진피(陳皮) Citri Unshiu Pericarpium Maturum
※ 수강생에게 강의자료를 제공키 위해 임시로 올립니다. 강의요약 및 도판, 배합례 등은 나중에 보충 예정입니다.
【본초명《출전》】 陳皮 《神農本草經》
【생약명】 Citri Unshiu Pericarpium Maturum
※ 약용부위를 정확히 표현한 생약명은 ‘ Citri Unshiu Exocarpium et Mesocarpium Maturum’임.
【이명】
橘皮《本經》 貴老(侯宁極《藥譜》) 黃橘皮《鷄峰普濟方》 紅皮《湯液本草》 橘子皮《滇南本草》 廣橘皮《得宜本草》
【약성가】
陳皮甘溫順氣功 和脾留白痰取紅
【기원】
운향과(Rutaceae ; 芸香科)에 속한 늘푸른큰키나무인 온주밀감 Citrus unshiu (Yu.Tanaka ex Swingle) Marcow. 과 귤나무(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의 성숙한 果實의 外·中果皮로, 11월에 채취하여 曬乾한다.
※ ‘온주밀감’과 ‘귤나무(柑橘)’의 분류학적 이견이 있음. 현재 국가표준식물목록에는 ‘온주밀감’만 등재된 상태임.
속씨식물군(Angiosperms ; 被子植物)
진정쌍떡잎식물군(Eudicots ; 眞雙子叶植物)
핵심진정쌍떡잎식물군(Core Eudicots ; 核心眞雙子叶植物)
장미군(Rosids ; 蔷薇類植物)
진정장미군 II(Eurosidis II ; 眞蔷薇一類植物) – 아욱군(Malvids ; 錦葵類植物)
무환자나무목 (Sapindales ; 無患子目)
운향과(Rutaceae ; 芸香科)
[ 온주밀감 Citrus unshiu (Yu.Tanaka ex Swingle) Marcow. ]
【성상】
[ 陳皮 Citri Unshiu Pericarpium Maturum ]
형태는 일정치 않으나 얇은 껍질로 두께 2㎜이다. 외피는 황적색 또는 흑갈색이고 油室에 의한 작은 오목한 자국이 많으며 내면은 백색 또는 회갈색이다. 質은 가볍고 부스러지기 쉽다. 특이한 방향이 있고 맛은 쓰면서 자극성이다. 크기가 크며 완전하고 선명한 색깔로서 油潤하고 향기가 진하며 맛은 약간 달다가 뒷맛이 쓰고 매운 것을 上品으로 한다.
【산지】
제주도, 전남, 경남에서 재배하고, 日本, 中國의 남부지방에서 생산된다.
【성분】
귤 및 그 재배변종의 건조한 성숙과피에는 휘발성 정유성분이 1.198~3.187% 함유되어 있는데, 주요 성분으로는 limonene, β-myrcene, pinene, α-terpinene, α-thujene 등이 있다. Flavonoid 성분으로는 5,7,4′-trimethoxy flavone, 5,7,8,3′,4′-pentamethoxy flavone, 5,7,8,4′-tetramethoxy flavone, herperidin, neohesperidin, citromitin, 5-O-desmethyl citromitin 등이 있고 그 밖에 β-sitosterol, limonin, ferulic acid, 5,5′-oxydimethylene-bis-(2-furaldehyde) 등이 함유되어 있다.
【작용】
· 포도상구균에 억제작용
· 혈압상승, 심장흥분, 강심, 동맥경화 억제 작용
· 건위(위장에 대한 온화한 자극으로 소화액 분비촉진 및 장관내 기체 배출), 整腸 작용
· 거담, 平喘(기관지 이완), 소염, 항산화, 지혈 작용
【성미】 性溫 味辛苦 【귀경】 脾肺經
【효능】 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
【주치】 胸腹脹滿 不思飮食 嘔吐噦逆 咳嗽痰多 (六陳藥에 해당)
【해설】 《東醫寶鑑》能治胸膈間氣 開胃止痢 消痰涎 主上氣咳嗽 止嘔逆 利水穀道
1. 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 : “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의 要藥”
芳香 入脾肺 ┌辛味 – 發散 行滯 – 行滯氣卽脾胃腸自强
└ 苦溫 – 燥濕 祛寒 – 祛寒濕卽痰涎自消
① 脾肺氣滯로 인한 寒<濕內阻에 우선적으로 고려하는 약물
② 脾胃不和로 運化失調하여 생긴 痰濕 咳嗽에 응용
③ 腹部膨滿과 腹痛이 심한 경우에 사용하는 처방에서 行氣燥濕하는 효력을 증강시킴
④ 胃虛로 인한 呃逆에 補益藥과 배합하여 응용 가능
2. 귤(柑橘)의 부위별 효능
┌ 橘紅 : 外果皮 ┬ 燥濕化痰 加 化痰藥 + 薑汁製
├ 橘絡 : 中果皮 ┘
└ 橘核 : 內果皮 → 理氣止痛 + 醋炙 ex. 橘核丸 治四腫㿗疝
3. 대표적인 理氣劑로서 그 응용범위가 대단히 넓음
┌ 加 黨參 白朮 → 補而不滯 效力 ↑ ex. 異功散
├ 加 半夏 茯苓 → 化痰 ↑ ex. 二陳湯
├ 加 蒼朮 厚朴 → 行氣 燥濕 ↑ ex. 平胃散
├ 加 防風 白芍 白朮 → 止痛 止瀉 ↑ ex. 加味玉屛風散
└ 加 生薑 竹茹를 配合하면 和胃, 降逆 ↑ ex. 橘皮竹茹湯
《本草綱目》云 “脾乃元氣之母 肺乃攝氣之籥 故橘皮爲二經氣分之藥”
┌ 同補藥卽補 : 人參 白朮 ex. 六君子湯
├ 同瀉藥卽瀉 : 大黃 芒硝 ex. 承氣湯
├ 同升藥卽升 : 升麻 柴胡 ex. 補中益氣湯
└ 同降藥卽降 : 蘇子 牛膝 ex. 香蘇散
∴ 脾肺經과 관련이 없는 듯한 病證에도 주요한 理氣와 燥濕의 효능 발현
4. 陳皮 vs 靑皮
┌ 陳皮 : 完熟한 果實의 外·中果皮 → 理氣健脾 化痰燥濕
└ 靑皮 : 未熟한 果實의 外·中果皮 → 破氣散結 消積消痞
【포제】
맑은 물을 뿌린 후 부드럽게 되면 切絲 혹은 切片하여 曬乾
【용량】
4~12 g
【금기】
性이 溫燥에 치우친 약물이므로 津虧實熱의 證에는 愼用. 즉, 氣虛와 陰虛燥咳한 환자에게는 마땅치 못하며, 吐血證에는 愼用.
【배합례】
① 건비환 健脾丸《證治準繩·類方》 治一應脾胃不和 飮食勞倦.
: 白朮白者 二兩半 炒 木香另研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七錢半 白茯苓去皮 二兩 人參一兩五錢 神麯炒 陳皮 砂仁 麥芽炒 取面 山藥 肉豆蔻麵裹煨熟 紙包捶去油. 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 蒸餅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下午各一次 陳米湯下.
② 이공산 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溫中和氣 治吐瀉 不思乳食. 凡小兒虛冷病 先與數服 以助其氣.
: 人參切去頂 茯苓去皮 白朮 陳皮銼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生薑五片 棗兩個 同煎至七分 食前 溫量多少與之.
③ 육군자탕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局方) 治痰挾氣虛發𩚚.
: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上細切 作一服 加大棗二枚 生薑三片 新汲水煎服.
④ 익황산 益黃散 = 보비산 補脾散《小兒藥證直訣》 治脾胃虛弱 及治脾疳 腹大 身瘦
: 陳皮去白一兩 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 訶子炮去核 青皮去白 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末 三歲兒一錢半 水半盞 煎三分 食前服.
⑤ 향사양위탕 香砂養胃湯 《東醫寶鑑》引《古今醫鑑》治飮食不思 痞悶不舒 此胃寒也
: 白朮一錢 縮砂 蒼朮 厚朴 陳皮 白茯苓各八分 白豆蔲七分 人參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cf. 소음인향사양위탕 香砂養胃湯《東醫壽世保元》 (少陰人) 大腸怕寒 陽明證 或胃家實 太陰證 胃弱 食滯黃疸
: 人蔘 白朮 白芍藥 灸甘草 半夏 香附子 陳皮 乾薑 山楂肉 砂仁 白豆蔲 各一錢 薑三片 棗二枚
⑥ 인삼양영탕 人參養榮湯 = 양영탕 養榮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治五疸腳弱 心忪口淡 耳響微寒 發熱氣急 小便白濁. 當作虛勞治之. … 治積勞虛損 四肢沉滯 骨肉痠疼 吸吸少氣 行動喘咳 小便拘急 腰背強痛 心虛驚悸 咽乾唇燥 飲食無味 陰陽衰弱 悲憂慘慼 多臥少起 久者積年 急者百日 漸至瘦削 五臟氣竭 難可振復. 又治肺與大腸俱虛 咳嗽下利 喘乏少氣 嘔吐痰涎.
: 黃耆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橘皮 白朮 人參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黃 五味子 茯苓各三分 遠志去心炒 半兩.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 姜三片 棗二個 煎至七分 去滓 空腹服. 便精遺泄 加龍骨一兩, 咳嗽 加阿膠甚妙.
⑦ 승양익위탕 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時值秋燥令行 濕熱少退 體重節痛 口乾舌乾 飲食無味 大便不調 小便頻數 不欲食 食不消, 兼見肺病 灑淅惡寒 慘慘不樂 面色惡而不和 乃陽氣不伸故也. 當升陽益氣 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 黃芪二兩 半夏洗 此一味脈澀者用 人參去蘆 甘草炙 以上各一兩 獨活 防風以秋旺 故以辛溫瀉之 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反補肺 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 故因時而補 易為力也. 羌活以上各五錢 橘皮四錢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澤瀉不淋勿用 白朮以上各三錢 黃連一錢. 上㕮咀 每服秤三錢 水三盞 生薑五片 棗二枚 煎至一盞 去渣 溫服 早飯後. 或加至五錢. 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 是不宜利小便 當少去茯苓 澤瀉. 若喜食 一二日不可飽食 恐胃再傷 以藥力尚少 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 須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 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 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 而助邪氣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體 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 慎勿太勞役 使氣復傷 若脾胃得安靜尤佳. 若胃氣稍強 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 經云 : 「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者也.
⑧ 보중익기탕 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飮食勞倦論 … [방제학공통교재 : 補中益氣 升陽擧陷. 治脾不昇淸(頭暈目眩 視物昏瞀 耳鳴耳聾 少氣懶言 語聲低微 面色萎黃 納差便溏 舌淡脈弱) 氣虛發熱(發熱 自汗出 渴喜熱湯 少氣懶言 肢體倦怠乏力 舌淡苔白 脈虛軟無力), 中氣下陷(脫肛 子宮下垂 胃下垂 久瀉久痢) ]
: 黃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參去蘆 升麻 柴胡 橘皮 當歸身酒洗 白朮以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 都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柤 早飯後溫服. 如傷之重者 二服而愈 量輕重治之
⑨ 갈화해정탕 葛花解酲湯《脾胃論》 治飮酒太過 嘔吐痰逆 心神煩亂 胸膈痞塞 手足戰搖 飮食減少 小便不利.
: 蓮花 青皮去穰 三分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 人參去蘆 豬苓去黑皮 白茯苓以上各一錢五分 神麯炒黃色 澤瀉 乾生薑 白朮以上各二錢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以上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 秤 和勻. 每服三錢匕 白湯調下. 但得微汗 酒病去矣. 此蓋不得已而用之 豈可恃賴日日飲酒 此方氣味辛辣 偶因酒病服之 則不損元氣 何者? 敵酒病也.
⑩ 가감장원탕 加減壯原湯《晴崗醫鑑》下焦가 虛冷하여 中滿腫脹하고 小便이 不利하며 上氣喘急하고 下肢膝腿가 無力, 浮腫하는 데 쓰인 處方이다.
: 人蔘 白朮各二錢 厚朴一錢半 赤茯苓 補骨脂 橘皮 官桂 乾薑 砂仁各一錢 附子炮 木香各七分.
· 尿少身重者 加 澤瀉一錢五分 燈心一團
· 腹滿 加 大腹皮 蒼朮一錢
· 冷厥下痢 加 吳茱萸 白扁豆炒,一錢
· 汗多者 加 白芍藥 黃芪一錢
· 咳嗽者 加 桑白皮 桔梗一錢
· 夏期喘乏無力 加 麥門冬一錢五分 五味子七分
· 胸結不舒 加 枳殼一錢 白芥子七分
· 便如羊屎 加 蘇子 郁李仁一錢
· 多夢不寐者 加 酸棗仁炒,一錢 遠志七分
⑪ 회양구급탕 回陽救急湯《傷寒六書》 (即四逆湯 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 初病起 無身熱 無頭疼 只惡寒 四肢厥冷 戰慄腹疼 吐瀉不渴 引衣自蓋 蜷臥沉重 或手指甲唇青 或口吐涎沫 或至無脈 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 宜用.
: 熟附子 乾薑 人參 甘草 白朮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或嘔吐涎沫 或有小腹痛 加鹽炒茱萸. 無脈者 加豬膽汁一匙. 泄瀉不止 加升麻 黃耆. 嘔吐不止 加薑汁. 水二鍾 姜三片 煎之. 臨服入麝香三釐調服. 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 不得多服 多則反加別病矣. 如後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
cf. 도씨회양구급탕 陶氏回陽救急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 黑附片 官桂 炮薑各五分 別直參 湖廣朮 辰茯神各一錢 薑半夏 炒橘白各七分 炙甘草五分 五味子三分 麝香三釐沖
⑫ 후박온중탕 厚朴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治脾胃虛寒 心腹脹滿 及秋冬客寒犯胃 時作疼痛.
: 厚朴薑製 橘皮去白 以上各一兩 甘草炙 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 木香以上各五錢 乾薑七分. 戊火已衰 不能運化 又加客寒 聚為滿痛 散為辛熱 佐以苦甘 以淡泄之 氣溫胃和 痛自止矣.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匕 水二盞 生薑三片 煎至一盞 去渣 溫服 食前. 忌一切冷物.
⑬ 厚朴 陳皮 등을 配合하여 脾胃에 濕邪가 阻滯하여 食慾不振 脘悶嘔惡 腹滿泄瀉 舌苔白膩 등 證에 응용
평위산 平胃散《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燥濕運脾 行氣和胃 暖胃 化宿食 消痰飲 辟風寒冷濕四時不正之氣. 脾胃不和 濕滯中阻, 脘腹脹滿 食少口淡 嘔噦惡心 噯氣吞酸 大便泄瀉 肢體困重, 心腹脅肋脹滿刺痛 口苦無味 胸滿短氣 面色萎黃 肌體瘦弱 怠惰嗜臥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 妊娠兩足浮腫 名曰皺腳, 腸胃寒 受濕下血, 小兒乳食過傷 腸鳴嘔吐或米穀不化, 妊娠飲食停滯 或肚腹作痛, 山嵐瘴霧 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脹.
: 蒼朮去黑皮,搗爲粗末,炒黃色,四兩 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三兩 陳橘皮洗令淨,焙乾,二兩 甘草炙黃,一兩 上爲散 每服二錢 水一中盞 加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同煎至六分 去滓 食前溫服. 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 脾土不足及老弱 陰虛之人 皆非所宜也.
⑭ 불환금정기산 不換金正氣散 = 불환금산 不換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四時傷寒 瘴疫時氣 頭疼壯熱 腰背拘急, 五勞七傷 山嵐瘴氣 寒熱往來 五膈氣噎 咳嗽痰涎 行步喘乏, 或霍亂吐瀉 臟腑虛寒 下痢赤白 並宜服之.
: 厚朴去皮 薑汁製 藿香去枝‧土 甘草爁 半夏煮 蒼朮米泔浸 陳皮去白. 上等分為銼散.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 生薑三片 棗子二枚 煎至八分 去滓 食前稍熱服. 忌生冷‧油膩‧毒物. 若四方人不伏水土 宜服之. 常服能闢嵐氣 調和脾胃 美飲食.
⑮ 중만분소탕 中滿分消湯《蘭室秘藏》 治中滿寒脹 寒疝 大小便不通 陰躁 足不收 四肢厥逆 食入反出 下虛中滿 腹中寒 心下痞 下焦躁 寒沉厥 奔豚不收
: 川烏 澤瀉 黃連 人參 青皮 當歸 生薑 麻黃 柴胡 乾薑 蓽澄茄各二分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黃耆 吳茱萸 厚朴 草豆蔻仁 黃柏各五分. 上銼如麻豆大 都作一服水二大盞 煎至一盞 食前熱服 忌房室酒濕面生冷及油膩等物.
cf. 중만분소환 中滿分消丸《丹溪心法》 治中滿鼓脹 水氣脹大熱脹 並皆治之.
: 黃芩 枳實炒 半夏 黃連炒各五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甘草 豬苓各一錢 厚朴制一兩 茯苓 砂仁各二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知母四錢 乾生薑二錢. 上為末 水浸蒸餅 丸如梧子大 每服百丸 焙熱 白湯下 食後 寒因熱用 故焙服之.
⑯ 곽향정기산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傷寒頭疼 憎寒壯熱 上喘咳嗽 五勞七傷 八般風痰 五般膈氣 心腹冷痛 反胃嘔惡 氣瀉霍亂 臟腑虛鳴 山嵐瘴瘧 遍身虛腫, 婦人產前‧產後 血氣刺痛, 小兒疳傷 並宜治之.
: 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 各一兩 半夏曲 白朮 陳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 薑汁炙 苦梗各二兩 藿香去土 三兩 甘草炙 二兩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姜錢三片 棗一枚 同煎至七分 熱服. 如欲出汗 衣被蓋 再煎並服.
cf. 일가감정기산 一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 (濕挾食滯) 脘腹脹滿 納呆嘔惡 大便溏滯不爽 舌苔白膩 脈濡
: 藿香梗二錢 厚朴二錢 杏仁二錢 茯苓皮二錢 廣皮一錢 神曲一錢五分 麥芽一錢五分 綿茵陳二錢 大腹皮一錢. 水五杯 煮二杯 再服
cf. 이가감정기산 二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 (濕鬱表裏) 脘腹脹滿 大便溏薄 周身重痛 舌苔白膩 脈濡
: 藿香梗三錢 廣皮二錢 厚朴二錢 茯苓皮三錢 木防己三錢 大豆黃卷二錢 川通草一錢五分 薏苡仁三錢. 水八杯 煮三杯 三次服
cf. 삼가감정기산 三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 (濕鬱釀熱) 脘腹脹滿 大便溏薄 小便色黃 舌苔黃膩 脈濡
: 藿香(連梗葉)三錢 茯苓皮三錢 厚朴二錢 廣皮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滑石五錢.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cf. 소음인곽향정기산 藿香正氣散《東醫壽世保元》 (少陰人) 太陽證 大腸怕寒, 陽明證 表不解, 太陽證 下利淸穀
: 藿香一錢五分 紫蘇葉一錢 蒼朮 白朮 半夏 陳皮 靑皮 大腹皮 桂皮 乾薑 益智仁 灸甘草各五分 薑三片 棗二枚
⑰ 오피음 五皮飮 = 오피산 五皮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3 治皮水 四肢頭面悉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故 不喘不渴 脈亦浮.
: 大腹皮炙 桑白皮炙 茯苓皮 生薑皮 陳橘皮各等分. 上㕮咀 每服四錢 水盞半 煎七分 去滓熱服 日二三. 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
⑱ 통사요방 痛瀉要方4《丹溪心法》 治痛泄
: 炒白朮三兩 炒芍藥二兩 炒陳皮兩半 防風一兩. 久瀉 加升麻六錢. 上銼 分八帖 水煎或丸服.
⑲ 자장오인환 滋腸五仁丸 = 오인환 五仁丸《楊氏家藏方》 治老人及氣血不足人 大腸閉滯 傳導艱難.
: 桃仁一兩 杏仁一兩,麩炒,去皮尖 柏子仁半兩 松子仁半兩 郁李仁一錢,麩炒 陳皮四兩,另爲末. 上共將五仁別研爲膏 合橘皮末同研勻 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食前 米飲下 更看虛實加減.
⑳ 시호소간산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治脅肋疼痛 寒熱往來
: 陳皮醋炒 柴胡各二錢 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半. 水一鍾半 煎八分 食前服.
cf. 시호소간산 柴胡疏肝散《證治准繩》引《醫學統旨》
: 柴胡 陳皮醋炒者,二錢 川芎 芍藥 枳殼麩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半. 上作一服 水二盅 煎八分 食前服.
㉑ 시호지길탕 柴胡枳桔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和解表裡法輕劑 俞氏經驗方. [秀按]柴胡疏達腠理 黃芩清泄相火 爲和解少陽之主藥 專治寒熱往來 故以之爲君. 凡外感之邪 初傳少陽三焦 勢必逆於胸脅 痞滿不通 而或痛或嘔或噦 故必臣以宣氣藥 如枳‧桔‧橘‧半之類 開達其上中二焦之壅塞. 佐以生薑 以助柴胡之疏達. 使以綠茶 以助黃芩之清泄. 往往一劑知 二劑已. 惟感邪未入少陽 或無寒但熱 或無熱但寒 或寒熱無定候者 則柴胡原爲禁藥. 若既見少陽症 雖因於風溫暑濕 亦有何礙 然此尚爲和解表裡之輕劑 學者可放膽用之.
: 川柴胡一錢至錢半 枳殼錢半 姜半夏錢半 鮮生薑一錢 青子芩一錢至錢半 桔梗一錢 新會皮錢半 雨前茶一錢
㉒ 호금청담탕 蒿芩淸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和解膽經法 俞氏經驗方. 【秀按】足少陽膽 與手少陽三焦 合為一經. 其氣化一寄於膽中以化水穀. 一發於三焦以行腠理. 若受濕遏熱鬱 則三焦之氣機不暢 膽中之相火乃熾. 故以蒿 芩 竹茹為君 以淸泄膽火. 膽火熾 必犯胃而液郁為痰 故臣以枳殼 二陳 和胃化痰. 然必下焦之氣機通暢 斯膽中之相火淸和 故又佐以碧玉 引相火下泄 使以赤苓 俾濕熱下出 均從膀胱而去. 此為和解膽經之良方. 凡胸痞作嘔 寒熱如瘧者 投無不效. 【廉勘】靑蒿腦淸芬透絡. 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 雖較疏達腠理之柴胡力緩. 而闢穢宣絡之功. 比柴胡為尤勝. 故近世喜用靑蒿而畏柴胡也.
: 靑蒿腦錢半至二錢 淡竹茹三錢 仙半夏錢半 赤茯苓三錢 靑子芩錢半至三錢 生枳殼錢半 陳廣皮錢半 碧玉散包三錢
㉓ 완대탕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夫白帶 乃濕盛而火衰 肝鬱而氣弱 則脾土受傷 濕土之氣下陷 是以脾精不守 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 反變成白滑之物 由陰門直下 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 稍佐以舒肝之品 使風木不閉塞於地中 則地氣自升騰於天上 脾氣健而濕氣消 自無白帶之患矣. 方用完帶湯.
: 白朮一兩,土炒 山藥一兩,炒 人參二錢 白芍五錢,炒 車前子三錢,酒炒 蒼朮三錢,製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水煎服. 二劑輕 四劑止 六劑則白帶全愈. 此方脾‧胃‧肝 三經同治之法 寓補於散之中 寄消於升之內 開提肝木之氣 則肝血不燥 何至下克脾土, 補益脾土之元 則脾氣不濕 何難分消水氣. 至於補脾而兼以補胃者 由裡以及表也. 脾非胃氣之強 則脾之弱不能旺 是補胃正所以補脾耳.
㉔ 귤피죽여탕 橘皮竹茹湯《嚴氏濟生方》 治胃熱多渴 嘔噦不食
: 赤茯苓去皮 橘皮去白 批杷葉拭去毛 麥門冬去心 青竹茹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姜五片 煎至八分 去滓 溫服 不拘時候.
cf. 귤피죽여탕 橘皮竹茹湯《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噦逆 其人虛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參一兩 甘草五兩 生薑半斤 大棗三十枚. 上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cf. 귤피죽여탕 橘皮竹茹湯 《東醫寶鑑》 治胃虛膈熱而咳逆5
: 橘皮三錢 人參二錢 靑竹茹四錢 甘草一錢 右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 加白朮枳殼尤妙.
cf. 신제귤피죽여탕 新制橘皮竹茹湯《溫病條辨》 (苦辛通降法) 陽明濕溫 氣壅為噦者 新制桔皮竹茹湯主之.
: 橘皮三錢 竹茹三錢 柿蒂七枚 薑汁三茶匙,沖. 水五杯 煮取二杯 分二次溫服, 不知 再作服. 有痰火者 加竹瀝 栝蔞霜. 有瘀血者 加桃仁.
㉕ 목향빈랑환 木香檳榔丸《儒門事親》 (《東醫寶鑑》治濕熱氣滯痞痛)
: 木香 檳榔 靑皮 陳皮 廣朮燒 黃連麩炒以上各一兩 黃柏 大黃各三兩 香附子炒 牽牛各四兩. 上為細末 水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食後 生薑湯送下.
㉖ 오약산 烏藥散 = 천태오약산 天台烏藥散《聖濟總錄》 治控睪痛引少腹
: 烏藥 木香 茴香子微炒 靑橘皮湯浸,去白焙 高良薑炒,各半兩 檳榔銼二枚 楝實十枚 巴豆七十枚,微炒敲破,同楝實二味,用麩一升炒候,麩黑色揀,去巴豆並麩不用. 上八味 除炒巴豆不用外 搗羅爲散 每服一錢匕 溫酒調下 空心食前服 痛甚炒生薑熱酒調下
cf. 천태오약산 天台烏藥散《溫病條辨》 (苦辛熱急通法) 寒疝 少腹或臍旁 下引睪丸 或掣脅下掣腰 痛不能忍者 天台烏藥散主之
: 烏藥五錢 木香五錢 小茴香五錢炒黑 良薑五錢炒 靑皮五錢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粒 檳榔五錢. 先以巴豆微打破 加麩數合炒川楝子 以巴豆黑透爲度 去巴豆麩子不用 但以川楝同前藥爲極細末 黃酒和服一錢 不能飲者 薑湯代之 重者日再服 痛不可忍者三服.
㉗ 귤핵환 橘核丸《嚴氏濟生方》 治四種㿗病 卵核腫脹 或成瘡毒 輕則時出黃水 甚則成癰潰爛.
: 橘核炒 海藻洗 昆布洗 海帶洗 川楝子取肉,炒 桃仁麩炒,各一兩 厚朴去皮 薑汁炒 木通 枳實麩炒 延胡索炒,去皮 桂心不見火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上為細末 酒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鹽酒鹽湯任下. 虛寒甚者 加炮川烏一兩 堅脹不消者 加硇砂二錢 醋煮 旋入.
cf. 茴香 吳茱萸 橘核 등을 配合하여 肝經에 寒凝氣滯로 인한 疝痛과 睾丸腫痛에 응용
귤핵환 橘核丸《血證論》 治小腹疝痛結氣等證
: 橘核三錢 吳萸二錢 香附三錢 楝子三錢 楂核三錢 荔核三錢 小茴二錢. 共爲細末 寒食面爲丸 淡鹽湯送下
cf. 귤핵환 橘核丸《醫學心悟》 通治七疝
: 橘核二兩鹽酒炒 小茴香 川楝子煨去肉 桃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 香附醋炒 山楂子炒各一兩 廣木香 紅花各五錢 以神麯三兩 打糊爲丸 每服三錢 … 㿉疝 本方內加五靈脂一兩醋炒 赤芍一兩五錢酒炒 服時用牛膝一錢五分 當歸尾三錢 煎酒送下 …
㉘ 계명산 鷄鳴散 = 雞鳴散《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治腳第一支藥 不問男女皆可服. 如人感風濕 流注腳足 痛不可忍 用索懸吊 叫聲不絕 筋脈腫大
: 檳榔七枚 陳皮 木瓜各一兩 吳茱萸二錢 桔梗半兩 生薑和皮,半兩 紫蘇莖葉,三錢. 上爲粗末. 分作八服 隔宿用水三大碗 慢火煎 留碗半 去滓 留水二碗 煎滓取一小碗. 兩次以煎相和 安頓床頭 次日五更分二三服. 只是冷服 冬月略溫亦得. 服了 用餅餌壓下. 如服不盡 留次日漸漸吃亦可. 服此藥至天明 大便當下一碗許黑糞水 即是元腎家感寒濕 毒氣下來也. 至早飯前後 痛住腫消. 但只是放遲吃物 候藥力過. 此藥不是宣藥 並無所忌. (淮頭老兵方)
㉙ 칠보산 七寶散= 절학칠보음 截瘧七寶飮《楊氏家藏方》 治一切瘧疾 或先寒後熱 先熱後寒, 或寒多熱少 或熱多寒少, 或多寒但寒 或多熱但熱, 或一日一發 或一日二‧三發, 或連日或間日發 或三‧四日一發. 不問鬼瘧‧食瘧 不伏水土 山嵐瘴氣 寒熱如瘧 並皆治之.
: 常山 陳橘皮不去白 青橘皮不去白 檳榔 草果子仁 甘草炙 厚朴去粗皮 生薑汁製. 各等分 上件㕮咀. 每服半兩 用水一碗 酒一盞 同煎至一大盞 去滓 露一宿 來日早再蕩溫 面東服.
㉚ 熟地黃 牛膝 虎骨 龜板 등과 배합하여 腰膝冷痛 筋骨痿軟 등에 응용
호잠환 虎潛丸《丹溪心法》 治痿
: 黃柏半斤(酒炒) 龜板四兩(酒炙) 知母二兩(酒炒) 熟地黃 陳皮 白芍各二兩 瑣陽一兩半 虎骨一兩(炙) 乾薑半兩. 上爲末 酒糊丸 或粥丸.
㉛ 이진탕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痰飲為患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中脘不快 或發為寒熱 或因食生不和.
: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 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咬咀 每服四錢 用水一錢 生薑七片 烏梅一個 同煎六分 去滓 熱服 不拘時候.
㉜ 보화환 保和丸《丹溪心法》 治一切食積.
: 山楂六兩 神麯二兩 半夏 茯苓各三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各一兩. 上為末 炊餅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食遠白湯下.
㉝ 도담탕 導痰湯《嚴氏濟生方》 治一切痰厥 頭目旋運 或痰飲留積不散 胸膈痞塞 脅肋脹滿 頭痛吐逆 喘急涕唾稠黏 坐臥不安 飲食可思
: 半夏湯泡七次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橘紅 枳實去瓤麩炒 赤茯苓去皮 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上咬咀 每服四錢 水二盞 生薑十片 煎至八分 去滓 溫服 食後.
㉞ 척담탕 滌痰湯《奇效良方》 治中風痰迷心竅 舌強不能言.
: 南星薑製 半夏湯洗七次 各二錢半 枳實麩炒 二錢 茯苓去皮 二錢 橘紅一錢半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 竹茹七分 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 水二盅 生薑五片 煎至一盅 食後服.
㉟ 온담탕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此膽寒故也 此藥主之 又治驚悸
: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 陳皮三兩 甘草一兩,炙 茯苓一兩半.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 薑五片 棗一枚 煎七分 去滓 食前服.
㊱ 정간환 定癇丸(定癎丸) 《醫學心悟》 男 婦 小兒癇症 並皆治之. 凡癲狂症 亦有服此藥而愈者.
: 明天麻一兩 川貝母一兩 膽南星九制者 五錢 半夏薑汁炒 一兩 陳皮洗去白 七錢 茯苓蒸 一兩 茯神去木蒸 一兩 丹參酒蒸 二兩 麥冬去心 二兩 石菖蒲石杵碎取粉 五錢 遠志去心 甘草水泡 七錢 全蠍去尾 甘草水洗 五錢 殭蠶甘草水洗 去嘴炒 五錢 真琥珀腐煮燈草研 五錢 辰砂細研 水飛 三錢. 用竹瀝一小碗 薑汁一杯 再用甘草四兩熬膏 和藥為丸 如彈子大 辰砂為衣 每服一丸 照五癇分引下. 犬癇 杏仁五枚 煎湯化下. 羊癇 薄菏三分 煎湯化下. 馬癇 麥冬二錢 煎湯化下. 牛癇 大棗二枚 煎湯化下. 豬癇 黑料豆三錢 煎湯化下. 日再服. 本方內加人參三錢尤佳.
㊲ 생철락음 生鐵落飮《醫學心悟》 狂者 發作剛暴 罵詈不避親疏 甚則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 逾垣上屋 此痰火結聚所致 … 痰火 生鐵落飲 滾痰丸 並治之.
: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貝母各三錢 膽星 橘紅 遠志肉 石菖蒲 連翹 茯苓 茯神各一錢 元參 鉤藤 丹參各一錢五分 辰砂三分. 用生鐵落 煎熬三炷線香 取此水煎藥. 服後安神靜睡 不可驚駭叫醒 犯之則病復作難乎為力. 凡狂症 服此藥三十余劑而愈者多矣 若大便閉結 或先用滾痰丸下之.
㊳ 소아회춘단 小兒回春丹 = 회춘단 回春丹《敬修堂藥說》 開竅定驚 淸熱化痰. 治小兒急驚 痰熱蒙蔽 發熱煩躁 神昏驚厥 或反胃嘔吐 夜啼吐乳 痰嗽哮喘 腹痛泄瀉.
: 川貝母 陳皮 木香 白豆蔻 枳殼 法半夏 沈香 天竺黃 僵蠶 全蠍 檀香各1兩2錢半 牛黃 麝香各4錢 膽南星2兩 鉤藤8兩 大黃2兩 天麻1兩2錢 甘草8錢7分半 朱砂適量. 上藥爲小丸 每丸重0.09克. 周歲以下 每次1丸, 一至二歲 每次2丸 每日二三次.
㊴ 天麻 白朮 茯苓 등을 配合하여 濕痰上擾로 인한 痰厥頭痛, 眩暈, 胸膈痞悶, 惡心嘔吐 등에 응용
반하백출천마탕 半夏白朮天麻湯《脾胃論》 此頭痛苦甚 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 非半夏不能療. 眼黑頭旋 風虛內作 非天麻不能除, 其苗為定風草 獨不為風所動也. 黃耆甘溫 瀉火補元氣, 人參甘溫 瀉火補中益氣, 二術俱苦甘溫 除濕補中益氣, 澤 苓利小便導濕, 橘皮苦溫 益氣調中升陽, 曲消食 蕩胃中滯氣, 大麥糵面寬中助胃氣, 乾薑辛熱 以滌中寒, 黃柏苦大寒 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 戊申有一貧士 七月中病脾胃虛弱 氣促憔悴 因與人參芍藥湯.
: 黃柏二分 乾薑三分 天麻 蒼朮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以上各五分 白朮炒曲以上各一錢 半夏湯洗七次 大麥糵面 橘皮以上各一錢五分. 上件㕮咀. 每服半兩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渣 帶熱服 食前.
cf. 반하백출천마탕 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 痰厥頭痛者 胸膈多痰 動則眩暈 …
: 半夏一錢五分 白朮 天麻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生薑二片 大棗三個 蔓荊子一錢. 虛者 加人參. 水煎服.
㊵ 오적산 五積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治五癆七傷 凡被傷頭痛 傷風發寒 姜煎二錢 仍入蔥白 食後熱服.
: 蒼朮 桔梗各二十兩 枳殼 陳皮各六兩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 各三兩 厚朴 乾薑各四兩 麻黃去根節六兩. 上除枳殼桂兩件外 余細銼 用慢火炒 令色變攤冷 入枳殼桂令勻 每服三錢. 水一盞 姜三片 煎至半盞熱服.
㊶ 화개산 華蓋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肺感寒邪 咳嗽上氣 胸膈煩滿 項背拘急 聲重鼻塞 頭昏目眩 痰氣不利 呀呷有聲
: 紫蘇子炒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炙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炒 麻黃去根節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七味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 食後.
㊷ 자소자탕 紫蘇子湯 = 소자강기탕 蘇子降氣湯《備急千金要方》 治腳弱上氣 昔宋湘東王在南州患腳氣困篤 服此湯大得力方.
: 紫蘇子 半夏各一升 前胡 厚朴 甘草 當歸各一兩 橘皮三兩 大棗二十枚 生薑一斤 桂心四兩. 上十味㕮咀 以水一斗三升 煮取二升半 分五服 日三夜二.
cf. 소자강기탕 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引《備急千金要方》 治男‧女虛陽上攻 氣不升降 上盛下虛 膈壅痰多 咽喉不利 咳嗽 虛煩引飮 頭目昏眩 腰疼腳弱 肢體倦怠 腹肚㽲刺 冷熱氣瀉 大便風秘 澀滯不通 肢體浮腫 有妨飮食.
: 紫蘇子 半夏湯洗七次 各二兩半 川當歸去蘆 兩半 甘草爁 二兩 前胡去蘆 厚朴去粗皮 薑汁拌炒 各一兩 肉桂去皮 一兩半〔一本有陳皮去白 一兩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二大錢 水一盞半 入生薑二片 棗子一個 紫蘇五葉 同煎至八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常服清神順氣 和五臟 行滯氣 進飲食 去濕氣.
㊸ 지수산 止嗽散《醫學心悟》 止咳化痰 疏表宣肺 主治感受風寒 咳痰不爽 或微惡風寒 頭痛
: 桔梗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前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百部一錢五分 紫菀一錢五分. 水煎服. 風寒初起 加防風荊芥紫蘇子 … 散后肺虛 卽用五味異功散 補脾土以生肺金.
㊹ 패모괄루산 貝母栝蔞散《醫學心悟》 燥痰澀而難出 多生於肺 肺燥則潤之 貝母栝蔞散 패모과루산
: 貝母二錢 栝蔞仁一錢五分 膽南星五分 黃芩 橘紅 黃連炒,各一錢 甘草 黑山梔各五分. 水煎服.
㊺ 청기화담환 淸氣化痰丸《醫方考》 此痰火通用之方也. 氣之不淸 痰之故也 能治其痰 則氣淸矣. 是方也 星 夏所以燥痰濕 杏 陳所以利痰滯 枳實所以攻痰積 黃芩所以消痰熱 茯苓之用 滲痰濕也. 若栝蔞者 則下氣利痰云爾. (방제학교과서 : 治痰熱咳嗽證. 痰稠色黃 咯之不爽 胸膈痞悶 甚則氣急嘔惡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栝蔞仁去油 茯苓各一兩 膽南星 製半夏各一兩半. 薑汁為丸.
㊻ 행소산 杏蘇散《溫病條辨》 燥傷本臟 頭微痛 惡寒 咳嗽稀痰 鼻塞 嗌塞 脈弦 無汗 杏蘇散主之6
: 蘇葉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薑 大棗去核 橘皮 杏仁
[加減法] 無汗 脈弦甚或緊 加羌活 微透汗,
汗後咳不止 去蘇葉 羌活 加蘇梗,
兼泄瀉腹滿者 加蒼朮 厚朴,
頭痛兼眉稜骨痛者 加白芷,
熱甚加黃芩 泄瀉腹滿者不用.
㊼ 향소산 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四時瘟疫·傷寒.
: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陳皮二兩,不去白. 上爲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滓 熱服 不拘時候 日三服. 若作細末 只服二錢 入鹽點服. 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 其家合施 當大疫 城中病者皆愈. 其後疫鬼問富人 富人以實告. 鬼曰 : 此老敎三人矣 稽顙而退.
cf. 가미향소산 加味香蘇散《醫學心悟》 有汗不得服麻黃 無汗不得服桂枝. 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 藥穩而效 亦醫門之良法也. 不論冬月正傷寒 及春·夏·秋三時感冒 皆可取效. 其麻黃湯 若在溫熱之時 則不可妄用. 又體虛氣弱 腠理空疏者 亦不可用. 其桂枝湯 乃治太陽經中風自汗之證 若裡熱自汗者 誤用之 則危殆立至. 又暑風證 有用白虎湯加桂枝者 桂枝微·石膏重 不相妨也. 更有春溫·夏熱之證 自里達表 其症不惡寒而口濕 則不可用桂 宜另用柴葛解肌之類 或以本方加柴葛及淸涼之味. 大凡一切用藥 必須相天時 審地利 觀風氣 看體質 辨經絡 問舊疾 的確對證方爲良劑.
(《韓醫方劑學》 適應症: 外感風寒 兼有氣滯 頭痛項强 鼻塞流涕 身體疼痛 發熱惡寒或惡風 無汗 胸脘痞悶 苔薄白 脈浮.)
: 紫蘇葉一錢五分 陳皮 香附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七分 荊芥 秦艽 防風 蔓荊子各一錢 川芎五分 生薑三片.上銼一劑 水煎溫服 微覆似汗.
前症若頭腦痛甚者 加 羌活八分 蔥白二根,
自汗惡風者 加 桂枝·白芍各一錢,
若在春夏之交 惟恐夾雜溫暑之邪 不便用桂 加 白朮一錢五分,
若兼停食 胸膈痞悶 加 山楂·麥芽·卜子各一錢五分,
若太陽本證未罷 更兼口渴溺澀者 此爲膀胱腑證 加 茯苓·木通各一錢五分,
喘嗽 加桔梗·前胡一錢五分 杏仁七枚,
鼻衄 或吐血 本方去生薑 加 生地·赤芍·丹參·丹皮各一錢五分,
咽喉腫痛 加 桔梗·蒡子各一錢五分 薄荷五分,
便秘 加 卜子·枳殼.
若兼四肢厥冷 口鼻氣冷 是兼中寒也 加 乾薑·肉桂之類 雖有表證 其散藥只用一二味 不必盡方,
若挾暑氣 加 入知母·黃芩之類,
乾嘔發熱而咳 爲表有水氣 加 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
時行疫癘 加 蒼朮四分,
梅核氣症 喉中如有物 呑不入 吐不出者 加 桔梗·蘇梗各八分,
婦人經水適來 加 當歸·丹參,
産後受風寒 加 黑薑·當歸 其散劑減去大半.
若稟質極虛 不任發散者 更用補中兼散之法.
cf. 향소총시탕 香蘇葱豉湯 = 香蘇蔥豉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理氣發汗法 俞氏經驗方 方載張氏《醫通》婦科門 … [秀按] 女子善懷 每多抑鬱 故表郁無汗 以香蘇飮爲主方. 蓋香附爲氣中血藥 善疏氣鬱, 紫蘇爲血中氣藥 善解血鬱, 況又臣以蔥豉 輕揚發表, 佐以陳皮理氣, 炙草和藥 又氣血調和 則表郁解而津津汗出矣. 此爲妊婦傷寒之主方 既能疏郁達表 又能調氣安胎. 血虛者可略加歸‧芍 參嚴氏紫蘇飮子法 專門產科者注意之.
: 制香附錢半至二錢 新會皮錢半至二錢 鮮蔥白二枚至三枚 紫蘇錢半至三錢 淸炙草六分至八分 淡香豉三錢至四錢
cf. 소음인궁귀향소산 芎歸香蘇散《東醫壽世保元》 (少陰人) 論曰 張仲景所論 太陽傷風 發熱惡寒者 卽 少陰人 腎受熱 表熱病也. 此證 發熱惡寒而 無汗者 當用 桂枝湯 川芎桂枝湯 香蘇散 芎歸香蘇散 藿香正氣散
: 香附子二錢 紫蘇葉 川芎 當歸 蒼朮 陳皮 灸甘草各一錢 葱白五莖 薑三片 棗二枚
㊽ 삼소음 參蘇飮《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感冒發熱頭疼 或因痰飮凝結 兼以為熱 並宜服之. 若因感冒發熱 亦如服養胃湯法 以被蓋臥 連進數服 微汗即愈. 面有餘熱 更宜徐徐服之 自然平治. 因痰飲發熱 但連日頻進此藥 以熱退為期 不可預止. 雖有前胡 乾葛 但能解肌耳. 既有枳殼 橘紅輩 自能寬中快膈 不致傷脾 兼大治中脘痞滿 嘔逆噁心 開胃進食 無以逾此. 毋以性涼為疑 一切發熱皆能取效 不必拘其所因也. 小兒 室女亦宜服之.
: 木香半兩 紫蘇葉 乾葛洗 半夏湯洗七次 薑汁製 炒 前胡去苗 人參 茯苓去皮 各三分 枳殼去瓤 麩炒 桔梗去蘆 甘草炙 陳皮去白 各半兩. 上㕮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薑七片 棗一個 煎六分 去滓 微熱服 不拘時候. 《易簡方》不用木香 只十味.
㊾ 금수육군전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潤枯燥濕 益陰化痰. 治肺腎虛寒 水泛爲痰. 或年邁陰虛 血氣不足 外受風寒 咳嗽 嘔惡多痰 喘急 等症.
: 當歸2錢 熟地3-5錢 陳皮1錢半 半夏2錢 茯苓2錢 炙甘草1錢. 水2鍾 生薑3-7片 煎7-8分. 食遠溫服. 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 去當歸加山藥 如痰盛氣滯 胸脅不快者 加白芥子7-8分 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 加細辛5-7分 如兼表邪寒熱者 加柴胡1-2錢.
㊿ 보제소독음자 普濟消毒飮子《東垣試效方》 時毒治驗. 泰和二年 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 時四月 民多疫癘 初覺憎寒體重 次傳頭面腫盛 目不能開 上喘 咽喉不利 舌乾口燥 俗云大頭天行 親戚不相訪問 如染之 多不救. 張縣承侄亦得此病 至五六日 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 稍緩. 翌日 其病如故 下之又緩 終莫能愈 漸至危篤. 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 可請治之. 遂命診視 具說其由. 先師曰 : 夫身半以上 天之氣也 身半以下 地之氣也. 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 上攻頭目而為腫盛 以承氣下之 瀉胃中之實熱 是誅罰無過 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 遂處方 用黃芩‧黃連苦寒 瀉心肺間熱以為君, 橘紅苦平 玄參苦寒 生甘草甘寒 瀉火補氣以為臣, 連翹‧黍粘子‧薄荷葉苦辛平 板藍根味苦寒 馬勃‧白殭蠶味苦平 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 新升麻‧柴胡苦平 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 桔梗味辛溫為舟楫 不令下行. 共為細末 半用湯調 時時服之, 半蜜為丸 噙化之 服盡良愈. 因嘆曰 : 往者不可追 來者猶可及. 凡他所有病者 皆書方以貼之 全活甚眾 時人皆曰 此方天下所制 遂刊於石 以傳永久.
: 黃芩君 黃連各半兩 君 人參三錢 橘紅去白 臣 玄參臣 生甘草各二錢 臣 連翹 黍粘子 板藍根 馬勃各一錢 白殭蠶炒 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二錢 桔梗二錢. 上件為細末 服餌如前法 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 㕮咀 如麻豆大 每服秤五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 稍熱 時時服之. 食後如大便硬 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 腫勢甚者 宜砭刺之.
cf. 보제소독음가감(보제소독음거승마시호황금황련방) 普濟消毒飮去升麻柴胡黃芩黃連方《溫病條辨》 溫毒咽痛喉腫 耳前耳後腫 頰腫 面正赤 或喉不痛 但外腫 甚則耳聾 俗名大頭溫蝦蟆溫者 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主之 初起一二日 再去芩連 三四日加之佳
: 連翹一兩 薄荷三錢 馬勃四錢 牛蒡子六錢 芥穗三錢 殭蠶五錢 元參一兩 銀花一兩 板藍根五錢 苦梗一兩 甘草五錢. 上共為粗末 每服六錢 重者八錢. 鮮葦根湯煎 去渣服 約二時一服 重者一時許一服.
(51) 선방활명음 仙方活命飮《校註婦人良方》 治一切瘡瘍 未成者即散 己成者即潰 又止痛消毒之良劑也.
: 白芷 貝母 防風 赤芍藥 當歸尾 甘草節 皂角刺炒 穿山甲炙 天花粉 乳香 沒藥各一錢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上用酒一大碗 煎五七沸服.
(52) 보원대성탕 保元大成湯《外科正宗》 治潰瘍元氣素虛 精神怯弱 或膿水出多 神無所主 以致睡臥昏倦 六脈虛細 足冷身涼 便溏或秘 胸膈或寬不寬 舌雖潤而少津 口雖食而無味 脈弦不緊 肉色微紅 總由不足 大補堪題.
: 人參 白朮 黃耆蜜水拌炒 各二錢 茯苓 白芍 陳皮 歸身 甘草炙 附子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一錢 木香 砂仁各五分. 水二鍾 煨姜三片去皮 大棗三枚 煎八分 食遠服. 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紅為度. 上數症乃元氣虛脫 已欲變壞之病 非此不回也.
일러두기
· 기원의 학명은 정명을 기준으로 기술하였으며, 생약명도 이에 맞추어 기재하였습니다.
· 국내외 공정서에 지표성분의 규정이 있을 경우에만 해당 성분을 다른 색깔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상세 기준은 공정서 또는 당 사이트의 한약성분정보 참조).
· 누락된 부분이 있을 수 있습니다. 상세한 해설은 위의 교재를 참조하시길 바랍니다.
·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에 수재된 처방은 번호를 붉은 색으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 배합례의 처방에는 전문한의약품이 다수 포함되어 있으므로 무자격자가 임의로 사용할 수 없습니다.
이상은 아래의 교재 해당 부분을 편집자의 의도에 맞추어 수정하여 요약 기술하고, 현지답사에서 확보한 사진 자료 및 해당 본초가 사용된 방제, 강의 요약 등을 추가한 것입니다. 본초학각론 강의자료(우석대, 부산대, 원광대)의 오류를 교정하고 보충하기 위해 여기에 게시합니다.
1: 전국한의과대학본초학공동교재편찬위원회. 本草學. 서울:영림사. 2020:382-3.
2: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우석. 2013:809-11.
3: 신민교. 정화임상본초학. 서울:영림사. 2010:481-2.
각주
- 재배변종까지 인정. 인정하는 재배변종으로는 차지감(茶枝柑) Citrus reticulata ‘Chachi’(광진피广陈皮), 대홍포(大红袍) 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 온주밀감(温州蜜柑) Citrus reticulata ‘Unshiu’, 복귤(福橘) Citrus reticulata ‘Tangerina’)이 있음.
- JP의 ‘陳皮’와는 별도로 Non-JPS에서 ‘橘皮’를 수재
- 방제학 공통교재는 《華氏中藏經•附錄》을 출전으로 제시하고 있으나, 이 서적은 위서 또는 가탁의 논란이 있으므로 여기에서는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을 출전으로 제시함.
- 《丹溪心法》에는 처방명이 없음. 《醫學正傳》에는 ‘痛泄要方’이라고 수재되었으며, 후대의 吳昆이 《醫方考》에서 ‘痛瀉要方’으로 改名함.
- 胃虛挾熱로 인한 嘔吐를 치료
- 今世僉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 不知杏蘇散辛溫 只宜風寒 不宜風溫 且有不分表裡之弊 … 按杏蘇散 減小青龍一等 … 若受重寒夾飲之咳 則有青龍, 若傷春風 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 則仍從桑菊飲桑杏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