포라메디카닷넷

한약의 모든 것

메인상단(header advertising area)

대황(大黃) Rhei Radix et Rhizoma

강의요약. 마디풀과(Pplygonaceae)에 딸린 탕구트대황(唐古特大黃) 또는 장엽대황(掌葉大黃), 약용대황(藥用大黃)의 뿌리와 땅속줄기를 ‘대황(大黃)’이라 한다. 특히, 앞의 두 식물이 기원인 것은 다양한 색깔의 방사상 무늬가 또렷하여 ‘금문대황(錦紋大黃)’이라 통칭하며 고대로부터 상품(上品)으로 취급되었다. 5~7세기123에는 감숙성(甘肅省)의 하서주랑(河西走廊)과 난주시(蘭州市), 정서시(定西市) 일대와 사천성(四川省) 북부 고산지대가 주산지로 기록되었으나, 11세기45 즈음 서하(西夏)와 금(金)이 차례로 해당지역을 차지한 시기에는 사천성(四川省) 이나 섬서성(陝西省)이 완전하게 주산지로 등극6되었다.

  그 효능에 대해서는 2-3세기에 ‘어혈(瘀血)과 혈폐(血閉)7, 한열(寒熱)을 내린다. 징가(癥瘕)와 적취(積聚), 음식이 머물러 묵은 것을 깨뜨린다. 장위(腸胃)를 씻어내어 묵은 것을 밀어내고 새로운 것에 이르게 한다. 수곡(水穀)의 길을 통하여 이롭게 하여 속을 고르게 한다 …8’고 하였다. 이 내용은 12세기에 ‘대황의 손익에 대해선 전대에 이미 갖추었다.9’고 평가할 만큼 후대101112131415에도 큰 변함없이 반복 인용되었다. 16세기 이후로는 대황의 사하작용과 외용제로서의 사용에 중점을 둔 일부 의가16171819도 있었으나, 대체로 사하(瀉下)와 축어(逐瘀)에 초점20212223242526을 맞추고 있다.

  특히, 앞서 ‘장위를 씻어낸다(盪滌腸胃)’는 말로 표현된 대황의 사하작용을 잘 활용한 승기탕(承氣湯)류는 열결변비(熱結便秘)의 기준 처방으로 자리 잡았다. 한편, 다수의 의가27282930가 사심탕(瀉心湯)의 해석에 있어서 해당 처방이 비위습열(脾胃濕熱)을 제거하는 것이지 심열(心熱)이 대상이 아니라는 점을 들어 혈분실열(血分實熱)을 내리는 효능이 사하작용에 기인함을 밝히기도 하였다. 즉, 주세(酒洗)나 주침(酒浸)할 경우 사하력이 완만해진다는 점을 고려하면 ‘주침(酒浸)하면 능히 위로 올라가 사열(邪熱)을 제거한다.31’는 말은 흉중의 열을 직접적으로 뺀다가 보다는 장위의 적체를 다소 완만하게 사하시킨 결과로 해석할 수 있다32.

  더불어 ‘도인(桃仁)과 동용하면 어혈(瘀血)을 이끈다.33’, ‘넘어지거나 부딫혀 다쳤거나 어혈이 있어 월경이 그쳤을 때에는 도인과 홍화가 들어있는 처방에 술과 함께 볶은 대황을 더한다.34’, ‘도인을 배합하여 부녀의 혈비(血秘)를 치료한다.35’, ‘자석영과 도인을 얻으면 월경이 그친 것을 치료하고 …. 행인을 얻으면 외상으로 인한 어혈을 치료한다.36’ 등처럼 주로 하복부 어체와 외상성 어혈에 쓰였다. 또한, ‘열적(熱積)이 아닌 혈이 말라 생긴 경폐(經閉), 혈적(血積)이 아닌 음허(陰虛)로 인한 한열(寒熱), 적체정류(積滯停留)가 아닌 비위가 허약하여 생긴 징가(癓瘕), 음식정체가 아닌 혈어(血瘀)‧혈조(血燥)‧장조(腸燥)로 인한 변비(便祕), 묵은피가 경락을 막아 맺힌 것이 아닌 궐음헐허(厥陰血虛)로 인한 부인의 소복통에는 쓸 수 없다.37’는 경고를 역으로 생각하면, 대황의 축어는 ‘어(瘀)가 쌓여 열(熱)이 맺힘(積瘀結熱)38’이 대상이라 할 수 있다. 이를 잘 보여주는 처방이 도인승기탕(桃仁承氣湯)과 그 변방이다.

  한편, 외용제로서는 타박상이나 화상, 소양증에 쓰였는데 여의금황산(如意金黃散)이 그 예이다39.

  20세기 초입에는 이와 같은 대황의 효능을 두고 ‘通利水穀 蕩滌胃腸是其特效, 下淤通經 破癥除利乃其兼長40’이라 표현하기도 하였는데, 이는 《방약합편》의 약성가41와도 다르지 않다.

【본초명《출전》】 大黃《神農本草經》

【생약명】 Rhei Radix et Rhizoma

1) Rhei Palmati seu Tangutici Radix et Rhizoma : 금문대황(錦紋大黃) 

 ① Rhei Tangutici Radix et Rhizoma : 탕구트대황(唐古特大黃)

 ② Rhei Palmati Radix et Rhizoma : 장엽대황(掌葉大黃)

2) Rhei Officinalis Radix et Rhizoma : 약용대황(藥用大黃) 

【이명】 黃良《吳普本草》 火參《吳普本草》 膚如《吳普本草》 將軍《藥錄》 錦紋大黃《千金要方》 川軍《藥物生産辨》 蜀大黃《藥性論》 生軍《鮑相璈의 驗方新編》 牛舌大黃《本草綱目》42

【약성가】 大黃苦寒破血瘀 快膈通腸積聚除

【기원】

마디풀과(Polygonaceae ; 蓼科)에 속한 여러해살이풀인 唐古特大黃 [= 鷄爪大黃]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또는 掌葉大黃 R. palmatum L., 藥用大黃 R. officinale Baill.根莖으로, 늦은 가을에 줄기와 잎이 마를 때 채취하거나 또는 이른 봄에 채취하여 鬚根과 外皮를 제거하고 切片하여 曬乾.

⊂ KP, ChP, THP, JP43

cf. DPRKP44

  속씨식물군 (Angiosperms ; 被子植物)
   진정쌍떡잎식물군 (Eudicots  ; 眞雙子叶植物)
    핵심진정쌍떡잎식물군 (Core eudicots ; 核心眞雙子叶植物)
      석죽목 (Caryophyllales ; 石竹目)
         마디풀과 (Polygonaceae ; 蓼科)

【성상】 ※ 대황의 대용품 및 위품의 감별 내용은 여기를 참조

[ 唐古特大黃 Rhei Tangutici Radix et Rhizoma ]

① 唐古特大黃 : ··· 星點이 1∼2줄의 고리를 이루고 있고 그 아래에는 한 줄이며 점차 흩어진다. 掌葉大黃에 비해 단단하지 않으며, 안쪽색도 옅고, 錦紋 역시 뚜렷하지 않은 편이다.

 

[ 掌葉大黃 Rhei Palmati Radix et Rhizoma ]

② 掌葉大黃 : 바깥면이 황갈색 ··· 錦紋을 볼 수 있다. 단면은 黃棕色이고 약한 방사상갈색 星點이 있다.

 

[ 藥用大黃 Rhei Officinalis Radix et Rhizoma ]

 

③ 藥用大黃 : 말발굽형(馬蹄)에 가깝고 ··· 根莖의 횡단면에는 星點이 볼록하게 나와있고 고리를 이루거나 흩어져 있다. 星點은 장엽대황•당고특대황에 비해 크고 배열은 불규칙한 편이다.

 

[ 종대황(種大黃) Rhei Rhabarbari Rhizoma ]

※ 과거 국내 대용품 : 種大黃 : 대황(波葉大黃) Rheum rhabarbarum L. [= R. undulatum L.]의 根과 根莖으로, 늦은 가을에 줄기와 잎이 마를 때 채취하거나 또는 이른 봄에 채취하여 鬚根과 外皮를 제거하고 切片하여 曬乾

※ 대황의 대용품 및 위품의 감별 내용은 여기를 참조

【산지】

① 唐古特大黃 : 해발1600-3000m 지역의 계곡. 중국의 서북부(甘肅, 靑海, 西藏, 陝西, 四川의 서북부)

② 掌葉大黃 : 해발 1500-4400 m 지역의 계곡 또는 산비탈. 중국의 서북&서중부(甘肅, 湖北, 內蒙古, 靑海, 陝西, 四川, 西藏, 雲南). 러시아 일부지역에서 재배.

③ 藥用大黃 : 해발 1200-4000 m 지역의 언덕 또는 숲. 중국의 서남부(貴州, 河南의 서남부 , 湖北의 서부, 陝西, 四川, 雲南 등)

【성분】

 ※ 상세한 성분은 여기를 참조

 · [KP12] 정량할 때 환산한 건조물에 대하여 센노시드 A(sennoside A; C42H38O20 : 862.74)로서 0.02% 이상 + 알로에이모딘(aloe-emodin; 1,8-Dihydroxy-3-(hydroxymethyl)-9,10-anthracenedione ; C15H10O5), 레인(rhein; 4,5-dihydroxy-9,10-dioxoanthracene-2-carboxylic acid ; C15H8O6), 크리소파놀(chrysophanol; 1,8-dihydroxy-3-methylanthraquinone ; C15H10O4), 이모딘(emodin ; 1,3,8-trihydroxy-6-methylanthracene-9,10-dione ; C15H10O5), 파이시온(physcion ; 1,8-dihydroxy-6-methoxy-3-methyl-anthracene-9,10-dione ; C16H12O5)의 5가지 성분을 합한 총량을 1.5%이상 함유
· 大黃의 瀉下效力은 그 속에 함유된 結合型 rhein의 量에 비례
· anthraquinone類 成分이 遊離되면 瀉下作用을 잃음

【작용】

∙대장의 수분흡수를 억제하여 사하작용(reidin, sennoside)을 나타낸다. Sennoside가 장내세균 또는 간을 통해 sennidin으로 대사된 뒤 대장 신경을 자극하여 유동을 촉진하게 된다.
∙순환계에서는 지혈(chrysophanol, physcion, α-catechin, gallic acid)과 혈소판응집 억제(sennoside), 혈중콜레스테롤 저감, 혈압강하 작용과 淸血작용을 나타낸다.
∙소화기계에서는 담즙분비, 간손상 억제, 위장관궤양 억제, Helicobacter pylori 억제(emodin, aloe-emodin, chrysophanol, rhein), 장관평활근 흥분 작용을 한다.
∙비뇨기계에서는 루프스신염 개선(emodin), 막증식성 사구체신염 개선, 급성 중독성신염 개선, 이뇨(emodin, rhein) 작용을 한다.
∙그밖에 항균(rhein, emodin, aloe-emodin), 항진균, 항바이러스, 항종양(rhein, emodin), 소염(emodin), 항산화 작용을 한다.

 

[ 주영승 명예교수(우석대학교 한의과대학)의 본초학 강의, ‘대황(大黃)’편 ]

 

【성미】 性寒 味苦                【귀경】 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효능】 瀉熱通腸 涼血解毒 逐瘀通經

【주치】 治實熱便秘 積滯腹痛 瀉痢不爽 濕熱黃疸 血熱吐衄 目赤 咽腫 腸癰腹痛 癰腫疔瘡 瘀血經閉 跌打損傷 上消化道出血. 外治水火燙傷.

① 酒大黃:淸上焦血分熱毒. 治目赤咽腫 齒齦腫痛.

② 熟大黃:瀉下力緩 瀉火解毒. 治火毒瘡瘍.

③ 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 治血熱有瘀出血症.

【해설】

  1. 瀉熱通腸 涼血解毒 逐瘀通經 : 苦寒沈降 力猛善行 直達於下焦 → 攻積 瀉火 逐瘀의 要藥

① 瀉熱通腸 : 蕩滌腸胃積滯

→ 實熱積滯로 大便이 燥結하고 積滯瀉痢 및 熱結便秘 壯熱苔黃 腹滿脹痛한 증상에 응용(ex. 大承氣湯)

② 涼血解毒 : 血分의 實熱을 淸熱瀉火하는 효능을 도와 血로 들어가 降泄

 – 火熱亢盛으로 迫血上溢하여 된 吐血과 衄血 및 目赤腫痛 熱毒瘡瘍과 心癰及癰疽 등에도 응용된다:瀉心湯-大黃 黃芩 黃連등(金匱要略)

 – 口舌生瘡 壯熱煩渴 譫語등에 응용(ex.凉膈散)

– 濕熱로 인한 黃疸에 응용 (ex. 茵蔯蒿湯)

-上焦血熱을 下行시켜 주므로 風熱로 인한 目赤腫痛에 등에 응용(ex. 洗肝明目湯 加味)

③ 活血逐瘀

– 産後腹痛과 腹中에 瘀血이 있는 경우에 응용 (ex. 大黃牡丹皮湯)

– 月候凝滯不通하여 漸成癥瘕한 경우에 응용 (ex. 玉觸散)

  1. 病情에 따라 炮製하여 응용

① 生用 : 瀉下力이 강하고 實熱證을 치료하며 瀉火解毒 효능이 강하다45.

② 熟(製)用 : 瀉下力이 緩和하고 濕熱을 淸化시키는 작용이 증가46 4748

③ 酒製 : 驅熱下行하여 上部의 熱을 淸熱하는 효능으로, 熱毒이 上炎하여 나타나는 目赤, 口瘡, 牙痛, 頭痛에 사용하며, 아울러 活血行瘀의 효능을 증강시킨다4950.

④ 炒炭 : 止血 작용이 증강하여 化瘀止血하며 血熱로 된 瘀血性 出血症을 치료한다.

【포제】

通便하고자 하면 後下하거나 혹은 沸水에 浸泡하여 복용하여야 한다(오래 전탕하면 사하력이 감소되므로)51

① 生大黃 : 厚片 또는 小塊로 썰어 사용

② 酒大黃 : 生大黃에 黃酒를 고루 뿌려서 약한 불에다 볶아서 통풍이 잘 되는 곳에서 건조

③ 熟大黃 : 小塊로 切斷한 生大黃에 黃酒를 고루 혼합하여 시루에 넣고 쪄서 건조

④ 大黃炭 : 大黃片을 강한 불로 外表面이 갈색이 될 때까지 볶아지면 꺼내 건조

【용량】

4~16g (瀉下不宜久煎).

【금기】

性이 峻烈하여 正氣를 손상시키므로 實證이 아니면 가볍게 투여해서는 안 되며, 孕婦나 婦女의 月經時 또는 授乳期에는 愼用해야 한다. 表證未解者, 血虛氣弱, 脾胃虛寒, 無實熱積滯者 및 胎前産後에는 복용을 忌한다5253.

【배합례】

芒硝 枳實 厚朴 등을 配合하여 大便燥結, 積滯便秘, 壯熱苔黃 등의 症狀에 응용
 대승기탕  大承氣湯《傷寒雜病論》   陽明病 脈實 雖汗出 而不惡熱者 其身必重 短氣 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 可攻裏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鞕也.  /   陽明病潮熱 大便微鞕者.
    傷寒 若吐 若下後 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 ··· 脈微者 但發熱 讝語者.  /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滿 大便初鞕後溏者 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  / 
: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納大黃更煮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更上微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 得下 餘勿服.

cf. 대승기탕 大承氣湯《溫病條辨》
: 大黃六錢 芒硝三錢 厚朴三錢 枳實三錢. 水八杯 先煮枳‧朴 後納大黃‧芒硝 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約二時許 得利止後服 不知 再服一杯 再不知 再服.
〔方論〕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陰法. 承氣者 承胃氣也. 蓋胃之爲腑 體陽而用陰 若在無病時 本系自然下降 今爲邪氣蟠踞於中 阻其下降之氣 胃雖自欲下降而不能 非藥力助之不可 故承氣湯通胃結 救胃陰 仍系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 非有一毫私智鑿於其間也 故湯名承氣. 學者若眞能透徹此義 則施用承氣 自無弊竇. 大黃盪滌熱結 芒硝入陰軟堅 枳實開幽門之不通 厚朴瀉中宮之實滿(厚朴分量不似《傷寒論》中重用者 治溫與治寒不同 畏其燥也). 曰大承氣者 合四藥而觀之 可謂無堅不破 無微不入 故曰大也. 非眞正實熱蔽痼 氣血俱結者 不可用也. 若去入陰之芒硝 則云小矣, 去枳‧朴之攻氣結 加甘草以和中 則云調胃矣.

附子 細辛 등을 配合하여 寒積便秘에 응용
 대황부자세신탕 大黃附子細辛湯 = 대황부자탕 大黃附子湯 《傷寒雜病論》 陽明病 腹滿 脇下偏痛 發微熱 其脈弦緊者 當以溫藥下之.
 : 大黃三兩 附子三兩 細辛二兩 右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一服後 如人行四五里 再進一服.

온비탕 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 及霍亂 脾胃冷實不消方.
: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二兩 附子一枚 大者上五味㕮咀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臨熟下大黃 與後溫脾湯小異 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乾薑 등을 配合하여 冷食積滯로 인한 腹痛便秘에 응용.
삼물비급환 三物備急丸《金匱要略》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 若中惡客忤 心腹脹滿 卒痛如錐刺 氣急口噤 停尸卒死者. 以煖水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 或不下 捧頭起 灌令下咽 須臾當差 如未差 更與三丸 當腹中鳴 即吐下便差. 若口噤 亦須折齒灌之.
: 大黃一兩 乾薑一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右藥各須精新 先搗大黃·乾薑爲末 研巴豆內中 合治一千杵 用爲散 蜜和丸亦佳 密器中貯之 莫令歇.

枳實 芍藥 大黃 厚朴 杏仁 등을 配合하여 脾約便秘에 응용
 마자인환 麻子仁丸《傷寒雜病論》 趺陽脈浮而濇 浮則胃氣强 濇則小便數. 浮數相搏 大便則鞕 其脾爲約 麻子仁丸主之.
 :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 蜜爲丸 如梧桐子大 飲服十丸 日三服 漸加 以知爲度.

황룡탕 黃龍湯《傷寒六書》 治有患心下硬痛 下利純淸水 譫語發渴 身熱. 庸醫不識此證 但見下利 便呼爲漏底傷寒 而便用熱藥止之 就如抱薪救火 誤人死者 多矣. 殊不知此因熱邪傳裡 胃中燥屎結實 此利非內寒而利 乃日逐飲湯藥而利也 宜急下之 名曰結熱利證. 身有熱者 宜用此湯, 身無熱者 用前六乙順氣湯. / 妊婦傷熱 默默欲眠 不欲食 脅下痛 嘔逆痰氣 及產後病傷風 熱入胞宮 寒熱如瘧 並經水適來適斷 病後勞復 飲熱不解 以黃龍湯
: 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朴 甘草 人參 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 去芒硝. 水二鍾 姜三片 棗子二枚 煎之. 後再加桔梗 煎一沸 熱服爲度.

증액승기탕 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陽明溫病 下之不通 其證有五 … 津液不足 無水舟停者 間服增液 再不下者 增液承氣湯主之.
: 即於增液湯(元參一兩 麥冬連心,八錢 細生地八錢)內 加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五分. 水八杯 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不知再服.

 甘遂 芫花 牽牛子 등을 配合하여 腹水脹滿에 응용
주거환 舟車丸《仁齋直指方論》 濕腹脹腳腫甚者 舟車丸下之
: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靑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五錢. 上爲細末 水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白沸湯下 隨時加減.
 
방기초목정력대황환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腹滿 口舌乾燥 腸間有水氣者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
: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 各一兩. 右四味 搗篩 煉蜜爲丸 如梧桐子大 先食 飲服一丸 日三服 不知稍增.

桃仁 蟅蟲 등을 配合하여 産後腹痛과 腹中瘀血에 응용
대황자충환 大黃蟅蟲丸《傷寒雜病論》 五勞虛極羸瘦 腹滿不能飲食 食傷 憂傷 飲傷 房室傷 飢傷 勞傷 經絡榮衛氣傷 內有乾血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
: 大黃十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地黃十兩 乾漆一兩 蝱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庶蟲半升 右十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 如小豆大 酒飲服五丸 日三服.

⑪ 黃連 黃芩 등을 配合하여 心火偏亢으로 迫血上溢하여 된 吐血과 衄血에 응용
 대황황련황금사심탕 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傷寒雜病論》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脈關上浮大者.
: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右三味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 分溫再服.

茵蔯 梔子 등을 配合하여 濕熱黃疸에 응용
 인진호탕 茵蔯蒿湯《傷寒雜病論》 陽明病 發熱汗出者 此爲熱越 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 身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渴引水漿者 此爲瘀熱在裏 身必發黃. / 傷寒七八日 身黃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陽明病 身熱 不能食 食即頭眩 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 此名穀疸.
: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劈 大黃二兩,去皮 右三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茵陳 減六升 納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小便當利 尿如皂莢汁狀 色正赤 一宿病減 黃從小便去也.

 甘遂 芒硝를 配合하여 水飮과 邪熱이 結聚한 結胸證에 응용
 대함흉탕 大陷胸湯《傷寒雜病論》 太陽病 脈浮而動數 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動則爲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 躁煩 心中懊憹 陽氣內陷 心下因鞕 則爲結胸.  /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緊而實 心下痛 按之石鞕者.  /  太陽病 重發汗 而復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 不可近者.
: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匙,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 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煮二沸 納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⑭ 대황목단탕 大黃牡丹湯《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 自汗出 復惡寒 此爲腸外有癰也. 其脈沉緊者 膿未成也 下之當有血, 脈洪數者 膿已成也 可下之 大黃牡丹湯主之.
: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冬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頓服之. 有膿者當下膿 無膿者當下血.

⑮ 옥촉산 玉燭散《儒門事親》 養血淸熱 瀉積通便. 血虛發熱 大便秘結, 或婦女經候不通 腹脹作痛 或產後惡露不盡 臍腹疼痛, 或胃熱消渴 善食漸瘦, 或背瘡初發.
: 以四物湯 承氣湯 朴硝各等分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大黃 芒硝 甘草). 水煎 去滓 食前服之. 

⑯ 薑黃 白芷 天南星 天花粉 등을 配合하여 일체의 癰瘍瘡節初起, 跌撲損傷, 小兒丹毒 등에 응용
여의금황산 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 敷之百腫自當安治癰疽 發背 諸般疔腫 跌撲損傷 濕痰流毒 大頭時腫 漆瘡 火丹 風熱天泡 肌膚赤腫 乾濕腳氣 婦女乳癰 小兒丹毒 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 隨手用之 無不應效 誠爲瘡家良便方也.
: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黃柏色重者 大黃 薑黃 各五斤 白芷五斤 紫厚朴 陳皮 甘草 蒼朮 天南星 各二斤. 以上共爲咀片 晒極乾燥 用大驢磨連磨三次 方用密絹羅廚篩出 瓷器收貯 勿令泄氣.
凡遇紅赤腫痛 發熱未成膿者 及夏月火令時 俱用茶湯同蜜調敷,
如微熱微腫及大瘡已成 欲作膿者 俱用蔥湯同蜜調敷,
如漫腫無頭 皮色不變 濕痰流毒 附骨癰疽 鶴膝風症等病 俱用蔥酒煎調,
如風熱惡毒所生 患必皮膚亢熱 紅色光亮 形狀游走不定者 俱用蜜水調敷,
如天泡 火丹 赤游丹 黃水漆瘡 惡血攻注等症 俱用大藍根葉搗汁調敷 加蜜亦可,
湯潑火燒 皮膚破爛 麻油調敷.
具此諸引理取寒熱溫涼制之. 又在臨用之際 順合天時 洞窺病勢 使引爲當也.

 

【참고 1】 大黃의 배합 (by 何廉臣)

 大黃入脾‧胃‧大‧小腸‧肝五經 爲大瀉實火 峻逐積滯之藥. 輕用二分至四分 重用五分至八分 極重錢半至三四錢.

配黃連‧黃芩 瀉心止血 治熱盛痞滿,
合枳實‧黑丑 消食化氣 治一切壅滯.
配巴豆霜‧乾薑爲丸 治脘腹脹滿 痛如刀刺,
合五倍子‧黃柏爲末 治癰疽焮熱 瘡毒初起.
配當歸‧檳榔 治赤痢初起,
合靑蒿‧童便 治骨蒸積熱.
配枳實‧厚朴 瀉小腸實火,
合元明粉‧甘草 降胃中積熱.
配人參 治氣虛便秘,
合芽茶 治腦熱頭暈.

 

【참고 2】 《重訂通俗傷寒論》에서 大黃의 활용  (《溫病條辨》에서 大黃 및 芒硝의 활용은 여기를 참조)

 

대시호탕 大柴胡湯 和解兼輕下法 俞氏經驗方 載《傷寒論》
: 柴胡二錢 姜半夏錢半 小枳實錢半 鮮生薑一錢 黃芩錢半 生赤芍一錢 生錦紋六分 大黑棗二枚 去皮

【秀按】少陽證本不可下 而此於和解中兼以緩下者 以邪從少陽而來 漸結於陽明 而少陽證未罷 或往來寒熱 或胸痛而嘔 不得不借柴胡‧生薑以解表 半夏‧黃芩以和里. 但里證已急 或腹滿而痛 或面赤燥渴 或便秘溺赤 故加赤芍以破裡急 枳實‧生軍以緩下陽明將結之熱. 佐以大棗 以緩柴胡‧大黃髮表攻裡之烈性 而爲和解少陽陽明‧表裡緩治之良方. 但比小柴胡專於和解少陽一經者 力量較大 故稱大.

 

○ 시호영각탕 柴胡羚角湯 和解偏重破結法 俞氏經驗方
: 鱉血柴胡二錢 歸尾二錢 杜紅花一錢 碧玉散三錢 包煎 羚角片三錢 先煎 桃仁九粒 小靑皮錢半 炒穿甲一錢 吉林大參一錢 醋炒生錦紋三錢. 臨服調入牛黃膏一錢

【秀按】婦人溫病發熱 經水適斷 晝日明瞭 夜則譫語 甚則昏厥 舌乾口臭 便閉溺短 此爲熱結血室 乃少陽內陷陽明厥陰之危候. 外無向表之機 內無下行之勢 是證之重而又重者也. 此方 君以鱉血柴胡 入經達氣 入絡利血 提出少陽之陷邪, 羚角解熱淸肝 起陰提神. 臣以歸尾‧桃仁 破其血結 靑皮下其沖氣, 佐以穿甲‧碧玉散‧炒生軍 直達瘀結之處 以攻其堅 引血室之結熱 一從前陰而出 一從後陰而出, 妙在人參大補元氣 以協諸藥而神其用, 牛黃膏淸醒神識 以專治譫語如狂. 此爲和解陰陽 大破血結 背城一戰之要方.

 

○ 조위승기탕 調胃承氣湯 緩下胃腑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
: 生錦紋一錢酒浸 淸炙草五分 鮮生薑一片 元明粉五分 大紅棗兩枚

【秀按】調胃者 調和胃氣也. 大黃雖爲盪滌胃腸之君藥 而用酒浸 佐甘草者 一藉酒性上升 一藉炙草甘緩 皆以緩大黃之下性. 然猶恐其隨元明粉咸潤直下 故又使以薑‧棗之辛甘. 助胃中升發之氣. 元明粉之分量 減半於大黃 合而爲節節彌留之法 否則大黃隨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 而無變膈生津之用 何謂調胃耶? 此爲陽明燥熱 初結胃腑之良方.

 

○ 소승기탕 小承氣湯 直下小腸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
: 生川軍三錢酒洗 小枳實二錢 薄川朴一錢

【秀按】小腸火腑 非苦不通. 故君以生軍之苦寒 以滌小腸, 臣以枳實之苦降 直達幽門, 但苦非辛不通 故佐以厚朴之苦辛 助將軍一戰成功也. 此爲陽明實熱 蘊結小腸之良方. 若熱結旁流 加川連一錢尤妙.

 

대승기탕 大承氣湯 峻下大腸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
: 元明粉三錢 生錦紋四錢 小枳實二錢 薄川朴一錢

【秀按】大腸與胃同爲燥金之腑. 《易》曰 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燥非潤不降 火非苦不瀉. 故君以元明粉潤燥軟堅 生川軍蕩實瀉火, 臣以枳實去痞, 原朴泄滿 合而爲痞滿燥實堅. 大腸實火之良方. 加甘草名三一承氣湯.
【廉勘】唐容川曰 三承氣湯 不但藥力有輕重之分 而其主治 亦各有部位之別. 故調胃承氣湯 仲景提出“心煩”二字 以見胃絡通於心 而調胃承氣 是注意在治胃燥也. 故以大黃芒硝瀉熱潤燥 合之甘草 使藥力緩緩留中 以去胃熱 故名調胃也. 大承氣湯 仲景提出“大便已硬”四字 是專指大腸而言 大腸居下 藥力欲其直達 不欲其留於中宮 故不用甘草, 大腸與胃 同稟燥氣 故同用硝‧黃以潤降其燥 用枳‧朴者 取木氣疏泄 助其速降也. 若小承氣湯 則重在小腸 故仲景提出“腹大滿”三字爲眼目, 蓋小腸正當大腹之內 小腸通身接連“油網”, “油”是脾所司, “膜網”上連肝系 肝氣下行 則疏泄脾土 而膏油滑利 肝屬木 故枳朴秉木氣者 能疏利脾土 使油膜之氣 下達小腸而出也. 又用大黃歸於脾土者 瀉膏油與腸中之實熱 此小承氣所以重在小腸也. 其不用芒硝 以小腸不秉燥氣 故不取硝之咸潤. 至大承氣亦用枳朴者 以肝木之氣 從油膜下接大腸 《內經》所謂“肝與大腸通”也. 三承氣湯 藥力皆當從胃中過 從大腸而去 但其命意 則各有區別 用者當審處焉. 觀此 則吳鞠通調胃承氣‧導赤承氣二方 似覺多事.

 

○ 삼인승기탕 三仁承氣湯 緩下脾臟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
: 大麻仁三錢炒香 松子仁三錢研透 小枳實錢半炒香 大腹皮二錢 光杏仁三錢勿研 生川軍一錢蜜炙 油木香五分 豬胰略炒一錢

【秀按】脾與胃以膜相連 膜者脂膜也 上濟胃陰 下滋腸液 皆脾所司. 若發汗利小便太過 則膽火熾盛 爍胃熏脾 胃中燥而煩實 實則大便難 其脾爲約 約則脾之脂膜枯縮矣. 故君以麻‧杏‧松仁等多脂而香之物 濡油脾約 以滋胃燥. 然胃熱不去 則膽火仍熾 又必臣以生軍‧枳實 去胃熱以淸膽火 所謂釜底抽薪是也. 佐以油木香‧大腹皮者. 以脾氣喜焦香. 而油木香則滑利脂膜. 脾絡喜疏通. 而大腹皮又能直達脾膜也. 妙在使以豬胰. 善去油膩而助消化. 以洗滌腸中垢濁. 此爲胃燥脾約. 液枯便閉之良方.

 

○ 함흉승기탕 陷胸承氣湯 肺與大腸並治法 俞氏經驗方
: 栝蔞仁六錢 杵 小枳實錢半 生川軍二錢 仙半夏三錢 小川連八分 風化硝錢半

【秀按】肺伏痰火 則胸膈痞滿而痛 甚則神昏譫語. 肺氣失降 則大腸之氣亦痹 腸痹則腹滿便閉. 故君以蔞仁‧半夏 辛滑開降 善能寬胸啟膈, 臣以枳實‧川連 苦辛通降 善能消痞泄滿, 然下既不通 必壅乎上 又必佐以硝‧黃 鹹苦達下 使痰火一齊通解. 此爲開肺通腸 痰火結閉之良方.

 

○ 서련승기탕 犀連承氣湯 心與小腸並治法 俞氏經驗方
: 犀角汁兩瓢沖 小川連八分 小枳實錢半 鮮地汁六瓢沖 生錦紋三錢 眞金汁一兩沖

【秀按】心與小腸相表裡. 熱結在腑 上蒸心包 症必神昏譫語 甚則不語如屍 世俗所謂蒙閉證也. 便通者宜芳香開竅 以通神明. 若便秘而妄開之 勢必將小腸結熱 一齊而送入心竅 是開門揖盜也. 此方君以大黃‧黃連 極苦泄熱 涼瀉心小腸之火, 臣以犀‧地二汁 通心神而救心陰, 佐以枳實 直達小腸幽門 俾心與小腸之火 作速通降也. 然火盛者必有毒. 又必使以金汁. 潤腸解毒. 此爲瀉心通腸. 淸火逐毒之良方.

 

○ 백호승기탕 白虎承氣湯 淸下胃腑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
: 生石膏八錢細研 生錦紋三錢 生甘草八分 白知母四錢 元明粉二錢 陳倉米三錢 荷葉包

【秀按】胃之支脈 上絡心腦 一有邪火壅閉 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竅 故昏不識人 譫語發狂 大熱大煩 大渴大汗 大便燥結 小便赤澀等症俱見. 是方白虎合調胃承氣 一淸胃經之燥熱 一瀉胃腑之實火. 此爲胃火熾盛 液燥便閉之良方.

 

도인승기탕 桃仁承氣湯 急下腸中瘀熱法 俞氏經驗方
: 光桃仁三錢勿研 五靈脂二錢包 生蒲黃錢半 鮮生地八錢 生川軍二錢酒洗 元明粉一錢 生甘草六分 犀角汁四匙 沖

【秀按】下焦瘀熱 熱結血室 非速通其瘀 而熱不得去. 瘀熱不去 勢必上蒸心腦 蓄血如狂 譫語, 下爍肝腎 亦多小腹串疼 帶下如注 腰痛如折 病最危急. 此方以仲景原方去桂枝 合犀角地黃及失笑散 三方復而爲劑 可謂峻猛矣. 然急證非急攻不可 重證非重方不效 古聖心傳 大抵如斯 但必辨證精切 明告病家. 此爲背城一戰之策 效否亦難預必 信則服之 否則另請高明可也.

cf. 도핵승기탕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康平本)》 大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
: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二兩) 芒硝(二兩).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內芒硝 更上火 微沸 下 先食溫服五合 日三服

cf. 도인승기탕 桃仁承氣湯方《溫病條辨》 (苦辛鹹寒法) 少腹堅滿 小便自利 夜熱晝涼 大便閉 脈沉實者 蓄血也 桃仁承氣湯主之 甚則抵當湯
: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 桃仁三錢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水八杯 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得下止後服 不知再服.

少腹堅滿 法當小便不利 今反自利 則非膀胱氣閉可知. 夜熱者 陰熱也, 晝涼者 邪氣隱伏陰分也. 大便閉者 血分結也. 故以桃仁承氣通血分之閉結也. 若閉結太甚 桃仁承氣不得行 則非抵當不可 然不可輕用 不得不備一法耳.

 

○ 해독승기탕 解毒承氣湯 峻下三焦毒火法 俞氏經驗方
: 銀花三錢 生山梔三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靑連翹三錢 靑子芩二錢 小枳實二錢 生錦紋三錢 西瓜硝五分 金汁一兩 沖 白頭蚯蚓兩支先用雪水六碗 煮生綠豆二兩 滾取淸汁 代水煎藥.

【秀按】 疫必有毒 毒必傳染 症無六經可辨 故喻嘉言從三焦立法 殊有卓識. 此方用銀‧翹‧梔‧芩 輕淸宣上 以解疫毒 喻氏所謂升而逐之也. 黃連合枳實 善疏中焦 苦泄解毒 喻氏所謂疏而逐之也. 黃柏‧大黃‧瓜硝‧金汁 鹹苦達下 速攻其毒 喻氏所謂決而逐之也. 即雪水‧綠豆淸 亦解火毒之良品. 合而爲瀉火逐毒 三焦通治之良方. 如神昏不語 人如屍厥 加《局方》紫雪 消解毒火 以淸神識 尤良.

 

○ 양영승기탕 養榮承氣湯 潤燥兼下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載吳又可《溫疫論》
: 鮮生地一兩 生白芍二錢 小枳實錢半 眞川朴五分 油當歸三錢 白知母三錢 生錦紋一錢

【秀按】火鬱便閉 不下則無以去其結熱. 液枯腸燥 不潤則適以速其亡陰. 方以四物湯去川芎 重加知母 淸養血液以滋燥 所謂增水行舟也. 然徒增其液 而不解其結 則揚湯止沸 轉身即干 故又以小承氣去其結熱. 此爲火盛爍血 液枯便閉之良方.
【廉勘】吳鞠通 重用細生地‧元參‧麥冬‧合調胃承氣 名曰增液承氣湯. 從此方套出 皆爲熱結液枯 腸燥便閉而設.

○ 후박칠물탕 厚朴七物湯 攻裡兼解表法 俞氏經驗方 載《金匱要略》
: 薄川朴二錢 生錦紋酒浸一錢 鮮生薑一錢 大紅棗四枚 小枳實錢半 川桂枝八分 淸炙草六分

【秀按】腹滿而痛 大便不通 爲內實氣滯之的證. 故君以小承氣法 疏氣機以泄裡實. 但肢冷身熱 表邪未淨 佐桂枝湯去白芍之酸收 解表邪而和營衛. 此爲太陽陽明 攻裡解表之良方.

 

○ 시금청격전 柴芩淸膈煎 攻裡兼和解法 俞氏經驗方
: 川柴胡八分 生錦紋酒浸 錢半 生枳殼錢半 焦山梔三錢 靑子芩錢半 蘇薄荷錢半 苦桔梗一錢 靑連翹二錢 生甘草六分 鮮淡竹葉三十六片

【秀按】少陽表邪 內結膈中 膈上如焚 寒熱如瘧 心煩懊憹 大便不通 故君以涼膈散法. 生軍領梔芩之苦降 蕩胃實以泄裡熱. 佐以枳桔 引荷‧翹‧甘‧竹之辛涼 宣膈熱以解表邪. 妙在柴胡合黃芩 分解寒熱. 此爲少陽陽明 攻裡淸膈之良方.

 

○ 육마음자 六磨飲子 下氣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
: 上沉香一錢 尖檳榔一錢 小枳實一錢 廣木香一錢 臺烏藥一錢 生錦紋一錢 各用原支. 用開水各磨汁兩匙. 仍和開水一湯碗服.

【秀按】胃爲陽府 宜通宜降. 五磨飲子 本爲氣鬱上逆而設 得錦紋汁 則疏氣滯 降實火 尤爲得力. 此爲鬱火傷中 痞滿便秘之良方 功用甚多 學者宜注意之.

 

지실도체탕 枳實導滯湯 下滯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
: 小枳實二錢 生錦紋錢半酒洗 淨楂肉三錢 尖檳榔錢半 薄川朴錢半 小川連六分 六和曲三錢 靑連翹錢半 老紫草三錢 細木通八分 生甘草五分

【秀按】凡治溫病熱症 往往急於淸火 而忽於裡滯. 不知胃主肌肉 胃不宣化 肌肉無自而鬆 即極力涼解 反成冰伏. 此方用小承氣合連檳爲君 苦降辛通 善導里滯, 臣以楂‧曲疏中 翹‧紫宣上 木通導下, 佐以甘草和藥. 開者開 降者降 不透發而自透發. 每見大便下後 而疹癍齊發者以此. 此爲消積下滯 三焦並治之良方.

 

○ 가미양격전 加味涼膈煎 下痰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
: 風化硝一錢 煨甘遂八分 葶藶子錢半 蘇薄荷錢半 生錦紋一錢酒洗 白芥子八分 片黃芩錢半 焦山梔三錢 靑連翹錢半 小枳實錢半 鮮竹瀝兩瓢 生薑汁兩滴 同沖

【秀按】凡溫熱者 多挾痰火壅肺. 其證痰多咳嗽 喉有水雞聲 鼻孔煽張 氣出入多熱 胸膈痞脹 腹滿便秘 甚則喘脹悶亂 胸腹堅如鐵石 脹悶而死 急救之法 惟速用此方. 涼膈散爲君 以去其火, 臣以枳‧葶‧芥‧遂 逐其痰而降其氣, 佐以竹瀝‧薑汁 辛潤通絡 庶可轉危爲安. 若畏其峻險而不用 仍以疲藥塞責 則百不救一矣.

 

○ 도씨황룡탕 陶氏黃龍湯 攻補兼施法 俞氏經驗方載陶氏《六書》
: 生錦紋錢半酒浸 眞川朴六分 吉林參錢半另煎 淸炙草八分 元明粉一錢 小枳實八分蜜炙 白歸身二錢 大紅棗二枚

【秀按】此方爲失下證 循衣撮空 神昏肢厥 虛極熱盛 不下必死者立法. 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 又用參‧歸‧草‧棗 氣血雙補以扶正. 此爲氣血兩虧 邪正合治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六方 名承氣者十方 暗用承氣而另易方名者六方 溫淸消補 氣血痰食 無法不備 可謂法良意美矣. 然用承氣者有八禁焉. 一者表不解 如惡寒未除 小便淸長 知病仍在表也 法當汗解. 二者心下硬滿 心下爲膈中上脘之間 硬滿則邪氣尚淺 若誤攻之 恐利遂不止. 三者合面赤色 面赤爲邪在表 浮火聚於上 而未結於下 故未可攻, 又面赤而嬌豔 爲戴陽症 尤宜細辨. 四者平素食少 或病中反能食 蓋平素食少 則胃氣虛 故不可攻, 然病中有燥糞 即不能食, 若反能食 則無燥糞 不過便硬耳 但須潤之 亦未可攻也. 五者嘔多 嘔屬少陽 邪在上焦 故未可攻也. 六者脈遲 遲爲寒 攻之則呃. 七者津液內竭 病人自汗出 小便自利 此爲津液內竭 不可攻之 宜蜜煎導而通之. 八者小便少 病人平日小便日三四行 今日再行 知其不久即入大腸 宜姑待之 不可妄攻也. 知此八禁 庶免誤投.

 

○ 지실도체환 枳實導滯丸 緩下食滯法 方載李明之《脾胃論》
: 小枳實五錢 六神麯五錢 靑子芩三錢 赤苓三錢 生曬朮三錢 制錦紋一兩 小川連三錢 澤瀉二錢

 

○ 몽석곤담환 礞石滾痰丸 峻攻痰火法 方載王隱君《養生主論》
: 靑礞石一兩 火硝煅研 沉香五錢 川錦紋八兩 酒蒸 靑子芩八兩 酒洗

 

○ 대저당환 代抵當丸 峻攻瘀熱法 方載《王氏準繩》
: 生川軍四兩酒炒 炒川甲一兩 元明粉一兩 歸尾一兩 光桃仁三十枚 蓬莪朮一兩醋炒 紫猺桂三錢 細生地一兩

cf. 대저당환 代抵當丸《醫學心悟》 血淋 瘀血停蓄 莖中割痛難忍是也 生地四物湯加紅花桃仁 花蕊石主之 或兼服代抵當丸.
: 生地 當歸 赤芍各一兩 川芎 五靈脂各七錢五分 大黃酒蒸,一兩五錢. 砂糖為丸 每服三錢 開水下.

 

당귀용회환 當歸龍薈丸 峻瀉肝火法 方載丹溪《心法》
: 龍膽草一兩 當歸一兩 小川連一兩 川黃柏一兩 蘆薈五錢 廣木香錢半 靑子芩一兩 生山梔一兩 生川軍五錢 靑黛五錢 麝香五分

 cf. 당귀용회환 當歸龍薈丸《丹溪心法》 治內有濕熱 兩脅痛. 先以琥珀膏貼痛處 卻以生薑汁吞此丸. 痛甚者 須炒令熱服.
 : 草龍膽 當歸 大梔子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黃柏一兩 麝香半錢. 上十味爲末 麵糊丸. 一方 加柴胡·川芎各半兩. 又方 加靑半兩 蜜丸 治脅痛. 曲丸 降肝火.

cf. 당귀용회환 當歸龍薈丸《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治腎水陰虛 風熱蘊積 時發驚悸 筋惕搐搦 神志不寧 營衛壅滯 頭目昏眩 肌肉瞤瘛 胸膈痞塞 咽嗌不利 腸胃燥澀 小便溺閟 筋脈拘奇(奇猶急也 重也) 肢體痿弱 喑風癎病 小兒急慢驚風. 常服宣通血氣 調順陰陽 病無再作.
 :當歸焙 龍膽草 大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靑黛各半兩 木香一分 麝香半錢,另研. 上爲末 煉蜜和丸 如小豆大 小兒如麻子大 生薑湯下 每服二十丸. 忌發熱諸物. 兼服防風通聖散.

cf. 당귀용회환 當歸龍薈丸《景岳全書》 治肝經實火 大便秘結 小便澀滯 或胸膈作痛 陰囊腫脹 凡肝實火皆宜用之 及一切躁擾狂越 驚悸不寧等證
: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連 黃檗 黃芩 各一兩 蘆薈 大黃 靑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右爲末 神麯糊丸 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薑湯 白湯任下.


일러두기

· 기원의 학명은 정명을 기준으로 기술하였으며, 생약명도 이에 맞추어 기재하였습니다.
· 국내외 공정서에 지표성분의 규정이 있을 경우에만 해당 성분을 다른 색깔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상세 기준은 공정서 또는 당 사이트의 한약성분정보 참조).
· 누락된 부분이 있을 수 있습니다. 상세한 해설은 위의 교재를 참조하시길 바랍니다.
· 전국한의과대학 방제학 공통교재에 수재된 처방은 번호를 붉은 색으로 표시하였습니다.
· 배합례의 처방에는 전문한의약품이 다수 포함되어 있으므로 무자격자가 임의로 사용할 수 없습니다.

이상은 아래의 교재 해당 부분을 편집자의 의도에 맞추어 수정하여 요약 기술하고, 현지답사에서 확보한 사진 자료 및 해당 본초가 사용된 방제, 강의 요약 등을 추가한 것입니다. 본초학각론 강의자료(우석대, 부산대, 원광대)의 오류를 교정하고 보충하기 위해 여기에 게시합니다.

1: 전국한의과대학본초학공동교재편찬위원회. 本草學. 서울:영림사. 2020:279-81.
2: 주영승. 증보운곡본초학. 전주:도서출판우석. 2013:576-82.
3: 신민교. 정화임상본초학. 서울:영림사. 2010:814-6.


 




각주

  1. 《名醫別錄》 大黃(將軍). 大寒 無毒.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一名黃良. 生河西及隴西. 二月‧八月採根 火乾. (黃芩爲之使 無所畏)
  2. 《本草經集注》 大黃(將軍). 味苦 寒‧大寒 無毒. 主下瘀血 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一名黃良.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 二月‧八月採根 火乾. 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治驚恚怒 心下悸氣. 得硝石‧紫石英‧桃仁治女子血閉. (黃芩爲之使. 無所畏). 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 雖非河西‧隴西 好者猶作紫地錦色 味甚苦澀 色至濃黑. 西川陰乾者勝. 北部日乾 亦有火乾者 皮小焦不如 而耐蛀堪久. 此藥至勁利 粗者便不中服 最爲世方所重. 道家時用以去痰疾 非養性所須也. 將軍之號 當取其駿快矣. (《大觀》卷十 《政和》二四六頁)
  3. 《新修本草》 大黃. 將軍. 味苦 寒‧大寒 無毒. 主下瘀血 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一名黃良.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 二月‧八月採根 火乾.

    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療驚恚怒 心下悸氣. 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 黃芩爲之使. 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 雖非河西‧隴西 好者猶作紫地錦色 味甚苦澀 色至濃黑. 西川陰乾者勝. 北部曬乾 亦有火乾者 皮小焦不如 而耐蛀堪久. 此藥至勁利 粗者便不中服 最爲俗方所重. 道家時用以去痰疾 非養性所須也. 將軍之號 當取其駿快矣.

    〔謹案〕大黃性濕潤 而易壤蛀 火乾乃佳. 二月‧八月日不烈 恐不時燥 即不堪矣. 葉‧子‧莖並似羊蹄 但粗長而厚 其根細者 亦似宿羊蹄 大者乃如碗 長二尺. 作時燒石使熱 橫寸截著石上爆之 一日微燥 乃繩穿晾之 至健爲佳. 幽‧並以北漸細 氣力不如蜀中者. 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皆有. 其莖味酸 堪生啖 亦以解熱 多食不利人. 陶稱蜀地者不及隴西 誤矣.

  4. 《本草圖經》 大黃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 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 以蜀川錦文者佳. 其次秦隴來者 謂之土蕃大黃. 正月內生靑葉 似蓖麻 大者如扇, 根如芋 大者如碗 長一‧二尺 旁生細根如牛蒡 小者亦如芋, 四月開黃花 亦有靑紅似蕎麥花者, 莖靑紫色 形如竹. 二‧八月採根 去黑皮 火乾. 江淮出者曰土大黃 二月開黃花 結細實. 又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 療疥瘙甚效. 初生苗葉如羊蹄 累年長大 即葉似商陸而狹尖, 四月內於抽條上出穗 五‧七莖相合 花葉同色, 結實如蕎麥而輕小 五月熟即黃色 亦呼爲金蕎麥. 三月採苗 五月收實 並陰乾, 九月採根 破之亦有錦文. 日乾之 亦呼爲土大黃. 凡收大黃之法. 蘇恭云 : 作時燒石使熱 橫寸截著石上煿之 一日微燥 乃繩穿眼之至干. 今土蕃大黃 往往作橫片 曾經火煿. 蜀大黃乃作緊片 如牛舌形 謂之牛舌大黃. 二者用之皆等. 《本經》稱大黃推陳致新 其效最神 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 又有三物備急丸 司空裴秀爲散用 療心腹諸疾卒暴百病 其方用大黃‧乾薑‧巴豆各一兩 須精新好者 搗篩 蜜和 更搗一千杵 丸如小豆 服三丸. 老小斟量之. 爲散不及丸也. 若中惡客忤 心腹脹滿 卒痛如錐刀刺痛 氣急口噤 停屍卒死者 以暖水若酒服之. 若不下 捧頭起 灌令下喉 須臾瘥. 未知更與三丸 腹當鳴轉 即吐下便愈. 若口已噤 亦須折齒灌之 藥入喉即瘥. 崔知悌療小兒無辜閃癖 瘰癘 或頭干黃聳 或乍痢乍差 諸狀多者 皆大黃煎主之. 大黃九兩 錦文新實者 若微朽即不中用 削去蒼皮 乃秤 搗篩爲散 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 置銅碗中 於大鐺中浮湯上 炭火煮之 火不用猛 又以竹木篦攪藥 候任丸 乃停. 於小瓷器中貯. 兒年三歲 一服七丸如梧子 日再服 常以下靑赤膿爲度. 若不下膿 或下膿少者 稍稍加丸. 下膿若多 丸又須減. 病重者 或至七‧八劑方盡根本. 大人‧小兒以意量之. 此藥惟下膿宿結 不令兒利 須禁食毒物. 食乳者 乳母亦同忌法. 崔元亮《海上方》 : 治腰腳冷風氣 以大黃二大兩 切如棋子 和少酥炒 令酥盡入藥中 切不得令黃焦 則無力 搗篩爲末 每日空腹 以水三大合 入生薑兩片如錢 煎十餘沸 去姜 取大黃末兩錢 別置碗子中 以薑湯調之 空腹頓服. 如有餘薑湯 徐徐呷之 令盡 當下冷膿及惡物等 病即瘥止. 古人用毒藥攻病 必隨人之虛實而處置 非一切而用也. 姚僧垣初仕梁 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 僧垣曰 : 大黃乃是快藥. 至尊年高 不可輕用. 帝弗從 幾至委頓. 元帝常有心腹疾. 諸醫咸謂宜用平藥 可漸宣通. 僧垣曰 : 脈洪而實 此有宿妨 非用大黃無差理 帝從而遂愈. 以此言之 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 其偶中病 便謂此方之神奇, 其有差誤 乃不言用藥之失 如此者眾矣 可不戒哉?
  5. 《證類本草》

    大黃(將軍)

    味苦 寒‧大寒. 無毒. 主下瘀血 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一名黃良.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 二月‧八月採根 火乾. (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芩療驚恚怒 心下悸氣. 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 黃芩爲之使 無所畏)

    陶隱居云 : 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 雖非河西‧隴西 好者猶爲紫地錦色 味甚苦澀 色至濃黑. 西川陰乾者勝. 北部日乾 亦有火乾者 皮小焦不如 而耐蛀堪久. 此藥至勁利 粗者便不中服 最爲俗方所重. 道家時用以去痰疾 非養性所須也. 將軍之號 當取其駿快矣.

    唐本注云 : 大黃 性濕潤而易壞蛀 火乾乃佳. 二月‧八月日不烈 恐不時燥 即不堪矣. 葉‧子‧莖並似羊蹄 但粗長而厚. 其根細者亦似宿羊蹄 大者乃如碗 長二尺. 作時燒石使熱 橫寸截 著石上爆之 一日微燥 乃繩穿眼之 至乾爲佳. 幽‧並已此漸細 氣力不如蜀中者. 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皆有. 其莖味酸 堪生啖. 亦以解熱 多食不利人. 陶稱蜀地者不及隴西 誤矣. 今按 : 陳藏器本草云 : 大黃 用之當分別其力. 若取和厚深沉 能攻病者 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 若取瀉泄駿快 推陳去熱 當取河西錦紋者. 凡有蒸‧有生‧有熟 不得一概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 : 葉似蓖麻. 根如大芋. 旁生細根如牛蒡 小者亦似羊蹄. 又云《圖經》云 : 高六‧七尺 莖脆.

    藥性論云 : 蜀大黃 使 去寒熱 忌冷水 味苦‧甘. 消食 煉五臟 通女子經候 利水腫 能破痰實 冷熱 結聚宿食 利大小腸 貼熱毒腫 主小兒寒熱時疾 煩熱蝕濃 破留血.

    日華子云 : 通宣一切氣 調血脈 利關節 泄壅滯水氣 四肢冷熱不調 溫瘴熱疾 利大小便. 並敷一切瘡癤癰毒. 廓州馬蹄峽中者次.

    圖經曰 : 大黃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 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 以蜀川錦文者佳. 其次秦隴來者 謂之土蕃大黃. 正月內生靑葉 似蓖麻 大者如扇. 根如芋 大者如碗 長一‧二尺. 旁生細根如牛蒡 小者亦如芋. 四月開黃花 亦有靑紅似蕎麥花者. 莖靑紫色 形如竹. 二月‧八月採根 去黑皮 火乾. 江淮出者曰土大黃 二月開花結細實. 又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 療疥瘙甚效. 初生苗葉如羊蹄 累年長大 即葉似商陸而狹尖. 四月內於押條上出穗 五‧七莖相合 花‧葉同色. 結實如蕎麥而輕小 五月熟即黃色 亦呼爲金蕎麥. 三月採苗 五月收實 並陰乾. 九月採根 破之亦有錦文 日乾之. 亦呼爲土大黃. 凡收大黃之法 蘇恭云 : 作時燒石使熱 橫寸截 著石上爆之 一日微燥 乃繩穿眼之至干. 今土蕃大黃 往往作橫片 曾經火爆. 蜀大黃乃作緊片如牛舌形 謂之牛舌大黃. 二者用之皆等. 《本經》稱 : 大黃推陳致新 其效最神. 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 用處尤多. 又有三物備急丸. 司空裴秀爲散 用療心腹諸疾 卒暴百病. 其方用大黃‧乾薑‧巴豆各一兩 須精新好者 搗篩 蜜和 更搗一千杵 丸如小豆 服三丸 老小斟量之. 爲散不及丸也. 若中惡客忤 心腹脹滿 卒痛如錐刀刺痛 氣急口噤 停屍卒死者 以暖水若酒服之. 若不下 捧頭起灌令下喉 須臾瘥. 未知 更與三丸 腹當鳴轉 即吐下 便愈. 若口已噤 亦須折齒灌之 藥入喉即瘥. 崔知悌療小兒無辜閃癖 瘰癧 或頭干黃聳 或乍痢乍瘥 諸狀多者 皆大黃煎主之. 大黃九兩 錦文新實者 若微朽即不中用 削去蒼皮乃秤 搗篩爲散. 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 置銅碗中 於大鐺中浮湯上 炭火煮之 火不用猛 又以竹木篦攪藥候任丸乃停 於小瓷器中貯. 兒年三歲一服七丸 如梧子 日再服 當以下靑赤膿爲度. 若不下膿 或下膿少者 稍稍加丸. 下膿若多 丸又須減. 病重者或七‧八劑方盡根本. 大人‧小兒 以意量之. 此藥唯下膿宿結 不令兒利. 須禁食毒物. 食乳者‧乳母亦同忌法. 崔元亮《海上方》 : 治腰腳冷風氣. 以大黃二大兩 切如棋子 和少酥炒令酥 盡入藥中 切不得令黃焦則無力 搗篩爲末 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 入生薑兩片如錢 煎十餘沸去姜 取大黃末兩錢 別置碗子中 以薑湯調之 空腹頓服. 如有餘薑湯 徐徐呷之令盡 當下冷膿及惡物等 病即瘥止. 古人用毒藥攻病 必隨人之虛實而處置 非一切而用也. 姚僧垣初仕 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 僧垣曰 : 大黃乃是快藥 至尊年高 不可輕用. 帝弗從 幾至委頓. 元帝常有心腹疾 諸醫咸謂宜用平藥 可漸宣通. 僧垣曰 : 脈洪而實 此有宿妨 非用大黃無差理. 帝從而遂愈. 以此言之 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 其偶中病 便謂此方之神奇, 其差誤 乃不言用藥之失 如此者眾矣 可不戒哉?

    唐本云 : 葉似蓖麻 根如大芋 旁生細根如牛蒡. 《圖經》云 : 高六‧七尺 莖脆味酸 醒酒. 雷公云 : 凡使 細切 內文如水旋斑緊重 銼蒸 從巳至未 曬乾 又灑臘水蒸 從未至亥. 如此蒸七度. 曬乾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 其大黃擘如烏膏樣. 於日中曬乾用之爲妙. 聖惠方 : 治時氣發豌豆瘡. 用川大黃半兩微炒 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 去滓 分爲二服. 又方 : 熱病狂語及諸黃. 用川大黃五兩銼炒微赤 搗爲散 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 每服不計時候 冷水調下半匙. 外臺秘要 : 療癖方 : 大黃十兩 杵篩 醋三升 和勻 白蜜兩匙煎 堪丸如梧桐子大. 一服三十丸 生薑湯吞下以利爲度 小者減之. 千金方 : 治產後惡血衝心 或胎衣不下 腹中血塊等. 用錦紋大黃一兩 杵羅爲末 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 丸如梧桐子大. 患者用溫醋七分盞化五丸 服之 良久下. 亦治馬墜內損. 千金翼治婦人血癖痛. 大黃三兩搗篩 以酒二升 煮十沸 頓服. 經驗後方 : 解風熱疏積熱風壅 消食 化氣導血 大解壅滯. 大黃四兩 牽牛子四兩 半生半熟 爲末 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茶下一十丸 如要微動 吃十五丸. 冬月中最宜服 並不搜攪人. 梅師方 : 治卒外腎偏腫疼痛. 大黃末和醋塗之 干即易之. 斗門方治腰痛. 用大黃半兩 更入生薑半兩 同切如小豆大 於鐺內炒令黃色 投水兩碗 至五更初頓服 天明取下. 腰間惡血物用盆器盛如雞肝樣 即痛止. 簡要濟眾 : 治吐血. 川大黃一兩 搗羅爲散. 每服一錢. 以生地黃汁一合 水半盞煎三‧五沸 無時服. 廣利方 : 治骨節熱 積漸黃瘦. 大黃四分 以童子小便五大合 煎取四合 去滓 空腹分爲兩服 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傷寒類要 : 療急黃病. 大黃粗切二兩 水三升半漬一宿 平旦煎絞汁一升半 納芒硝二兩絞服. 須臾當快利. 姚和眾治小兒腦熱常閉目. 大黃一分粗銼 以水三合浸一宿 一歲兒每日與半合 服余者塗頂上 干即更塗. 別說云謹按大黃收採時 皆以火燒石爆干. 欲速貨賣 更無生者 用之不須更多炮炙 少蒸煮之類也.

  6. 이로 인해 주로 중국의 서북부(甘肅, 靑海, 陝西 등)에서 자생하는 탕구트대황과 중국의 서중부(四川 云南 등)에서 자생하는 장엽대황 중 어느 것이 더 상품인가에 대한 의견이 갈리기도 하였다. 그러나 이미 주요 재배지에서 두 종의 혼종이 만연하여 약물로서의 구분은 큰 의미가 없다. 자세한 내용은 여기https://foramedica.net/archives/973를 참조.
  7. 월경이 끊긴 것. 위 《新修本草》에서 ‘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이라 한 것을 참조.
  8. 《神農本草經》 大黃. 味苦 寒. 主下瘀血‧血閉‧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御覽》 此下有道字)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生山谷.
  9. 《本草衍義》 大黃損益 前書已具. 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

    或曰 : 心氣既不足矣 而不用補心湯 更用瀉心湯 何也? 答曰 : 若心氣獨不足 則不當須吐衄也. 此乃邪熱 因不足而客之 故吐衄. 以苦泄其熱 就以苦補其心 蓋兩全之. 有是證者 用之無不效. 量虛實用藥.

  10. 위 《名醫別錄》 ~ 《證類本草》 참조
  11.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 大黃. 味苦 寒‧無毒. 主下瘀血 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藥性論》云 : 使. 去寒熱 結聚宿食 利大小腸 貼熱毒腫 主小兒寒熱時疾 煩熱 蝕膿 破留血. 日華子云 : 通宣一切氣 調血脈 利關節 泄壅滯 水氣 四肢冷熱不調 溫瘴熱疾 利大小便 並敷一切瘡癤癰毒. 古方 : 下積滯多用之. 崔知悌 : 療小兒無辜閃癖‧瘰癧或頭干黃聳或乍痢乍差 諸狀多者皆大黃煎主之. 《海上方》 : 治腰腳冷風氣. 得 : 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 療驚恚怒‧心下悸氣. 得 : 硝石‧紫石英‧桃仁 療女子血閉. 黃芩爲之使. 無所畏.
  12. 《本草品彙精要》 大黃 (無毒) 植生

    大黃(出神農本經)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以上朱字神農本經)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以上黑字名醫所錄)【名】將軍黃良【苗】(圖經曰)春生靑葉似蓖麻其形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靑紅似蕎麥花者莖靑紫色形如竹江淮出者名土大黃二月開花結細實鼎州出者名羊蹄大黃初生苗葉似羊蹄累年長大葉似商陸而狹尖四月內於押條上出穗五七莖相合花葉同色結實如蕎麥而輕小五月熟即黃色亦呼爲金蕎麥破之亦有錦紋干之亦呼爲土大黃也【地】(圖經曰)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江淮鼎州河東州郡亦有之(陶隱居云)益州北部汶山西山(唐本注云)宕州西羌(道地)蜀州陝西涼州【時】(生)正月生苗(採)九月取根【收】曬乾【用】根錦紋者爲佳【質】類商陸【色】黃【味】苦【性】大寒泄【氣】味厚氣薄陰也【臭】香【主】盪滌濕熱推陳致新【行】手足陽明經酒浸入足太陽經酒洗入手陽明經【助】黃芩爲之使【反】惡乾漆【制】銼碎或酒浸洗用【治】(療)(藥性論云)消食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留飲並痰實冷熱結聚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及蝕膿兼小兒寒熱時疾(日華子云)宣通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疾並敷一切瘡癤癰毒(湯液本草云)瀉諸實熱不通盪滌腸胃間熱(別錄云)治發豌豆瘡以半兩微炒用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爲二服. 小兒腦熱常閉目以一分粗銼用水三合浸一宿一歲兒每日與半合服余者塗頂上干即再塗愈【合治】合乾薑巴豆各等分搗末蜜和更杵一千下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以暖水或酒服未瘥更加數九老小斟量與之療心腹諸疾卒暴百病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如刀錐刺卒痛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若不下扶頭起灌令下喉須臾腹當雷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須折齒灌之即瘥. 錦紋新實者丸兩去蒼皮搗末合米醋三升和置銅器內於大鐺中浮湯上緩火蒸煮常以竹篦攪藥候堪丸易瓷器另貯丸如梧子大療小兒無辜閃癖瘰癧或頭干黃聳或乍痢乍瘥諸狀多者服此藥後當下靑赤膿爲度若不下膿或膿少者稍稍加丸服之若下膿多又須減少丸數量兒大小斟酌用之此藥惟下膿宿結不令兒利須禁食毒物食乳者乳母毒物亦宜忌之. 用五兩銼炒微赤搗末合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半匙冷水調下不計時候療熱病狂語及諸發黃者愈. 錦紋者一兩杵末合醋半斤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以溫醋七分盞化五丸服之治產後惡血衝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良久即下赤治墜馬內損者. 以三兩搗末合酒二升煮十沸頓服治婦人血癖痛. 以四兩合牽牛子四兩二味半生半熟搗末煉蜜爲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茶湯下解風熱積熱風壅消食化氣導血大解壅滯欲微動服十五丸冬月最宜解. 以半兩合生姜半兩同切如小豆大鐺內炒黃色投水兩碗至五更初頓服天明即下腰間惡血如雞肝樣療腰痛即止. 以末一錢合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沸無時服療吐血即止. 以四分合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爲兩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治骨節熱積漸黃瘦. 切二兩水三升半漬一宿平旦煎絞汁一升半合芒硝二兩緩服須臾當快利療急黃病

  13. 《本草綱目》 大黃(《本經》下品)

    【釋名】黃良(《本經》)‧將軍(當之)‧火參(《吳普》)‧膚如(《吳普》).

    弘景曰 : 大黃 其色也. 將軍之號 當取其駿快也.

    杲曰 : 推陳致新 如戡定禍亂 以致太平 所以有將軍之號.

    【集解】《別錄》曰 : 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 二月‧八月採根 火乾.

    普曰 : 生蜀郡北部或隴西. 二月卷生黃赤 其葉四四相當 莖高三尺許. 三月花黃 五月實黑 八月採根. 根有黃汁 切片陰乾.

    弘景曰 : 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 雖非河西‧隴西 好者猶作紫地錦色 味甚苦澀 色至濃黑. 西川陰乾者勝. 北部日乾 亦有火乾者 皮小焦不如 而耐蛀堪久. 此藥至勁利 粗者便不中服.

    恭曰 : 葉‧子‧莖並似羊蹄 但莖高六‧七尺而脆 味酸堪生啖 葉粗長而厚. 根細者亦似宿羊蹄 大者乃如碗 長二尺. 其性濕潤而易蛀壞 火乾乃佳. 作時燒石使熱 橫寸截著石上爆之 一日微燥 以繩穿晾乾. 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者皆佳. 幽並以北者漸細 氣力不及蜀中者. 陶言蜀地不及隴西 誤矣.

    藏器曰 : 凡用當分別之. 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 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 若取瀉泄駿快‧推陳去熱者 當取河西錦紋者.

    頌曰 : 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 以蜀川錦紋者佳. 其次秦隴來者 謂之土番大黃. 正月內生靑葉 似蓖麻 大者如扇. 根如芋 大者如碗 長一‧二尺. 其細根如牛蒡 小者亦如芋. 四月開黃花 亦有靑紅似蕎麥花者. 莖靑紫色 形如竹. 二‧八月採根 去黑皮 切作橫片 火乾. 蜀大黃乃作豎片如牛舌形 謂之牛舌大黃. 二者功用相等. 江淮出者曰土大黃 二月開花 結細實.

    時珍曰 : 宋祁《益州方物圖》 言蜀大山中多有之 赤莖大葉 根巨若碗 藥市以大者爲枕 紫地錦紋也. 今人以莊浪出者爲最 莊浪 即古涇原隴西地 與《別錄》相合.

    【正誤】 頌曰 : 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 治疥瘙甚效. 初生苗葉如羊蹄 累年長大 即葉似商陸而狹尖. 四月內抽條出穗 五‧七莖相合 花葉同色. 結實如蕎麥而輕小 五月熟即黃色 呼爲金蕎麥. 三月採苗 五月採實 陰乾. 九月採根 破之亦有錦紋. 亦呼爲土大黃.

    時珍曰 : 蘇說即老羊蹄根也. 因其似大黃 故謂之羊蹄大黃 實非一類. 又一種酸模 乃山大黃也. 狀似羊蹄而生山上 所謂土大黃或指此 非羊蹄也. 俱見本條.

    【修治】雷曰 : 凡使細切 以紋如水旋斑緊重者 銼片蒸之 從巳至未 曬乾 又灑臘水蒸之 從未至亥 如此凡七次. 曬乾 卻灑淡蜜水再蒸一伏時 其大黃必如烏膏樣 乃曬乾用.

    藏器曰 : 凡用有蒸‧有生‧有熟 不得一概用之.

    承曰 : 大黃採時 皆以火石爆乾貨賣 更無生者 用之亦不須更多炮炙蒸煮.  

    【氣味】 苦 寒 無毒.

    《別錄》曰 : 大寒. 普曰 : 神農‧雷公 : 苦 有毒, 扁鵲 : 苦 無毒, 李當之 : 小寒.

    元素曰 : 味苦氣寒 氣味俱厚 沉而降 陰也. 用之須酒浸煨熟者 寒因熱用. 酒浸入太陽經, 酒洗入陽明經 余經不用酒.

    杲曰 : 大黃苦峻下走 用之於下必生用. 若邪氣在上 非酒不至 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 驅熱而下. 如物在高巔 必射以取之也. 若用生者 則遺至高之邪熱 是以愈後或目赤 或喉痹 或頭腫 或膈上熱疾生也.

    時珍曰 : 凡病在氣分 及胃寒血虛 並妊娠產後 並勿輕用. 其性苦寒 能傷元氣‧耗陰血故也.

    之才曰 : 黃芩爲之使 無所畏.

    權曰 : 忌冷水 惡乾漆.

    【主治】 下瘀血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本經》).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別錄》).

    通女子經候 利水腫 利大小腸. 貼熱腫毒 小兒寒熱時疾 煩熱蝕膿(甄權). 通宣一切氣 調血脈 利關節 泄壅滯水氣 溫瘴熱瘧(大明).

    瀉諸實熱不通 除下焦濕熱 消宿食 瀉心下痞滿(元素).

    下痢赤白 裡急腹痛 小便淋瀝 實熱燥結 潮熱譫語 黃疸諸火瘡(時珍).

    【發明】 之才曰 : 得芍藥‧黃芩‧牡蠣‧細辛‧茯苓 療驚恚怒 心下悸氣. 得硝石‧紫石英‧桃仁 療女子血閉.

    宗奭曰 : 張仲景治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 瀉心湯 用大黃‧黃芩‧黃連. 或曰心氣既不足 而不用補心湯 更用瀉心何也? 答曰 : 若心氣獨不足 則當不吐衄也. 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 故令吐衄. 以苦泄其熱 以苦補其心 蓋一舉而兩得之. 有是證者 用之無不效 惟在量其虛實而已.

    震亨曰 : 大黃苦寒善泄 仲景用之瀉心湯者 正因少陰經不足 本經之陽亢甚無輔 以致陰血妄行飛越. 故用大黃瀉去亢甚之火 使之平和 則血歸經而自安. 夫心之陰氣不足 非一日矣 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 故黃芩救肺 黃連救肝. 肺者陰之主 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 肝肺之火既退 則陰血復其舊矣. 寇氏不明說而云邪熱客之 何以明仲景之意而開悟後人也?

    時珍曰 : 大黃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 凡病在五經血分者 宜用之. 若在氣分用之 是謂誅伐無過矣. 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 乃眞心之氣不足 而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陽明胃之邪火有餘也. 雖曰瀉心 實瀉四經血中之伏火也. 又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 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此亦瀉脾胃之濕熱 非瀉心也.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則作痞滿 乃寒傷營血 邪氣乘虛結於上焦. 胃之上脘在於心 故曰瀉心 實瀉脾也. 《素問》云 : 太陰所至爲痞滿. 又云 : 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 是矣.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 則成結胸 乃熱邪陷入血分 亦在上脘分野. 仲景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 亦瀉脾胃血分之邪 而降其濁氣也. 若結胸在氣分 則只用小陷胸湯, 痞滿在氣分 則用半夏瀉心湯矣. 成無己註釋《傷寒論》 亦不知分別此義.

    成無己曰 : 熱淫所勝 以苦泄之. 大黃之苦 以盪滌瘀熱 下燥結而泄胃強.

    頌曰 : 本草稱大黃推陳致新 其效最神 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 古人用毒藥攻病 必隨人之虛實寒熱而處置 非一切輕用也. 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 姚僧坦曰 : 大黃 乃是快藥 至尊年高 不可輕用. 帝弗從 幾至委頓. 梁元帝常有心腹疾. 諸醫咸謂宜用平藥 可漸宣通. 僧坦曰 : 脈洪而實 此有宿妨 非用大黃無瘥理. 帝從之 遂愈. 以此言之 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 其偶中 便謂此方神奇, 其差誤 則不言用藥之失 可不戒哉?

    【附方】舊十三 新四十二.

    吐血衄血 治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者 瀉心湯主之 : 大黃二兩 黃連‧黃芩各一兩 水三升 煮一升 熱服取利. (張仲景《金匱玉函》)

    吐血刺痛 : 川大黃一兩 爲散. 每服一錢 以生地黃汁一合 水半盞 煎三‧五沸 無時服. (《簡要濟眾方》)

    傷寒痞滿 病發於陰 而反下之 心下滿而不痛 按之濡 此爲痞也 大黃黃連

    瀉心湯主之 :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汁 分作二次溫服. (仲景《傷寒論》)

    熱病譫狂 : 川大黃五兩 銼 炒微赤 爲散. 用臘雪水五升 煎如膏. 每服半匙 冷水下. (《聖惠方》)

    傷寒發黃 : 方同上. 氣壯者 大黃一兩. 水二升 漬一宿 平旦煎汁一升 入芒硝一兩 緩服 須臾當利下. (《傷寒類要》)

    腰腳風氣作痛 : 大黃二兩 切如棋子 和少酥炒乾 勿令焦 搗篩. 每用二錢 空心以水三大合 入姜三片 煎十餘沸 取湯調服. 當下冷膿惡物 即痛止. (崔元亮《海上方》)

    一切壅滯 : 《經驗後方》 : 治風熱積壅 化痰涎 治痞悶消食 化氣導血 : 用大黃四兩 牽牛子(半炒半生)四兩 爲末 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 白湯下 並不損人. 如要微利 加一‧二十丸. 《衛生寶鑑》 : 用皂莢熬膏和丸 名墜痰丸 又名全眞丸. 金宣宗服之有驗 賜名保安丸.

    痰爲百病 : 滾痰丸 : 治痰爲百病 惟水瀉‧胎前產後不可服用 : 大黃(酒浸 蒸熟切曬)八兩 生黃芩八兩 沉香半兩 靑礞石二兩. 以焰硝二兩 同入砂罐固濟 煅紅研末二兩. 上各取末 以水和丸梧子大. 常服一‧二十丸 小病五‧六十丸 緩病七‧八十丸 急病一百二十丸 溫水吞下 即臥勿動 候藥逐上焦痰滯. 次日先下糟粕 次下痰涎 未下再服. 王隱君歲合四十餘斤 愈疾數萬也. (《養生主論》)

    男女諸病 : 無極丸 : 治婦人經血不通 赤白帶下 崩漏不止 腸風下血 五淋 產後積血 癥瘕腹痛 男子五勞七傷 小兒骨蒸潮熱等證 其效甚速. 宜六癸日合之 : 用錦紋大黃一斤 分作四分 : 一分用童尿一碗 食鹽二錢 浸一日 切曬, 一分用醇酒一碗 浸一日 切曬 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 豆黃 去豆不用, 一分用紅花四兩 泡水一碗 浸一日 切曬, 一分用當歸四兩 入淡醋一碗 同浸一日 去歸 切曬. 爲末 煉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溫酒下. 取下惡物爲驗, 未下再服. 此武當高士孫碧雲方也. (《醫林集要》)

    心腹諸疾 : 三物備急丸 : 治心腹諸疾 卒暴百病 : 用大黃‧巴豆‧乾薑各一兩. 搗篩 蜜和搗一千杵 丸小豆大 每服三丸. 凡中惡客忤 心腹脹滿 痛如錐刀 氣急口噤 停屍卒死者 以暖水或酒服之 或灌之. 未知更服三丸 腹中鳴轉 當吐下便愈. 若口已噤者 折齒灌之 入喉即瘥. 此乃仲景方 司空裴秀改爲散用 不及丸也. (《圖經本草》)腹中痞塊 : 大黃十兩爲散 醋三升 蜜兩匙和煎 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生薑湯下 吐利爲度. (《外臺秘要》)

    腹脅積塊 : 風化石(灰末)半斤 瓦器炒極熱 稍冷 入大黃(末)一兩炒熱 入桂心(末)半兩略炒 下米醋攪成膏 攤布貼之. 又方 : 大黃二兩 朴硝一兩 爲末 以大蒜同搗膏和貼之. 或加阿魏一兩 尤妙. (《丹溪心法》)

    久患積聚 二便不利 氣上搶心 腹中脹滿 害食 : 大黃‧白芍各二兩. 爲末 水丸梧子大. 每湯下四十丸 日三 以知爲度. (《千金方》)

    脾癖疳積 不拘大人小兒 : 錦紋大黃三兩爲末 醋一盞 沙鍋內文武火熬成膏 傾瓦上 日曬夜露三日 再研. 用舶上硫黃一兩(形如琥珀者) 官粉一兩 同研勻. 十歲以下小兒半錢 大人一錢半 米飲下. 忌一切生冷‧魚肉 只食白粥半月. 如一服不愈 半月之後再服. 若不忌口 不如勿服. (《聖濟總錄》)

    小兒無辜閃癖瘰癧 或頭干黃聳 或乍痢乍瘥 諸狀多者 大黃煎主之 : 大黃九兩(錦紋新實者 若微朽即不中用) 削去皮 搗篩爲散. 以好米醋三升 和置瓦碗中 於大鐺內浮湯上 炭火慢煮 候至成膏 可丸 乃貯器中. 三歲兒一服七丸 梧子大 日再服 以下出靑赤膿爲度. 若不下 或下少 稍稍加丸. 若下多 又須減之. 病重者七‧八劑方盡根. 大人亦可用之. 此藥惟下宿膿 不令兒利也. 須禁食毒物 乳母亦禁之. 一加木香一兩半. (崔知悌方)

    小兒諸熱 : 大黃(煨熟)‧黃芩各一兩 爲末 煉蜜丸麻子大. 每服五丸至十丸 蜜湯下. 加黃連 名三黃丸. (《錢氏小兒方》)

    骨蒸積熱 漸漸黃瘦 : 大黃四分 以童子小便五‧六合 煎取四合 去滓. 空腹分爲二服 如人行五里 再服. (《廣利方》)

    赤白濁淋 : 好大黃爲末. 每服六分 以雞子一個 破頂入藥 攪勻蒸熟 空心食之. 不過三服愈. (《簡便方》)

    相火秘結 : 大黃(末)一兩 牽牛頭(末)半兩 每服三錢.

    有厥冷者 酒服, 無厥冷 五心煩 蜜湯服. (劉河間《保命集》)

    諸痢初起 : 大黃(煨熟)‧當歸各二‧三錢(壯人各一兩). 水煎服 取利. 或加檳榔. (《集簡方》)

    熱痢裡急 : 大黃一兩. 浸酒半日 煎服取利. (《集簡方》)

    忽喘悶絕 不能語言 涎流吐逆 牙齒動搖 氣出轉大 絕而復甦 名傷寒並熱霍亂 : 大黃‧人參各半兩 水二盞 煎一盞 熱服 可安. (危氏《得效方》)

    食已即吐 胸中有火也 :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半 水一升 煮半升 溫服. (仲景《金匱玉函方》)

    婦人血癖作痛 : 大黃一兩 酒二升 煮十沸 頓服取利. (《千金翼》)

    產後血塊 : 大黃末一兩 頭醋半升 熬膏 丸梧子大. 每服五丸 溫醋化下 良久當下. (《千金方》)

    乾血氣痛 : 綿紋大黃(酒浸曬乾)四兩 爲末 好醋一升 熬成膏 丸芡子大. 臥時酒化一丸服 大便利一‧二行 紅漏自下 乃調經仙藥也. 或加香附. (董氏《集驗方》)

    婦人嫁痛 小戶腫痛也 : 大黃一兩 酒一升 煮一沸 頓服. (《千金方》)

    男子偏墜作痛 : 大黃末和醋塗之 干則易. (《梅師方》)

    濕熱眩暈不可當者 : 酒炒大黃爲末 茶淸服二錢 急則治其標也. (《丹溪纂要》)

    小兒腦熱 常欲閉目 : 大黃一分. 水三合 浸一夜. 一歲兒每日服半合 余者塗頂上 干即再上. 《姚和眾《至寶方》)

    暴赤目痛 : 四物湯加熟大黃 酒煎服之. (《傳信適用方》)

    胃火牙痛 : 口含冰水一口 以紙捻蘸大黃末 隨左右搐鼻 立止. (《儒門事親》)

    風熱牙痛 : 紫金散 : 治風熱積壅 一切牙痛 去口氣 大有奇效 : 好大黃瓶內燒存性 爲末 早晚揩牙 漱去. 都下一家專貨此藥 兩宮常以數千贖之 其門如市也. (《千金家藏方》)

    風蟲牙痛 齦常出血 漸至崩落 口臭 極效 : 大黃(米泔浸軟)‧生地黃各旋切一片 合定貼上 一夜即愈 未愈再貼. 忌說話 恐引入風. (《本事方》)

    口瘡糜爛 : 大黃‧枯礬等分 爲末 擦之吐涎. (《聖惠方》)

    鼻中生瘡 : 生大黃‧杏仁搗勻 豬脂和塗. 又方 : 生大黃‧黃連各一錢 麝香少許 爲末 生油調搽. (《聖惠方》)仙茅毒發 舌脹出口. 方見仙茅下.

    傷損瘀血 : 《三因方》雞鳴散 : 治從高墜下 木石壓傷 及一切傷損 血瘀凝積 痛不可忍 並以此藥推陳致新. 大黃(酒蒸)一兩 杏仁(去皮尖)三七粒 細研 酒一碗 煎六分 雞鳴時服. 至晚取下瘀血 即愈. 《和劑方》 : 治跌壓瘀血在內脹滿. 大黃‧當歸等分 炒研 每服四錢 溫酒服 取下惡物愈. 打撲傷痕 瘀血滾注 或作潮熱者 : 大黃末 薑汁調塗. 一夜 黑者紫, 二夜 紫者白也. (《瀕湖集簡方》)

    杖瘡腫痛 : 大黃末 醋調塗之. 童尿亦可調. (《醫方摘玄》)

    金瘡煩痛 大便不利 : 大黃‧黃芩等分 爲末 蜜丸. 先食水下十丸 日三服. (《千金方》)

    凍瘡破爛 : 大黃末 水調塗之. (《衛生寶鑑》)

    湯火傷灼 : 莊浪大黃生研 蜜調塗之. 不惟止痛 又且滅瘢. 此乃金山寺神人所傳方. (洪邁《夷堅志》)灸瘡飛蝶 因艾灸訖 火痂便退 瘡內鮮肉片飛如蝶形而去 痛不可忍 是火毒也 : 大黃‧朴硝各半兩 爲末 水服取利即愈. (張杲《醫說》)

    蠼螋咬瘡 : 大黃末塗之. (《醫說》)

    火丹赤腫遍身者 : 大黃磨水 頻刷之. (《急救方》)

    腫毒初起 : 大黃‧五倍子‧黃柏等分 爲末. 新汲水調塗 日四‧五次. (《簡便方》)

    癰腫焮熱作痛 : 大黃末 醋調塗之. 燥即易 不過數易即退 甚驗神方也. (《肘後方》)

    乳癰腫毒 : 金黃散 : 用川大黃‧粉草各一兩. 爲末 好酒熬成膏收之. 以絹攤貼瘡上 仰臥. 仍先以溫酒服一大匙 明日取下惡物. (《婦人經驗方》)

    大風癩瘡 : 大黃(煨)一兩 皂莢刺一兩 爲末. 每服方寸匕 空心溫酒下 取出惡毒物如魚腦狀. 未下再服 即取下如亂髮之蟲. 取盡 乃服雄黃花蛇藥. 名通天再造散. (《十便良方》)

  14. 《本草乘雅半偈》 大黃 (本經下品)

    【氣味】苦寒 無毒.

    【主治】主下瘀血 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核】曰 : 出河西山谷 及隴西者爲勝. 益州北部汶山‧西山者次之. 二月卷生黃赤 放葉時 四四相當 宛似羊蹄葉 粗長而厚. 莖高三尺許 味酸而脆 頗堪啖也. 三月花黃 五月實黑 八月採根. 根形亦似羊蹄根 大者如碗 長二尺許. 切片陰乾 理文如錦 質色深紫. 修事 切作薄片 以文如縠紋 緊厚者佳. 銼細蒸之從巳至未 取出曬乾 又以臘水潤透 蒸之從未至亥 凡七遍. 曬乾 更以淡蜜水拌蒸一伏時 色如烏膏爲度 乃曬乾收用. 黃芩爲之使.

    先人云 : 大黃稱將軍 將軍者 所以行君令 戡禍亂 拓土地者也. 味大苦 氣大寒 似得寒水正化 而炎上作苦 苦性走下 不與炎上者反乎. 參同云 : 五行相剋 更爲父母 素問云 : 承乃制 制則生化 是故五行之體以克爲用 其潤下者正炎上之用乎. 則凡心用有所不行 變生疢難者 舍同類之苦巽以入之 不能彰其用矣. 蓋心主夏 主熱火 主神 主血脈 主病在五臟 主心腹部位 若腸胃之間 心腹之分 夏氣熱火之郁 神情血脈之結 瘀閉宿留 致成癥瘕積聚 變生寒熱脹滿者 皆心用不行. 大黃能盪滌之 是謂推陳, 推陳者 正所以行君之令 闢土地 安人民 阜生物 是謂致新. 致新者 即所以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者也. 客曰 : 開土地 滌腸胃 利水穀 皆脾所司. 何爲行火用也? 曰 : 火有用而靈 正當生土, 火無用而息 正當瀉土. 顧其名 自得之矣.

    【參】曰 : 大黃稱將軍 轉危爲安 亡爲存故也. 具地體用 大其用 黃其體 故其動也闢 應地無疆 含弘光大也. 其爲方也 爲大方 爲急方, 其爲劑也 爲通劑 爲瀉劑. 積著留礙者 極物之情 通乎理而已.

  15. 《要藥分劑》 大黃. 味大苦. 性大寒. 無毒. 稟地之陰氣獨厚. 得天之寒氣獨深而生. 降也. 陰也. 黃芩爲使. 無所畏. 惡冷水. 忌乾漆.

    【主治】 主下瘀血. 血閉寒熱. 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本經)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別錄)

    通女子經候. 利水腫. 利大小腸. 熱結腫毒. 時疾煩熱. (甄權)

    利關節. 泄壅滯. 溫瘴熱瘧. (大明)

    瀉諸實熱不通. 除下焦濕熱. 下痞滿. (元素)

    下痢赤白. 裡急腹痛. 小便淋瀝. 實熱燥結. 潮熱譫語. 黃疸. 諸火瘡. (綱目)

    【歸經】 入肝脾胃三經. 兼入心包大腸二經. 爲大瀉血分實熱. 盡下有形積滯之品. (五經血分藥)

    【前論】 東垣曰. 大黃下走. 用之於下必用生. 若邪在上. 必酒浸. 引上至高之分. 驅熱而下. 若止用生. 則遺至高之邪熱. 是以愈後. 或目赤. 或喉痹. 或頭腫. 或膈上熱痰生也.

    【禁忌】 經疏曰. 凡氣分病. 及胃寒血虛. 妊娠. 產後. 均忌.

    【炮製】 藏器曰. 凡使. 有蒸. 有生. 有熟. 不得一概用之. 潔古曰. 酒浸入脾經. 酒洗入胃經. 余經俱不用酒.

  16. 《本草約言》 大黃. 味苦 氣大寒 無毒 味極厚 陰中之陰. 其性走而不守 入手足陽明經. 通腸胃諸物之壅塞 泄臟腑結熱之熏蒸. 盪滌峻快 推陳致新. 故曰奪土鬱而無壅滯 定禍亂以致太平.

    苦寒而決泄者也. 生用則通腸胃壅塞結熱 熟用能治諸毒瘡疽 久不收口. 蓋以諸毒瘡瘍 皆屬心火 大黃熟用 則能瀉心 抑且宣氣消癰 而除結熱也. 酒浸入太陽經 酒洗入陽明經 余經不用. 有實邪者二三劑亦可 虛弱者一劑亦須慎之.

    按 : 仲景治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 瀉心用大黃‧黃芩‧黃連. 夫心氣既虛 不用補而用瀉 何也? 此因少陰經陰氣不足 而本臟之陽氣尤甚 熱邪乘虛而客之 致陰血不寧 妄行吐衄. 今以苦泄其熱 使之和平 即以苦補其心 則血歸經而自安矣 一舉兩得. 有是症者 用之輒效 在量其人之虛實可也.

  17. 《本草蒙筌》 大黃. 味苦 氣大寒. 味極厚. 陰中之陰 降也. 無毒. 形同牛舌 產自蜀川. 必得重實錦紋 勿用輕鬆朽黑. 使黃芩一味 入陽明二經. 欲使上行 須資酒製. 酒浸達巔頂上 酒洗至胃脘中. 並載舟楫(桔梗)少停 仍緩國老(甘草)不墜. 有斯佐助 才去病邪. 如欲下行 務分緩速. 欲速生使 投滾湯一泡便吞, 欲緩熟宜 同諸藥久煎方服. 入劑多寡 看人實虛. 蓋性惟沉不浮 故用直走莫守. 調中化食 霎時水穀利通, 推陳致新 頃刻腸胃盪滌. 奪土鬱 無壅滯 定禍亂 建太平. 因有峻烈威風 特加將軍名號. 仍導瘀血 更滾頑痰. 破癥堅積聚止疼 敗癰疽熱毒消腫. 勿服太過 下多亡陰. 若研末雞淸調稠 可敷上火瘡取效.

    (謨)按 : 大黃極寒 硫黃極熱. 二黃氣味懸隔 何號將軍相同? 蓋硫黃系至陽之精 大黃乃至陰之類. 一能破邪歸正 挺出陽精, 一能推陳致新 戡定禍亂. 並有過乎諸藥之能 宜其同得居上之號也.

  18. 《藥性切用》 川大黃. 大苦大寒 入足太陰‧手足陽明‧厥陰. 其性沉陰降泄 酒製亦能上行 盪滌腸胃 爲攻下實熱之專藥. 生用更峻 苟非實熱內結 不可輕投.
  19. 《神農本草經讀》 大黃. 氣味苦‧寒 無毒. 主下淤血‧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陳修園曰 : 大黃色正黃而臭香 得土之正氣正色 故專主脾胃之病, 其氣味苦寒 故主下泄.

    凡血淤而閉 則爲寒熱, 腹中結塊 有形可徵曰症 可聚可散曰瘕, 五臟爲積 六腑爲聚 以及留飲宿食 得大黃攻下 皆能已之. 自「盪滌腸胃」下五句 是申明大黃之效. 末一句是總結上四句 又大申大黃之奇效也. 意謂人只知大黃盪滌腸胃 功在推陳 抑知推陳即所以致新乎? 人知大黃通利水穀 功在化食 抑知化食即所以調中乎? 且五臟皆稟氣於胃 胃得大黃運化之力而安和 而五臟亦得安和矣 此《本經》所以有黃良之名也. (有生用者 有用淸酒洗者)

  20. 《本草彙言》 大黃. 味苦 氣大寒 性微毒 氣味俱厚 沉而降 陰也 入手足陽明‧太陰‧厥陰六經 血分之藥. 生用性烈 酒‧醋‧薑汁製 其性稍緩 各因其用也.

    陶隱居曰 : 出河西山谷 及隴西者爲勝 益州北部汶山‧西山者次之. 二月卷生黃赤 放葉時四四相當 酷似羊蹄葉 粗長而厚. 莖高三尺許 味酸而脆. 三月花黃 五月實黑. 八月採根 大者如碗 小者如拳 長二尺許 切片陰乾 紋理如錦 質色深紫. 修治 : 切作薄片 以紋如縠紋緊厚者佳. 銼細 又以水潤透 蒸之 曬乾 再潤 再蒸 再曬 壓七遍 色如烏膏者爲度.

    大黃 盪滌腸胃 通利閉結 攻鑿積聚(《別錄》) 破散瘀血(《本經》) 催逐留飲(《日華》) 並宿痰宿食之藥也(張元素). 味大苦 氣大寒(夏碧潤稿) 其性沉而不浮 走而不守 凡病在五臟腸胃之間 痰血食飲 有形之物 及天行君火之邪 銷鑠津液 壅閉臟腑 或傷寒溫病 熱病實熱裡熱 熱結中下二焦 二便不通諸證 咸宜用之. 按經曰 : 實則瀉之 大黃氣味 大苦大寒 性稟直遂 長於下通 峻利猛烈 橫驅直搗 一往不返 特有將軍之號. 故凡腸胃積聚 由於脾虛中氣不運 而不由於食飲停滯者, 閉結 由於血少腸燥 而不由於熱結不通者, 瘀血 由於胃虛脾弱 而不由於蓄滯停留者, 留飲 由於胃陽眞氣不充而生 而不由於陰寒水濕成者, 宿食 由於脾弱不磨 而不由於邪熱內結者, 女人腹痛 由於厥陰血虛 而不由於經阻不行者, 痢疾 由於風客胃腸 尚有表證未淸 而不由於裡實有積滯者, 吐衄失血 由於陰虛 火起於下 炎爍乎上 熱血妄行 溢出上竅 而不由於血分實熱者, 腰痛腳氣 由於下元先虛 濕熱下流 而不由於風濕外侵 瘀血內閉者, 癰疽腫毒 由於心氣不舒 肝氣鬱逆 以致營氣不從 逆於肉裡 乃生癰腫 而不由於膏粱厚味 醇酒炙煿 血分積熱成者 咸宜忌之 以其損傷胃氣故也. 故傷寒方調胃承氣湯中 用甘草以和之 正謂是也 輕發誤投 多致危殆 戒之慎之.

    方龍潭先生曰 : 凡蘊熱之證 臟腑堅澀 直腸火燥而大便結, 癰腫初發 毒熱熾盛而大便結, 肥甘過度 胃火盛而大便結, 縱飲太甚 脾火盛而大便結 必用苦寒 以大黃可也. 至若跌撲損傷 血有所瘀 閉而不行 用桃仁‧紅花之劑 必加酒炒大黃. 又有陽明胃火 痰涎壅盛 喉閉乳蛾 腮頰腫痛 及連口齒 用淸痰降火之劑 必加薑製大黃. 若光明科以之治目 在時眼初發時 以之瀉火可也. 瘡腫科以之散熱拔毒 任紅腫時解毒可也. 如產後去血過多 血虛閉而便不行 當用養血潤腸之劑 必禁大黃爲要. 又若老人氣虛血閉 當用麻仁丸 肥人痰閉 當用半硫丸 大黃亦所必戒. 治者不可畏而不用 亦不可忽而輕用 若元虛不足者 不可用 恐正氣耗而亡陽也. 風寒表證未解 不可用 恐裡氣一虛 表邪內陷也. 里證當下 脈勢無力不可用 恐熱邪去而正氣脫也. 故陽證當下 誤下早而表邪內陷 成結胸. 里證當下 誤下早而餘邪留結 成痞氣 是用大黃之誤也. 《要訣》曰 : 氣血者 有形無形之分也 如熱在氣分 無形之邪也 熱在血分 有形之邪也. 有形之邪 當用大黃盪滌之. 若無形之邪而用大黃 是謂誅伐無過 誤之甚矣. 然張仲景立大陷胸湯丸 皆用大黃 實瀉胸胃血分之邪. 若結胸在氣分 則用小陷胸湯 痞滿在氣分 則用半夏瀉心湯 如是 則氣分血分之別 若冰炭之不同矣 可忽乎哉? 又按仲景治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 用瀉心湯 以大黃‧黃連‧黃芩. 或曰 : 心氣既不足 而不補心 更瀉心 何也? 曰 : 若心氣獨不足 則不當吐衄血矣 惟有邪熱客之 因而不足 故令吐衄血也. 今者以苦泄其熱 以苦淸其心 蓋一舉而兩得之也. 朱丹溪又云 : 瀉心湯者 因本經之陽火亢甚 以致陰血妄行飛越 故用大黃 瀉去亢甚之火 使之和平 且心之陰不足 則肺與肝 各受火邪而病作 故用黃芩救肺 黃連救肝. 又肺者 陰之主 肝者 火之母 肝肺之火既退 則陰血歸其原矣 何吐血‧衄血之有耶?

    沈則施先生曰 : 凡病在氣分 及胃寒血虛 並妊娠產後 及久病年高之人 並勿輕用大黃 其性氣苦寒 能傷元氣 耗陰血也.

    集方 《方脈正宗》 : 治腸胃中一切壅滯 或痰血隱癖內伏之疾. 用大黃四兩 黑牽牛末二兩 用酒共煮一日 以酒干頻添之 搗膏爲丸 如梧桐子大 每早服三十丸 白湯下.

    《千金方》 : 治久患積聚. 用大黃二兩 酒煮一日 曬乾爲末 和白芍藥末二兩 煉蜜丸 綠豆大 每早晚各服百丸 白湯下.

    《韋氏手集》 : 治跌撲傷損瘀血 或從高墜下 或木石壓傷 及一切傷損瘀血凝滯 痛不可忍. 用大黃(酒蒸)一兩 杏仁(去皮)三七粒 二味俱研細 酒一大碗 煎六分 五更時服 至曉 取下瘀血即愈.

    (蘋湖方) : 治杖打腫痛 或作潮熱者. 用大黃末 薑汁調敷 一夜黑者紫 二夜紫者白也.

    《王隱居養生方》 : 治實熱濕痰留飲爲病. 以錦紋大黃(酒蒸)八兩 入前胡八兩 橘紅四兩 外另以靑礞石二兩 同焰硝二兩 入砂罐固濟 煅紅 研末二兩. 上各取末 以水發爲丸 梧子大 每常服一二十丸 小病五六十丸 緩病七八十丸 急病一百二十丸 溫水吞下 即臥勿動 候藥逐上焦痰滯 次日先下糟粕 次下痰涎 未下再服 惟妊娠水泄 忌之.

    《任隱先手集》 : 治宿食停滯 腹中脹滿. 用大黃八兩 酒浸九日 蒸一次 曬一次 計蒸曬共九次 如干燥 添酒蒸曬 九次畢 爲末 紅曲打糊 丸如綠豆大 每服一錢 空心白湯送下.

    (仲景方) : 治傷寒熱病 邪結中焦. 用大黃‧枳實‧厚朴 爲小承氣湯.

    (仲景方) : 治傷寒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心下滿而不痛 按之濡 此爲痞也 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用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水二升 煎半升服.

    《方脈正宗》 : 治腸胃實熱閉結不通. 用大黃八兩 酒煮三時 曬乾爲末 配杏仁霜‧蔞仁霜各一兩 紅曲打糊 丸如黍米大 每早服六分 白湯下.

    《戴氏產寶》 : 治婦人經脈阻滯不通 腹中常痛. 用大黃四兩 酒煮三時 曬乾爲末 配玄胡索‧桃仁‧三稜‧蓬莪朮(俱酒炒)各五錢 爲末 共爲丸 每早服一錢 酒下.

    《方脈正宗》 : 治痢下赤白 腹中脹滿 閉澀不通快. 用大黃二兩(酒煮) 配枳殼‧檳榔‧當歸‧甘草‧滑石‧白芍藥各五錢 分作四劑 水三大碗 煎七分 空心徐徐服 或作丸 每早服二錢 是迎奪之法也. 然不可過劑 過劑恐傷胃氣.

    《金匱》方 : 治吐血衄血 由於胃實火升者. 用大黃‧黃芩‧黃連各一兩 水五升 煎取一升 熱服 取微利爲度.

    《方脈正宗》 : 治腰痛而重 坐臥痛愈甚 行則痛止 此內有瘀血也. 用大黃一兩(酒煮) 桃仁二兩(去皮) 紅花五錢 分作五劑 每劑用水二碗 煎半碗 食前服.

    治腳氣紅腫 痛重難履. 方同腰痛.

    《姜日生明世錄》 : 治膏粱厚味 酒食煿炙 積熱日深 發爲癰腫. 用生大黃研末 醋調塗之 燥即易 不過數易即退.

    (外科方) : 治跌撲損傷 瘀血內閉. 用大黃‧桃仁‧紅花各五錢 酒水各半 煎服.

    《方脈正宗》 : 治陽明胃火 痰涎壅盛 及喉閉乳蛾 或腮頰腫痛 或齒牙攻痛. 用大黃三錢(姜水制) 硼砂二錢 山豆根‧川貝母各五錢 或煎湯服 或作散服.

    《眼科集要》 : 治暴赤時眼腫痛 大便閉結者. 用大黃三錢(酒製) 防風‧柴胡‧乾葛‧甘菊花各一錢 蔓荊子‧荊芥各二錢 水煎服.

    (崔氏方) : 治小兒無辜疳癖 面干黃 毛髮聳 或瘰癧 或乍痢乍止. 用大黃四兩 搗爲細末 以米醋一升 和置瓦碗中 隔湯蒸一晝夜 加廣木香末一兩 碾成丸 如梧子大. 三歲兒一服十丸 日再服 以下靑白膿爲度. 如不下 或下少 稍稍加丸 若下多 又須減之 病重者 十餘服除根 大人亦可服. 此藥惟下宿膿 不令兒利也.

    《簡便方》 : 治赤白濁淋 痛澀不通. 用大黃爲末 每用六分 用雞子一個 破頂入藥 攪勻蒸熟 空心食之 不過三服愈.

    《千金方》 : 治婦人陰戶腫痛. 用大黃五錢 酒煮乾 加水二碗 煎半碗服.

    《千金方》 : 治風熱牙痛 或有蟲 或齦根出血 或漸至崩落 或口中作臭. 用大黃酒浸 曬乾 炒極焦黑 爲細末 每早晚擦牙 以熱湯汩漱 大有奇效.

    《夷堅志》 : 治湯火傷灼. 用大黃爲末 蜜調塗之 不惟止痛 又且免潰.

    治大風癩瘡. 用大黃(炒)一兩 皂角刺(焙)二兩 共爲細末 每服三錢 空心白湯下 取出惡毒物 如魚腦狀 或如亂髮之蟲 未下再服. 服後再服雄黃烏蛇散 除根也 取大烏梢蛇一條 去皮腸 露大砂鍋內水煮熟 去骨淨 搗如泥 和入飛細雄黃末三兩 爲丸梧桐子大 每早‧午‧晚各食前服一錢五分 人參湯下.

    治跌撲打傷. 用生大黃三錢 乳香‧沒藥‧枳殼‧陳皮‧甘草‧當歸‧紅花‧桃仁‧木通‧韭萊籽‧生蒲黃各二錢 老酒‧淸水各二碗 煎一碗 食前服.

  21. 《雷公炮製藥性解》 大黃. 味苦 性大寒無毒 入脾胃大腸心肝五經. 性沉而不浮 用走而不守 奪土鬱而無壅滯 定禍亂而致太平 名曰將軍. 又主癰腫及目疾痢疾暴發 血關火閉 推陳致新. 黃芩爲使 無所畏 錦紋者佳.

    按 : 大黃之入脾胃大腸 人所解也. 其入心與肝也 人多不究. 昔仲景百勞丸 庶蟲丸 都用大黃以理勞傷吐衄 意最深微. 蓋以濁陰不降則淸陽不升者 天地之道也 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者 人身之道也 蒸熱日久 瘀血停於經絡 必得大黃以豁之 則肝脾通暢 陳推而致新矣 今之治勞 多用滋陰 頻服不效 坐而待斃嗟乎 術豈止此耶? 至癰腫目疾及痢疾 咸熱瘀所致 故並治之 傷寒脈弱及風寒未解者 禁用.

    雷公云 : 凡使細切 內紋如水旋斑緊重 銼蒸從巳至未 曬乾 又漉 臘水蒸 從未至亥 如此蒸七度 曬乾 卻漉 薄蜜水再蒸一伏時 其大黃醬如烏膏樣子 日曬乾用之爲妙.

  22. 《本草正》 大黃. 味苦 氣大寒. 氣味俱厚 陰中之陰 降也. 有毒. 其性推陳致新 直走不守 奪土鬱壅滯 破積聚堅症 療瘟疫陽狂 除斑黃譫語 滌實痰 導瘀血 通水道 退濕熱 開燥結 消癰腫 因有峻烈威風 積垢蕩之頃刻. 欲速者生用 湯泡便吞, 欲緩者熟用 和藥煎服. 氣虛同以人參 名黃龍湯, 血虛同以當歸 名玉燭散. 佐以甘草‧桔梗 可緩其行, 佐以芒硝‧厚朴 益助其銳. 用之多寡 酌人實虛 假實誤用 與鳩相類.
  23. 《神農本草經疏》 大黃. 味苦 寒 大寒 無毒. 主下瘀血 血閉寒熱 破亡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黃芩爲之使. 無所畏)

    [疏] 大黃稟地之陰氣獨厚 得乎天之寒氣亦深 故其味至苦 其氣大寒而無毒. 入足陽明‧太陰‧厥陰 併入手陽明經. 氣味俱厚. 味厚則發泄 故其性猛利 善下泄 推陳致新無所阻礙 所至蕩平 有戡定禍亂之功 故號將軍. 味厚則入陰分 血者 陰也 故主下瘀血 血閉寒熱 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通利水穀. 其曰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者 概指臟腑積滯既去 則實邪散而中自調 臟自和也. 《別錄》又云 :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熱 女子因寒血凝閉而作脹 少腹痛因於血閉 及諸老血留結 皆由通利開導之力所致也. 總之 此藥乃除實熱燥結 下有形積滯之要品. 隨經隨證以爲佐使 則奏功殊疾矣.

    [主治參互] 大黃君‧枳實‧厚朴 爲小承氣湯 治傷寒熱病 邪結中焦. 治傷寒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心下滿而不痛 按之濡 此爲痞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汁 分作二次溫服. 潔古用以瀉諸實熱不通 及瀉心下痞滿由於實. 皆本仲景法也. 亦治滯下赤白初起 壯實之人可用枳殼‧檳榔‧當歸‧甘草‧滑石 作丸投之. 是迎而奪之之法也. 然不可過劑 過劑則傷胃氣. 同鹼及白蘞‧炒陳小粉‧沒藥‧乳香‧醋‧蜜 調傅作癰腫圍藥. 凡實熱濕痰爲病 以錦紋大黃酒蒸八兩 入前胡八兩 橘紅四兩外 另外靑礞石二兩 同焰硝二兩 入砂罐固濟 煅紅研末二兩. 上各取末 以水和爲丸梧子大. 每常服一二十丸 小病五六十丸 緩病七八十丸 急病一百二十丸 溫水吞下 即臥勿動 候藥逐上焦痰滯 次日先下糟粕 次下痰涎 未下再服. 惟妊娠 水泄忌之. 仲景《金匱玉函方》云 : 凡人食已即吐 此胸中有火也. 大黃一兩 甘草炙二錢五分 水一碗 煮半升 溫服. 此眞方滾痰丸也. 治一切因痰發爲怪證. 若入霞天膏爲丸 更妙. 西大黃拌蜜及竹瀝 九蒸九曬 粉糊爲丸如麻子大 薄荷湯吞三錢 治中上二焦有熱痰 因發偏頭風 諸藥不效 目將損者有殊功. 又治中焦脾胃濕熱下流客腎 以致飽後夜臥即夢遺 臨臥以升麻‧陳皮湯 吞三四錢 濕熱去即止.

    [簡誤] 經曰 : 實則瀉之. 大黃氣味大苦大寒 性稟直逐 長於下通 故爲瀉傷寒 溫病‧熱病實熱 熱結中下二焦 二便不通 及濕熱膠痰滯於中下二焦之要藥. 祛邪止暴 有撥亂反正之殊功. 第具峻利之性 猛烈之氣 長驅直搗 一往不返. 如武王伐紂 前徒倒戈 血流漂杵 雖應天順人 救民水火 然亦不免於未盡善之議矣. 故凡血閉由於血枯 而不由於熱積, 寒熱由於陰虛 而不由於瘀血, 癥瘕由於脾虛胃弱 而不由於積滯停留, 便閉由於血少腸燥 而不由於熱結不通, 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 而不由於飲食停滯, 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 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 滯下初起即屬胃虛 當以補養胃氣 淸消濕熱爲本 而不可以妄加推蕩, 瘧病傷於暑氣 而不由於山嵐濕熱, 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 炎鑠乎上 血熱妄行溢出上竅 而不由於血分實熱, 腰腳風氣由於下元先虛 濕熱下流 因茲致病 而不專由於風濕外侵, 骨蒸積熱本於陰精不足 而非實熱所致, 偏墜由於腎虛 濕邪秉虛客之而成 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 乳癰腫毒由於肝家氣逆鬱抑不舒 以致榮氣不從 逆於肉裡 乃生癰腫 而不本於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 血分積熱所發 法咸忌之. 以其損傷胃氣故也. 故傷寒家 調胃承氣湯中用甘草以和之 正謂是也. 輕發誤投 多致危殆. 戒之 ! 戒之 !

  24. 《本草易讀》 大黃百二十八

    得酒良. 黃芩爲使 無所畏 忌冷水 惡乾漆. 陳久者佳 有錦紋者勝.

    味苦 大寒 無毒. 入足陽明胃‧太陰脾‧厥陰肝. 瀉熱行瘀 決壅開塞. 除陽亢之譫語 解實結之滿痛. 下陽明之結燥 除太陰之濕蒸. 通經脈而破癥結 消癰疽而排膿血. 乃盪滌腸胃之峻劑 通利二便之靈丹.

    生河西山谷及隴西 今蜀川‧河東‧陝西皆有之. 以蜀川錦紋者爲佳. 其次秦隴來者 謂之土番大黃. 正月生靑葉 似蓖麻 大者如扇. 根如芋 大者如碗 長一二尺 其細根如牛蒡. 四月黃花 亦有靑紅似蕎麥花者. 莖靑紫色 形如竹. 二八月採. 江淮出者爲土大黃 二月開花結細實.

    癰腫熱痛 醋合末敷之. (驗方第一)

    腫毒初起 同五倍子‧黃柏合末 新水調敷. (第二)

    火丹赤腫遍身 磨水刷之. (第三)

    湯火傷 蜜合末敷. (第四)

    凍瘡破爛 水合末敷. (第五)

    損傷內瘀脹痛 同當歸服. (第六)

    鼻中生瘡 同杏仁搗勻 豬脂合敷. (第七)

    口瘡爛糜 同枯礬末搽之 吐涎. (第八)

    牙痛齦血 崩落口臭. 同生地各切片 合貼之. (第九)

    胃火牙痛 爲末 口含涼水 以紙捻蘸大黃末 隨左右吹鼻立止. (第十)

    目暴赤痛 同四物湯服. 又吹鼻方 乳者五分 沒藥五分 雄黃三分 火硝一錢 黃丹五分 研細末吹鼻. (十一)

    婦人陰腫痛 酒煎一兩服. (十二)

    產後血塊 醋熬膏 丸服. (十三)

    食已即吐 同甘草煎服 每一兩. (十四)

    熱利急痛 脈實 酒煎一兩服之. (十五)

    赤白濁淋 每末六分 以雞子破頂 入藥攪勻 蒸熟食 三服已也. (十六)

    骨蒸積熱黃瘦 大黃四分 童尿煎服. (十七)

    小兒諸熱煨熟 同黃芩蜜丸服. (十八)

    久患積聚 二便不利 上搶心腹 脹滿 同白芍丸服. (十九)

    腹中痞塊 醋‧蜜丸服. (二十)

    婦人室女經脈不通 大黃三錢 燒存性 有實熱者生地三錢 爲末 空心酒下. 又大黃三錢 藿香少許 斑蝥五六個去頭足 共爲末 每服五六分. 先熱水漱口令淨 即食棗三枚 將藥溫酒調服 再食棗三枚. 忌驚擾 待腹痛二三陣 經即行 不痛再服. 後服平胃散以平胃. 此二方必脈人壯強者可用. (二十一)

    大承氣湯.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 治臍腹滿痛 大便燥結 脈實. (諸方第一)

    小承氣湯. 大黃 厚朴 枳實. 治同. (第二)

    大陷胸湯. 大黃 芒硝 甘遂. 水煎. 治結胸 心下石硬 不按亦痛 或硬至少腹 脈沉緊 或潮熱. (第三)

    大陷胸丸. 大黃 芒硝 葶藶 杏仁. 丸彈大 每一丸. 症同上 兼項強者. (第四)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 黃連. 以麻沸湯漬之 須臾絞去渣服. 治心下痞 按之自濡. (第五)

    桂枝大黃湯. 桂枝 白芍 炙草 薑 棗 大黃. 治腹滿實痛. (第六)

    大黃硝石湯. 大黃 硝石 黃柏 山梔. 水煎. 治黃疸腹滿 自汗 小水不利而赤. (第七)

    大黃附子湯. 治脅下痛 發熱 脈弦緊. (第八)

    抵當湯. 大黃 桃仁 水蛭 虻蟲. 爲末煎. 治少腹結滿 小水自利 發熱 脈沉有力. (第九)

    大黃䗪蟲丸. 大黃 甘草 杏仁 白芍 地黃 桃仁 乾漆 虻蟲 水蛭 䗪蟲 黃芩. 蜜丸服. 治腹滿而瘦 目暗肌錯. (第十)

    下瘀血湯. 大黃 桃仁 䗪蟲. 蜜丸彈大 酒下. 治產後腹痛在臍下者 亦治經水不利. (十一)

    大黃甘遂湯. 大黃 甘遂 阿膠. 煎服. 治產後少腹滿 小便微難. (十二)

    大黃丹皮湯. 大黃 芒硝 桃仁 丹皮. 治腸癰少腹腫痛 小便不調 自汗 發熱 脈遲緊者. (十三)

    瀉心湯. 大黃 黃連 黃芩. 水煎. 治吐衄血. (十四)

    備急丸. 大黃 乾薑 巴霜. 蜜丸豆大 每三丸. 治猝痛 心腹如錐刺. (十五)

    金黃散. 大黃 甘草(等分). 爲末 酒熬成膏. 治一切腫毒 癰癤初起. 內服酒下 外敷貼之. (十六)

    生軍散. 爲末醋合敷. 治一切腫毒 癰癤初起. (十七)

    己椒藶黃丸. 生軍(一兩) 葶藶(一兩) 椒目(一兩) 防己(一兩). 蜜丸豆大 每三丸 日三服 不知稍增之. 治腹滿 口舌乾燥 此水在腸間 外症不必有水形也. (十八)

  25. 《本草從新》 大黃. 大瀉血分‧實熱‧下有形積滯.

    大苦大寒. 入足太陰(脾)‧手足陽明‧厥陰(大腸‧胃‧心包‧肝)血分. 其性沉而不浮. 其用走而不守. 若酒浸. 亦能引至至高之分. (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大黃注曰 : 酒浸‧陽明門大承氣湯‧大黃注曰 : 酒洗‧少陽陽明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皆有分別‧東垣曰‧邪氣在上‧非酒不至‧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病愈後‧或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生也)用以盪滌腸胃. 下燥結而除瘀熱. 治傷寒時疾. 發熱譫語. (大腸有燥糞‧故譫語‧宜下之)溫熱瘴瘧. 下痢赤白. 腹痛裡急. 黃疸水腫. 癥瘕積聚. (積久成形謂之積‧屬陰‧聚散無常謂之聚‧屬陽‧積多是血‧或食或痰‧聚多是氣)留飲宿食. 心腹痞滿. 二便不通. (皆土鬱奪之)吐血‧衄血‧血閉. 損傷積血. 一切實熱. 血中伏火. 行水除痰. 蝕膿消腫. 能推陳致新. (東垣曰 : 如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名‧時珍曰 : 仲景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用大黃黃連黃芩‧乃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痞滿‧乃寒傷營血‧邪結上焦‧胃之上脘當心‧故曰瀉心‧經曰 : 太陰所至爲痞滿‧又曰 :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已‧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若結胸在氣分‧則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半夏瀉心湯‧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 : 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用大黃瀉其亢盛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黃芩淸肺‧黃連淸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宗奭曰 : 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士材曰 : 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衄‧意甚深微‧蓋濁陰不降‧則淸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峻利猛烈. 長驅直搗. 苟非血分熱結. 六脈沉實者. 切勿輕與推蕩. (病在氣分而用之‧是爲誅伐無過)川產. 錦紋者良. 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 生用更峻. (欲取通利者‧不得驟進穀食‧大黃得穀食‧便不能通利‧洪邁夷堅志云 : 湯火傷者‧搗生大黃調敷‧止痛無瘢)黃芩爲使. (梅師方‧男子偏墜作痛‧大黃末‧醋和塗之‧干則易. 自半夏至大黃‧皆常毒之品)

  26. 《得配本草》大黃. 黃芩爲之使 惡乾漆 忌冷水. 苦 大寒. 入足太陰‧手足陽明‧厥陰經血分. 性沉而不浮 用走而不守. 盪滌腸胃之邪結 祛除經絡之瘀血 滾頑痰 散熱毒 痘初起血中熱毒盛者宜之. 得杏仁 療損傷瘀血. 得生地汁 治吐血刺痛. 得牡蠣‧殭蠶 治時疫疙瘩惡症. 配桃仁 療女子血秘. 合芒硝 治傷寒發黃. 同川連 治傷寒痞滿. 欲速行‧下行 生用. 欲緩行 煎熟用. 欲上行 酒浸炒用. 破瘀血 韭汁炒. 加殭蠶‧姜糊丸 蜜湯下 治大頭瘟. 血枯經閉 血虛便秘 病在氣分‧不在血分者 禁用.

    怪症 : 灸瘡瘡肉成片 痛不可忍 此血肉熱極也 用硝‧黃各五錢水送 得微利即愈. 仲景百勞丸用大黃以理勞傷. 蓋內熱既久 瘀血停於經絡 必得將軍開豁其路 則肝脾通暢 推陳而致新 淸升而濁降 骨蒸自除 癆症自愈也. 然須蒸熟入滋補之劑以治之 庶幾通者通‧補者補 兩收其效.

  27. 《藥鑑》 大黃. 氣寒味苦 氣味俱厚 無毒 沉也 陰中陰也. 屬水與火 入手足陽明經 酒浸入太陽 酒洗入陽明. 通閉結靈丹 驅邪實效方. 與桃仁同用 則導瘀血. 與枳殼同用 則除積氣. 入痰火藥 更能滾痰. 入消食藥 即能推陳. 生用則通腸胃壅結熱 熟用則治諸毒瘡瘍 久不收口. 蓋以諸毒瘡瘍 皆屬心火 大黃熟用 則能瀉心火 且宣氣消腫 而除結熱之在上者. 其性沉而不浮 其用走而不守 有推陳致新之功 有斬關奪將之能 故名之曰將軍. 仲景用之以心氣不足而吐衄者 名瀉心湯 正是因腎經不足 而本經之陽 亢甚無輔 以至血妄行飛越 故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 使之和平 則血歸經 而自安矣. 夫心之陰氣不足 非一日矣 肺與肝俱各受火邪而病作 故芩救肺‧連救肝 肺者陰之主 肝者心之母 血之舍也 肝肺之火既退 宜其陰血自復矣. 衍義不明說 而曰邪熱因不足而客之 何以明仲景之意 開後人之盲也. 大都寒能冷腸胃 苦能泄實熱 必須腸胃有實邪者 方可用之.
  28. 《本草通玄》 大黃. 苦寒 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 五經血分之藥也. 行瘀血 導血閉 通痢積 破結聚 消飲食 淸實熱 瀉痞滿 潤燥結 敷腫毒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大黃性極猛烈 故有將軍之號. 本血分之藥 若在氣分用之 未免誅伐太過矣. 瀉心湯治心氣不足 而邪火有餘也. 雖曰瀉心 實瀉血中伏火也. 又仲景治心下痞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亦瀉脾胃之濕熱 非瀉心也.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則爲痞滿 乃寒傷營血 邪氣乘虛結於上焦. 故曰瀉心 實瀉脾也. 病發於陽而反之下 則爲結胸 乃熱邪陷入血分 亦在上焦. 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 亦瀉脾胃血分之邪也. 若結胸在氣分 只用小陷胸湯. 痞滿在氣分者 只用半夏瀉心湯. 成無己不知其分別此義. 凡病在氣分 胃虛血虛 胎前產後 並勿輕用 其性苦寒 能傷氣耗血也. 欲下行者 必生用之. 若邪在上者 必須酒服引上至高 祛熱而下也. 欲取通利者 須與穀氣相遠 下後亦不得驟進穀氣 大黃得穀氣 便不能通利耳.
  29. 《本草備要》 大黃

    大瀉血分濕熱 下有形積滯

    大苦大寒. 入足太陰(脾) 手足陽明‧厥陰(大腸‧胃‧心包‧肝)血分. 其性浮而不沉 其用走而不守. 若酒浸 亦能引至高之分(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 大黃注曰酒浸, 陽明門大承氣湯 大黃注曰酒洗, 少陽陽明小承氣湯 大黃不用酒製 皆有分別. 東垣曰 : 邪氣在上 非酒不至. 若用生者 則遺至高之邪熱. 病愈後 或目赤‧喉痹‧頭痛‧膈上熱疾生也). 用以盪滌腸胃 下燥結而除瘀熱.

    治傷寒時疾 發熱譫語(大腸有燥糞 故譫語 宜下之. 譫 音占) 溫熱瘴瘧 下痢赤白 腹痛裡急 黃疸水腫 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 屬陰, 聚散無常謂之聚 屬陽. 積多是血或食或痰 聚多是氣) 留飲宿食 心腹痞滿 二便不通(皆土鬱 奪之) 吐血衄血 血閉血枯 損傷積血 一切實熱 血中伏火. 行水除痰 蝕膿消腫 能推陳致新. 然傷元氣而耗陰血(下多亡陰) 若病在氣分 胃虛‧血弱人禁用(病在氣分而用之 是爲誅伐無過. 東垣曰 : 能推陳致新 如定禍亂以致太平 所以有將軍之號. 時珍曰 : 仲景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 用大黃. 黃連‧黃芩 乃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 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 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亦瀉脾胃之濕熱 非瀉心也. 病發於陰 而反下之 則痞滿. 乃寒傷營血 邪結上焦 胃之上脘當心 故曰瀉心. 經曰 : 太陰所至 爲痞滿. 又曰 : 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是已. 病發於陽 而反下之 則結胸. 乃熱邪陷入血分 亦在上脘 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 亦瀉脾胃血分之邪 而降其濁氣也. 若結胸在氣分 只用小陷胸湯, 痞滿在氣分 只用半夏瀉心湯. 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 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 丹溪曰 : 少陰不足 亢陽無輔 致陰血妄行 故用大黃瀉其亢甚之火. 又心本不足 肝‧肺各受火邪而病作 故用黃芩救肺‧黃連救肝. 肺者陰之主 肝者心之母 血之合也 肺‧肝火退 則血歸經而自安矣. 寇宗奭曰 : 以苦泄其熱 就以苦補其心 蓋一舉而兩得之. 李士材曰 : 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衄 意甚深微. 蓋濁陰不降 則淸陽不生 瘀血不去 則新血不生也).

    川產錦紋者良. 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 生用更峻. 黃芩爲使(欲取通利者 不得驟進穀食 大黃得穀食 便不能通利耳. 《夷堅志》 : 湯 火傷者 搗生大黃 醋調敷 止痛無瘢).

  30. 《本經逢原》 大黃

    《本經》名黃良 一名將軍

    苦寒 無毒. 產川中者色如錦紋而潤者良. 若峻用攻下生用. 邪氣在上 必用酒浸上引而驅熱下行. 破瘀血韭汁制. 虛勞吐血 內有瘀積 韭汁拌炒黑用之. 大腸風秘燥結 皂莢‧綠礬酒製. 又尿桶中浸過 能散瘀血兼行滲道. 妊娠產後慎勿輕用. 實熱內結 勢不可緩 酒蒸用之. 凡服大黃 下藥須與穀氣相遠 得穀氣則不行矣.

    《本經》下瘀血 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發明] 大黃氣味俱厚 沉降純陰 乃脾胃太腸肝與三焦血分之藥. 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之. 若在氣分者用之 是誅伐無過矣. 其功專於行瘀血 導血閉 通積滯 破癥瘕 消實熱 瀉痞滿 潤燥結 敷腫毒 總賴推陳致新之功. 《本經》與元素皆謂去留飲宿食者 以宿食留滯中宮 久而發熱 故用苦寒化熱 宿食亦乘勢而下. 後世不察 以爲大黃概能消食 謬矣. 蓋胃性喜溫惡濕 溫之則宿食融化 寒之則堅滯不消 以其能盪滌腸胃 食積得以推蕩 然後穀氣通利 中氣調暢 飲食輸化 五臟安和矣. 若食在上脘 雖經發熱 只須枳實‧黃連以消痞熱 宿食自通. 若誤用大黃推蕩不下 反致結滯不消 爲害不淺. 如瀉心湯治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者 乃包絡肝脾之邪火有餘也 雖曰瀉心 實瀉四經血中伏火也. 仲景治心下痞滿 按之濡者 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亦瀉脾胃之濕熱 非瀉心也. 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其人陽氣本虛 加附子以溫散之. 病發於陰 而反下之 因作痞乃痰實與邪氣乘虛結於心下 故曰瀉心 實瀉脾也.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 則成結胸 以陽邪陷入陰分而結於膈上. 仲景大陷胸湯丸 皆用大黃‧芒硝以瀉血分之邪 而降其濁氣也. 若結胸在氣分 則用小陷胸湯. 痞滿在氣分 則用半夏瀉心湯矣. 若病本陽邪或兼停食而攻發太過 正氣消乏 實結不解 擬欲攻之 而正氣不能行其藥力 則加人參於桃核承氣湯中 以助硝黃之勢. 如陶氏黃龍湯之制 乃先輩之成則也. 蓋大黃‧芒硝瀉腸胃之燥熱 牽牛‧甘遂瀉腸胃之濕熱 巴豆‧硫黃瀉腸胃之寒結. 各有定例. 至於老人血枯便秘‧氣虛便難 脾虛腹脹少食

  31. 《本草分經》 (攻)大黃. 大苦大寒 入脾胃肝心包大腸血分 其性沉而不浮 其用走而不守 用以盪滌腸胃 下燥結而除瘀熱 能推陳致新 治一切實熱血中伏火 峻利猛烈 非六脈沉實者勿用 病在氣分而用之爲誅伐無過. 制熟稍緩 酒浸亦能上行除邪熱.
  32. 《醫學入門》 ··· 酒洗亦不至峻下, 故承氣湯俱用酒浸, 惟小承氣生用.
  33. 《藥鑑》 … 與桃仁同用 則導瘀血 … (전문은 위 주석 참조)
  34. 《本草彙言》 … 至若跌撲損傷 血有所瘀 閉而不行 用桃仁‧紅花之劑 必加酒炒大黃 … (전문은 위 주석 참조)
  35. 《得配本草》 … 配桃仁 療女子血秘 … (전문은 위 주석 참조)
  36. 《本草撮要》 【大黃】 味苦. 入手足陽明足太陰手足厥陰經. 功專下瘀. 得紫石英‧桃仁療女子血閉. 得黃連治傷寒痞滿. 得杏仁療傷損瘀血. 若病在氣分. 胃虛弱者忌. 生用更力峻. 黃芩爲使. 湯火傷. 搗生者醋調敷. 立即止痛無瘢. 服大黃而瀉. 飲粥半盞即止. 男患偏墜. 以大黃末醋調塗亦效.
  37. 《本草害利》 大黃

    〔害〕經曰 : 實則瀉之. 此大苦大寒峻利之性 猛烈之氣 長驅直搗 一往直前 苟非血分熱結 六脈沉實者 切勿輕與推蕩. 大黃乃血分之藥 病在氣分 及胃寒血虛 並胎產而用之者 是爲誅伐無過矣. 凡病血閉由於血枯 而不由於熱積, 寒熱由於陰虛 而不由於血積, 癥瘕由於脾胃虛弱 而不由於積滯停留, 便秘由於血瘀‧血燥‧腸燥 而不由於飲食停滯, 女子少腹痛 由於厥陰血虛 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滯下者 不宜用. 初起即屬胃虛 當以補養胃氣 淸消濕熱爲本 而不可妄加推蕩 當謹慎分別. 若輕發誤投 損傷胃氣 多至危殆 戒之戒之 !

    〔利〕大苦大寒 入脾‧胃‧心‧肝‧大腸五經. 瀉有形積滯 水食痰結者宜之. 有撥亂反正之功 得峻快將軍之名. 淸血分實熱 血瘀血逆者宜之. 仲聖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而吐衄 乃心氣不足而包絡肝膽與胃之邪火有餘 雖曰瀉心 實瀉經血中伏火也. 又心下痞滿 按之濡者 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亦瀉脾胃濕熱 非瀉心也. 病發於陰 下之則痞滿 乃寒傷營血 邪氣乘虛結於上焦. 胃之上脘當心 故曰瀉心 實瀉胃也. 病發於陽 下之則結胸 乃熱邪陷入血分 亦在上脘 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 亦瀉脾胃血分之邪. 若結胸在氣分 只用小陷胸湯 痞滿在氣分 只用半夏瀉心湯.

    〔修治〕川產如錦紋者良. 洗切片 浸取汁 衝入藥. 制用酒浸 或酒拌蒸 則性緩而能上行. 邪熱之在上者 借酒行之 以成勳也. 生熟之力不同 生用更峻. 欲取通利者 不得驟進穀食. 大黃得穀食 不能通利也.

  38. 《本草正義》 大黃

    《本經》 : 「味苦 寒. 主下瘀血 血閉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 盪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穀道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 」

    《別錄》 : 「大寒 無毒. 平胃下氣 除痰實 腸間結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 小腹痛 諸老血留結. 」

    [考證] 通利水穀句 今本皆無「道」字 惟《太平御覽》所引有之 於義爲長 今從《御覽》補道字. 大黃 《別錄》明言無毒 而近世本草 竟以入毒草類中 裒然居首 此是李氏《綱目》之誤 最啟初學之疑 茲爲移入隰草 以存其眞.

    [正義] 大黃 氣味俱厚 沉降純陰 故直入血分而導瘀滯 通利胃腸 而逐宿垢. 《本經》主下瘀血 血閉 破癥瘕積聚宿食 盪滌腸胃 通利水穀道 是其主治之大綱. 「推陳致新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十二字 於大黃功用 尤其推崇備至. 蓋腸胃之消化 血脈之周流 在於以通爲補 苟有宿垢留滯 則穢濁不去 即新生之血 亦易瘀積 而徒爲陳陳相因之惡腐 譬如川流 不捨晝夜 自然源流皆潔 如其一有停蓄 縱使來源常淸 而流利此間 即成惡濁 其理最爲淺顯. 惟能推蕩陳腐 然後可以致新 庶幾中氣和調 食不礙化 而五臟皆賴以安和. 大黃滌除宿食 疏通血瘀 則胃腸與血絡源流俱淸 裨益夫豈淺鮮 此非上古聖賢 悟徹玄理 不能有此深造之語. 與其他久服輕身延年‧神仙不老等說 類皆出於方士之附會依託者不同 奈何近世本草 皆列入毒草門中第一 令人望而生畏 遂致有大黃救人無功之俗諺 何其背謬竟至於此? 近時西國醫家 亦謂此物是補胃妙品 其旨正同 而吾國俗醫 多有畏其攻克 當用不用者 宜乎吾道之日以退步也歟? 「痰飲」二字 唐宋以後 顯有分別 每以有火而濃稠者爲痰 有寒而淸稀者爲飲. 大黃能治實熱之老痰 不能治中寒之留飲 此在粗知醫理者 皆能言之 頗似《本經》留飲二字 未免不妥. 然要知漢魏以上 尚未有此分析 仲景書中初未見一痰字 更何論乎《素問》? 直至《甲乙經》而始有「水 淡飲也」一句 其字作淡而不作痰(《甲乙》此文 見第四卷「病形脈診篇」 今本《靈樞》因之. 然今本《甲乙》‧《靈樞》皆作水泆飲也 義不可解. 乃淺人不知淡即古之痰字而妄改者 惟《脈經》所引尚作淡 可證) 則《本經》此條留飲二字 古人未必竟以爲寒飲之病 讀古書者不可不知古義. 惟《別錄》以大黃治女子寒血閉脹 則竟以寒證而用大苦大寒之藥 必不可通 當有訛誤 闕疑可也.

    [廣義] 甄權 : 通女子經候 利水腫.

    壽頤按 : 大黃本能逐瘀 以治經閉之因於積瘀結熱者 固即《本經》下瘀血血閉之義. 但孱弱之體 非可一概論耳. 水腫爲病 本於脾腎 縱有實水可導 止宜通利小水 似無盪滌腸胃之法. 甄氏大黃利水腫 蓋爲實證而言 決非通用之法. 每見俗醫治此 恆用商陸‧大戟‧甘遂之類 幸圖一快 殺人無算 溯其源始 殆皆本此. 以此知後人本草 誠不可與《本經》‧《別錄》同年語也.

    元素 : 瀉諸實熱不通 除下焦濕熱.

    瀕湖 : 治下痢赤白 裡急腹痛 小便淋瀝 實熱燥結.

    [發明] 大黃 其色正黃 得天地至陰之氣獨厚 故其性大寒 氣味重濁 故迅速善走 直達下焦 深入血分 無堅不破 盪滌積垢 有犂庭掃穴‧攘除奸凶之功 因有將軍之稱. 生用者 其力全 迅如走丸 一過不留 除邪而不傷正氣 此大將軍救民水火 而不擾閭闔者也, 制過者 其力已緩 頗難速效 正猶縛賁育而使臨大敵 亦無以展其所長. 東垣謂治在上者 非酒不至 必用酒浸 引上至高之分 驅熱而下 未免矯揉造作 用違其長 讀仲景瀉心法 可悟古人無此制度 而俗人見識不眞 藉口和平兩字 以爲嘗試之計 謬矣 ! 但久制者 可從小便以導濕熱 惟淸寧丸能有此功 而尋常之酒製大黃 非其倫比. 近人亦有謂生者走後陰 熟者走前陰 殊是不確. 《金匱》瀉心湯治吐血‧衄血 明是陽亢上逆 迫血妄行 故以大黃‧芩‧連直折其炎上之勢 而乃云心氣不足 必是傳寫有誤 致令古今注家 爲此節作說解者 皆囁嚅而不可解 不如《醫宗金鑑》徑改爲心氣有餘 何等直捷爽快. 承氣之法 得枳實則其行尤速 得芒硝則軟堅 可化燥矢爲溏糞. 但其味大苦 最傷胃氣 胃弱者得之 無不減食 且不知味 苟非實熱蘊結 誠不可輕用. 凡老年氣弱‧瘦人陰虛 即有大便燥結‧欲解不解見症 今法恆用玄明粉七八分 合枳實四五分 檳榔六七分 奏功甚捷 可無礙胃腹痛之弊 且亦一過無餘 力亦不亞於生軍 較爲輕微淡遠 不動聲色 亦猶幺麼小醜 尚非據險負隅 則一偏裨之職 亦足以蕩平之 正不煩名將親征 小題大做云爾.

    [禁忌] 繆仲淳謂 : 血閉由於血枯 便閉由於血少腸燥 胸腹脹滿由於中氣不運 女子腹痛由於厥陰血虛等證 皆不可妄爲推蕩.

  39. 대황의 지표성분으로도 사용되는 알로에이모딘(aloe-emodin), 레인(rhein), 크리소파놀(chrysophanol), 이모딘(emodin), 파이시온(physcion) 등이 피부조직 투과능을 보이고, 건선(psoriasis)이 발생한 피부 부위의 주요 염증성 반응을  감소시켰다는 연구도 보고되었다. (Lin et al.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145 (2022) 112482. 여기 참조)
  40. 《實驗藥物學》 大黃

    毒草類. 《本經》名黃良 一名將軍. 產川中者 色如錦文而潤者良. 若峻用攻下 生用, 邪氣在上必用酒浸 上引而驅熱下行, 破淤血 韭汁, 治虛勞吐血 內有淤積 韭汁拌 炒黑用之, 大腸風閉燥結 皂莢‧綠礬酒制, 又尿桶中浸過 能散淤血 兼行滲道. 妊娠產後 慎勿輕用. 實熱內結 勢不可緩 酒蒸用之. 凡服大黃下藥 須與穀氣相遠 得穀氣則不行矣.

    味苦氣香 性寒質潤. 通利水穀 蕩滌胃腸是其特效, 下淤通經 破癥除利乃其兼長.

    按 : 大黃入脾‧胃‧大‧小腸‧肝五經 爲大瀉實火 峻逐積滯之藥. 輕用二分至四分 重用五分至八分 極重錢半至三四錢. 配黃連‧黃芩 瀉心止血 治熱盛痞滿, 合枳實‧黑醜 消食化氣 治一切壅滯. 配巴豆霜‧乾薑爲丸 治脘腹脹滿 痛如刀刺, 合五倍子‧黃柏爲末 治癰疽焮熱 瘡毒初起. 配當歸‧檳榔 治赤痢初起, 合靑蒿‧童便 治骨蒸積熱. 配枳實‧厚朴 瀉小腸實火, 合元明粉‧甘草 降胃中積熱. 配人參 治氣虛便秘, 合芽茶 治腦熱頭暈.

    張路玉曰 : 大黃之功專於行淤血‧導血閉‧通瘀滯‧破癥瘕‧消實熱‧瀉痞滿‧潤燥結‧敷腫毒 總賴推陳致新之功. 《本經》與元素皆謂其去留飲宿食者 以宿食留滯胃中 久而發熱 故用苦寒化熱 宿食乘勢而下. 後世不察 以爲大黃概能消食 謬矣 ! 蓋胃性喜溫惡濕 溫之則宿食融化 寒之則堅滯不消. 若食在上脘 雖經發熱 只須枳實‧黃連以消痞熱 宿食自通. 若誤用大黃 推蕩不下 反致結滯不消 爲害不淺. 若病本陽邪 或兼停食 而攻伐太過 正氣消乏 實結不解 擬欲攻之 而正氣不能行其藥力 則加入人參於桃仁承氣中 以助硝‧黃之勢 如陶氏黃龍之制 乃先輩之成則也. 蓋大黃‧芒硝瀉腸胃之燥熱 牽牛‧甘遂瀉腸胃之濕熱 巴豆‧硫黃瀉腸胃之寒結 各有定例. 至於老人血枯便閉 氣虛便難 脾虛腹脹少食, 婦人血枯經閉 陰虛寒熱 脾虛痞積, 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症 均忌. 周雪樵曰 : 大黃功用以爲補劑 開胃輕瀉 微收斂而主治積滯便秘‧泄瀉久痢‧嬰兒霍亂者. 《萬國藥方》說也以爲能淸熱 去積滯 通秘結 助消化者. 《西藥略釋》說也謂食物不消化 或胃中有醋可與鎂養相和服, 痛風與水銀丸相和服. 雖泄瀉不致腹痛 既瀉之後略能令大便不通 故患泄瀉者服之可作收斂藥. 又食物不消化可服大黃丸 飯前服之 令食物易消 惟孕婦及炎症不宜服者. 《儒門醫學》之說也謂可爲瀉藥輕補劑與收斂藥 令腸胃顯其逐下糞之力 所有之糞不甚稀 已瀉之後則有收斂性 故用此藥治泄瀉最佳. 因先放出腸內之質 而後有補性也.

  41. 본문의 약성가 참조
  42.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奪土鬱而通壅滯 定禍亂而致太平 因名之曰將軍.
  43. 장군풀 Rheum coreanum Nakai 을 포함한 4 종의 잡종까지 인정
  44. 장군풀 Rheum coreanum Nakai 만 인정
  45. 《醫學入門》 生用則通腸胃壅熱. 熟用則解諸瘡毒 瀉心火.
  46. 《本草蒙筌》 欲緩熟宜 同諸藥久煎方服.
  47. 《藥鑑》 大黃熟用 則能瀉心火 且宣氣消腫 而除結熱之在上者.
  48. 《本草便讀》 經酒製蒸炒 則專行小腸膀胱 治濕熱癃閉等證.
  49. 《本草約言》 欲使上行 須資酒製. 酒浸達巓頂上 酒洗至胃脘中 ···.
  50. 《醫學入門》 酒洗亦不至峻下 故承氣湯俱用酒浸 惟小承氣生用. 是酒亦大黃之舟楫 不獨桔梗能載而浮至胸中 去濕熱結熱也.
  51. 《本草新編》 大黃之妙 全在生用爲佳. 將群藥煎成 再投大黃 略煎一沸即服 功速而效大 正取其迅速之氣而用之也. 不可畏其猛烈 過煎煮以去其峻利也.
  52. 《本草滙言》 凡病在氣分 及胃寒血虛 並妊娠產後 及久病年高之人 並勿輕用大黃 其性氣苦寒 能傷元氣 耗陰血也.
  53. 《神農本草經疏》 凡血閉由於血枯 而不由於熱積.  寒熱由於陰虛 而不由於瘀血.  癥瘕由於脾虛胃弱 而不由於積滯停留.  便閉由於血少腸燥 而不由於熱結不通.  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 而不由於飲食停滯.  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 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  滯下初起即屬胃虛 當以補養胃氣 淸消濕熱爲本 而不可以妄加推蕩.  瘧病傷於暑氣 而不由於山嵐濕熱.  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 炎鑠乎上 血熱妄行溢出上竅 而不由於血分實熱.  腰腳風氣由於下元先虛 濕熱下流 因茲致病 而不專由於風濕外侵.  骨蒸積熱本於陰精不足 而非實熱所致.  偏墜由於腎虛 濕邪秉虛客之而成 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  乳癰腫毒由於肝家氣逆鬱抑不舒 以致榮氣不從 逆於肉裡 乃生癰腫 而不本於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 血分積熱所發 法咸忌之. 以其損傷胃氣故也.