血虛火動 寤而不寐 或心脾作痛 怠惰嗜臥 怔忡驚悸 自汗盜汗 大便不調 或血上下妄行 其功甚捷
: 白朮 當歸 白茯苓 黃耆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人參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柴胡 山梔 加味歸脾湯.

소요산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血虛勞倦 五心煩熱 肢體疼痛 頭目昏重 心忪頰赤 口燥咽乾 發熱盜汗 減食嗜臥 及血熱相搏 月水不調 臍腹脹痛 寒熱如瘧. 又療室女血弱陰虛 榮衛不和 痰嗽潮熱 肌體羸瘦 漸成骨蒸.
: 甘草微炙赤 半兩 當歸去苗 銼 微炒 茯苓去皮 白者 芍藥 白朮 柴胡去苗 各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二錢 水一大盞 燒生薑一塊切破 薄荷少許 同煎至七分 去渣熱服 不拘時候.

태산반석산 泰山磐石散 = 太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 治婦人氣血兩虛 身體素弱 或肥而不實 或瘦而血熱 或脾胃少食 四肢倦息 素有墜胎之患. 此方平和 兼補氣血. 脾胃覺有熱者 倍加黃芩 少用砂仁, 覺胃弱者 多加砂仁 少用黃芩. 更宜戒欲惱 遠酒酸辛熱之味 永保無墮.
: 人參 黃耆各二錢 白朮 炙甘草五分 當歸一錢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八分 續斷一錢 糯米一操 黃芩一錢 砂仁五分. 上水鍾半 煎七分 食遠服. 但覺有孕 三五日常用一服 四月之後方無慮也.

당귀작약산 當歸芍藥散=當歸芍藥湯·當歸茯苓散《金匱》卷下. 婦人懷妊 腹中疠痛(養血調肝 健脾利濕. 治婦人妊娠或經期 肝脾兩虛 腹中拘急 綿綿作痛 頭暈心悸 或下肢浮腫 小便不利 舌質淡·苔白膩者)
: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藭三兩. 右六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匙 溫酒和 日三服.

완대탕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夫白帶 乃濕盛而火衰 肝鬱而氣弱 則脾土受傷 濕土之氣下陷 是以脾精不守 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 反變成白滑之物 由陰門直下 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 稍佐以舒肝之品 使風木不閉塞於地中 則地氣自升騰於天上 脾氣健而濕氣消 自無白帶之患矣. 方用完帶湯.
: 白朮一兩,土炒 山藥一兩,炒 人參二錢 白芍五錢,炒 車前子三錢,酒炒 蒼朮三錢,製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水煎服. 二劑輕 四劑止 六劑則白帶全愈. 此方脾‧胃‧肝 三經同治之法 寓補於散之中 寄消於升之內 開提肝木之氣 則肝血不燥 何至下克脾土, 補益脾土之元 則脾氣不濕 何難分消水氣. 至於補脾而兼以補胃者 由裡以及表也. 脾非胃氣之強 則脾之弱不能旺 是補胃正所以補脾耳.


일러두기

· 기원의 학명은 정명을 기준으로 기술하였으며, 생약명도 이에 맞추어 기재하였습니다.
· 국내외 공정서에 지표성분의 규정이 있을 경우에만 해당 성분을 다른 색깔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상세 기준은 공정서 또는 당 사이트의 한약성분정보 참조).
· 누락된 부분이 있을 수 있습니다. 상세한 해설은 위의 교재를 참조하시길 바랍니다.
·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에 수재된 처방은 번호를 붉은 색으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 배합례의 처방에는 전문한의약품이 다수 포함되어 있으므로 무자격자가 임의로 사용할 수 없습니다.

  이상은 아래의 교재 해당 부분을 편집자의 의도에 맞추어 수정하여 요약 기술하고, 현지답사에서 확보한 사진 자료 및 해당 본초가 사용된 방제, 강의 요약 등을 추가한 것입니다. 본초학각론 강의자료(우석대, 부산대, 원광대)의 오류를 교정하고 보충하기 위해 여기에 게시합니다.

1: 전국한의과대학본초학공동교재편찬위원회. 本草學. 서울:영림사. 2020:572-4.
2: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우석. 2013:1212-4.
3: 신민교. 정화임상본초학. 서울:영림사. 2010:172-3.


 




각주

  1. JH Kim, EJ Doh, GS Lee. Evaluation of Medicinal Categorization of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by Us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ing Analysis and HPLC Fingerprinting Combined with Statistical Tool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ume 2016, Article ID 2926819, 12 pages. http://dx.doi.org/10.1155/2016/2926819
  2. 張潔古
  3. 《丹溪心法》에는 처방명이 없음. 《醫學正傳》에는 ‘痛泄要方’이라고 수재되었으며, 후대의 吳昆이 《醫方考》에서 ‘痛瀉要方’으로 改名함.
  4. 《辨證奇聞》에 수재된 처방은 1일 분량이며 1錢은 약 3g으로 추정함. 이 ‘並祛丹’을 예로 든다면 국내에서의 1제(10~15일분)는 黃耆 玄參 각300g 唐白朮 白茯苓 각150g 菊花 90g 甘草炒 30g 蠶羌活 關防風 각 15g이 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